牛莉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閱讀”“寫作”是兩個重要板塊,而識字教學是這兩項內容的教學基礎,是低年級教學的重中之重。識字教學涉及“筆畫”“結構”“拼音”的練習,需要掌握合理的教學方法,方可達到理想的成效。小學低年級學生從幼兒園升至小學,尚未脫離幼兒時期的稚嫩,教師在進行識字教學時要充分考慮他們的年齡特點,以提升核心素養為目標,為識字教學賦予更多的趣味性和生動性,讓學生們在識字學習的過程中獲取更多信息,快樂學習。
識字強調音、形、義之間的聯系,識字學習需要調動學生的聯想力、記憶力和觀察力,是一個復雜的過程。核心素養導向下的識字教學從學生需求著手,除了關注教材、課堂內容外,更重要的是立足課外,將理論與實踐結合,讓識字成為學生的重要技能,并能融會貫通、舉一反三。從學生發展的角度來看,這有助于他們實現知識內化,鍛煉思維能力,激發潛能,提高綜合素養。
閱讀的根本目的是更好地理解、應用,只有當學生具備識字能力后,才能在頭腦中搭建語義模式,順利完成閱讀。寫作是一種書面表達,在表達時,既要關注字形,又要關注語義,學生掌握一定量的漢字后,寫作才能從量變到質變。
核心素養下的識字教學活動涉及游戲、情境、字理等內容,在這種識字教學模式下,識字不再是枯燥乏味的過程,學生們可以充分感受到識字的樂趣,加深對字義的理解。
教學理念是教師對教學活動的看法和基本態度,對教學活動起著重要的指導意義。識字教學質量不高,與教師教學理念存在偏差有一定關聯,部分教師雖然知曉識字的作用和意義,也在不斷創新教法,但是對核心素養中“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的理解不透徹,對于識字教學,也只停留在“語言建構與運用”上。
要滿足核心素養的滲透要求,教師首先要更新自己的教學理念。識字教學活動不能只局限于理論知識的傳授,這無疑會嚴重扼殺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不利于學生全面發展。教師應該關注學生的必備品格、關鍵能力、思維能力、創新精神,致力于學生興趣、能力的挖掘,創新教學方法,為學生的漢字學習營造自由、輕松的氛圍,讓他們積極參與,真正愛上漢字。
字理教學法是近年來非常流行的一種漢字識字教學方法,運用這種教學法,教師在向學生傳授理論知識的同時,能兼顧“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等內容。
字理教學關注的重點在于漢字規律和其中的文化意蘊,在幫助學生理清楚音、形、義關系的同時,讓他們掌握漢字的來源、含義、歷史文化,再配合圖片、視頻、故事、游戲等,讓漢字教學變得生動有趣。
1.講故事識漢字
故事教學是以字理為出發點,用講故事的方式為學生展示漢字構型,培養識字興趣,鍛煉思維能力,并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故事教學法生動有趣,是頗受小學低年級學生喜歡的一種授課形式。
比如,在“地”字教學中,教師可以將“地”拆分為“土”和“也”,“土”就是土地,“也”表示從多個方向延伸的含義,“土”和“也”組合就表示土從多個方向延伸,在古人心中,土地有著至高無上的地位。然后,教師可以為學生講授這樣的故事:“春秋戰國時期,有一個著名的人物——晉文公重耳。在沒有成為國君前,由于遭到小人的迫害,一直逃亡在外,途經衛國時,重耳向當地人討飯,遭到了對方的戲弄:對方給了他一塊土,他非常生氣,他的隨從勸說道:‘這可是好的預兆啊,代表上天賜給您土地,您一定能夠卷土重來的。重耳聽了后非常高興,在古人看來,土地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于是他當即叩拜給他土的當地人,表示感謝。”
2.進行演示教學
演示教學就是借助實物、模具進行教學,學生通過觀察和探究來掌握漢字寫法和內涵,強化記憶。
比如,在教“筆”這個字時,教師可以提前準備一支毛筆,讓學生觀察、體驗,毛筆實際上是由竹子和動物的毛組成的,將“筆”拆開,就是“毛”與“竹”,這就是“筆”的由來。對于同類型漢字的教學,教師可以嘗試讓學生自己分析、研究,通過這種方式,真正實現授人以漁。
語文這門學科具有顯著的開放性,在進行識字教學時,教師要樹立“大語文”的觀念,挖掘生活實際與漢字之間的聯系,拓展學生的學習渠道。
教育家杜威曾經提到“教育即生活”理念,這對于識字教學也有重要啟示。在日常教學中,教師不妨帶領學生走出教室和學校,走入生活,看看飲料名、校名、街道名、廣告牌等,引導學生主動觀察、不斷提問,當遇到自己不懂的漢字時,主動查字典,掌握自學方法。通過一段時間的堅持,學生就能將這些陌生的漢字內化為自己熟悉的內容。
同時,教師可以根據小學低年級學生的特點鼓勵每個學生建立“識字卡”,每周留出固定的展示時間,看看大家都認識了什么新字,一起來學習、分享,培養學生的獨立學習能力和合作能力,這都是核心素養中的重要內容。
核心素養為小學語文教學活動的改革與創新提供了依據,教師要充分挖掘其中的“育人價值”,以核心素養的要求為導向,從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這幾個方面著手進行識字教學,將能力培養作為終極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