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偉


摘要 ? ?通過對6個不同羊肚菌菌種的栽培,觀察測量其在母種培養基、栽培種培養基上的菌絲長勢及菌核數量,以期篩選出最適合栽培的羊肚菌菌種。結果表明,3號菌種在母種培養基和栽培種培養基中菌絲生長速度最快、長勢旺盛、菌核數量多,在實驗室條件下十分適合生長。
關鍵詞 ? ?羊肚菌;生長情況;母種;栽培種
中圖分類號 ? ?S646 ? ? ? ?文獻標識碼 ? ?A
文章編號 ? 1007-5739(2019)18-0042-0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羊肚菌(Morchella esculenta),俗稱羊肚菜、羊肚子、羊肚蘑,隸屬于子囊菌亞門盤菌綱盤菌目羊肚菌科羊肚菌屬,是世界公認的名貴食用菌,肉質脆嫩可口,在歐洲被認為是僅次于塊菌的美味食用菌[1-2]。除了具有較高的營養價值外,羊肚菌在抗腫瘤[3]、抗氧化[3-4]、降血脂[5]、補腎、補腦、護肝[6]等方面也具有重要的藥用價值。能夠用于栽培的羊肚菌菌種很多,但品質良莠不齊。本研究主要在實驗室條件下,進行6個不同羊肚菌菌種的栽培,觀察其菌絲長勢及菌核數量,以期篩選出最適合栽培的羊肚菌菌種。
1 ? ?材料與方法
1.1 ? ?菌種
供試菌種為已經人工種植成功的6種不同羊肚菌菌種,分別標記1~6號,為市場購買。
1.2 ? ?培養基
母種培養基:馬鈴薯500 g(煮汁),白糖20 g,瓊脂20 g,蛋白胨0.5 g,牛肉膏0.5 g,KH2PO4 1 g,MgSO4 1 g,V■ 1 g,水1 000 mL。
原種培養基:木屑65%、小麥20%、土壤10%、KH2PO4 1%、MgSO4 1%、生石灰1.5%、石膏1.5%。
栽培種培養基:雜木屑27%、小麥60%、土壤10%、生石灰1.5%、石膏1.5%。
1.3 ? ?母種、原種和栽培種的制備
1.3.1 ? ?母種制備。按照改良的PDA培養基配方制備母種培養基,即將馬鈴薯煮汁過濾后加葡萄糖、瓊脂,邊攪拌邊加熱,待瓊脂和葡萄糖融化后分裝于試管中,每支試管中培養基大約至試管的1/3處,用棉塞或硅膠塞封口,121 ℃滅菌30 min,取出后擺斜面,冷卻備用。無菌條件下接種,22 ℃避光保存。
1.3.2 ? ?原種制備。將獲得的母種進一步進行擴繁,并把試管種擴繁成瓶(袋)。母種擴繁成原種時,每支試管以擴繁4~6瓶(袋)為宜。在擴繁過程中,要嚴格按無菌操作規程操作,定期檢查雜菌發生情況,發現污染的原種立即淘汰,并隔離污染源,選擇生長旺盛、無感染的菌種作為生產用原種,培養條件與母種相同。
1.3.3 ? ?栽培種制備。栽培種培養基按照配方比例加水攪拌均勻,以培養料捏在手里既不會流出水又不會碎成渣為宜;裝入玻璃瓶,裝料至玻璃瓶肩,120 ℃滅菌120 min。冷卻后無菌接種,22 ℃避光保存。
1.4 ? ?觀察記錄
羊肚菌菌種接種在PDA培養基平板上,22 ℃培養5 d,使其形成可供試驗的菌落。用打孔器取菌絲餅1塊,放于母種平板中央,每隔24 h用十字交叉法測量菌落直徑,連續測量5 d,并觀察菌絲長勢、菌核數量,第3天觀察顏色變化。每個處理5個重復。
在栽培種培養過程中,菌絲長至玻璃瓶肩下3 cm時,統一劃起始線,5 d后再劃終止線,測算菌絲生長速度[7],觀察菌核出現時間以及數量。每個處理5個重復。
2 ? ?結果與分析
2.1 ? ?不同羊肚菌菌種在母種培養基上的生長情況
6種羊肚菌菌種在母種培養基上的生長情況見表1??梢钥闯?,在相同的母種培養基上,6種羊肚菌菌種長勢、菌核數量差別較大。從菌絲生長速度方面看,3號菌種生長速度最快,達到9.7 mm/d;1號菌種生長速度最慢,為6.4 mm/d。從第3天顏色變化看,6種羊肚菌菌種都發生明顯的顏色變化,其中1號菌種的顏色變化最晚,表明該菌種菌絲成熟較晚。從菌核數量看,在相同的時間下,3號菌種的菌核最多,1號最少。從菌絲長勢看,3號菌種長勢非常旺盛,明顯優于其他羊肚菌菌種。綜合各項指標可以看出,在母種培養基上菌種生長情況由好到劣依次是3號>4號>6號>5號>2號>1號。
2.2 ? ?不同羊肚菌菌種在栽培種培養基上的生長情況
6種羊肚菌菌種在栽培種培養基上的生長情況見表2??梢钥闯觯?號羊肚菌生長速度最快,達到9.3 mm/d,長勢旺盛,從接種到長出菌核僅用了9 d;4號菌種長出菌核也是用9 d,但是無論從長勢看,還是從生長速度看,都遜色于3號菌種;1號菌種菌絲生長速度最慢,菌核形成時間最晚且數量最少。綜合考慮菌核形成時間、長勢、菌核數量,各菌種由優到劣排列順序為3號>4號>6號>2號>5號>1號。各菌種菌核前期均為白色小點,隨著菌絲聚集硬化,菌核顏色加深。
2.3 ? ?不同羊肚菌菌種分生孢子的產生情況
在播種數天以后,菌絲長透土層,土壤表面開始產生分生孢子,俗稱“菌霜”,15 d左右土壤表面即可被厚厚的菌霜覆蓋。由表3可以看出,3號、4號菌種出現菌霜的時間最早,均為11 d,1號、6號次之,菌霜出現時間為12 d,2號、5號菌種出現菌霜最晚,在第13天才出現菌霜。其中,4號、6號菌種菌霜較厚,3號、5號菌種菌霜厚度稍遜色于4號、6號菌種。說明不同菌種的分生孢子產生能力差異明顯,這可能與羊肚菌品種、氣候有較大的關系。
3 ? ?結論與討論
羊肚菌的出菇機制與菌核生長有一定的關系[8]。綜合試驗中不同羊肚菌菌種在母種培養基和栽培種培養基中的菌絲長勢、菌核數量以及分生孢子生長情況來看,3號菌種菌絲長勢非常旺盛、菌核形成時間早且數量多、栽培種菌霜出現時間短,在實驗室條件下十分適合生長。選出合適的菌種還需要結合外源營養袋進行大田試驗,有待進一步研究。
4 ? ?參考文獻
[1] 呂作舟.食用菌栽培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44-349.
[2] 杜習慧,趙琪,楊祝良.羊肚菌的多樣性、演化歷史及栽培研究進展[J].菌物學報,2014,33(2):183-197.
[3] HU M,CHEN Y,WANG C,et al.Induction of apoptosis in HepG2 cells by polysaccharide MEP-Ⅱ from the fermentation broth of Morchella esculenta[J].Biotechnology Letters,2013,35(1):1-10.
[4] MASAPHY S.Biotechnology of morel mushrooms:successful fruiting body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a soilless system[J].Biotechnology Letters,2010,32(10):1523-1527.
[5] 殷偉偉,張松,吳金鳳.尖頂羊肚菌活性提取物降血脂作用的研究[J].菌物學報,2009,28(6):873-877.
[6] 李峻志,雷萍,孫悅迎.羊肚菌子囊果栽培工藝研究[J].食用菌,2001(4):23-26.
[7] 劉福陽,王愛仙,王怡暄,等.不同栽培種配方對羊肚菌菌絲、菌核和分生孢子的影響[J].中國食用菌,2018,37(5):19-22.
[8] 王震,王春弘,魏銀初,等.適宜中原淺山丘陵地區的羊肚菌高產栽培技術[J].食用菌,2015,37(4):3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