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光普 于曉燕 馬明

摘要 ? ?本文結合新工科的內涵及人才培養的相關要求,對內蒙古科技大學風景園林專業傳統培養方案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找出不合理的因素,實現課程體系的改革創新,以期培養出理論知識扎實、動手能力強、能夠科學的分析問題并解決實際問題的多元化、創新性人才。
關鍵詞 ? ?新工科;風景園林;課程體系;創新模式
中圖分類號 ? ?G642 ? ? ? ? 文獻標識碼 ? ?A
文章編號 ? 1007-5739(2019)18-0259-0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2018年新工科轉型背景下,地方工科院校及專業培養思路積極改變,以大數據、新技術為基本思路進行人才培養。內蒙古科技大學作為內蒙古地區第一個新工科院校,致力于培養“上手快、留得住、后勁足”的高水平應用型本科畢業生。風景園林作為工學專業,是解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重要學科。課程體系由課程目標、教學內容、課程結構、教學模式和特定的教學思想組成,與高校所處區域、學校定位和自身優勢息息相關。風景園林課程體系是教學內容和教學的總和,不同課程的排序決定了學生獲得知識結構的不同。因此,應強化新技術和大數據在設計中的應用,強調實踐教學,校企合作的創新課程,建立一個立足內蒙、面向全國的風景園林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1 ? ?新工科院校及風景園林專業現狀
1.1 ? ?新工科介紹
傳統工科是應用科學和技術的方法解決實際生產問題的學科[1];新工科是國家為了主動應對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支撐服務創新驅動發展而將傳統工科的學科進行擴大和改革的方法,包括新興產業的專業,以互聯網和工業智能為核心,大數據、云計算、智能科學等[2];另一類包括將智能制造、云計算等用于傳統工科專業的升級改造[3]。新工科建設之初由“復旦共識、天大行動和北京指南”共同構成,開拓了工程教育改革新路徑[4]。國內工科院校的風景園林專業普遍存在辦學時間短,專業定位與傳統農林院校側重點不同、定位不清晰,學生實踐能力較差等問題[5]。
1.2 ? ?傳統培養方案與市場需求匹配度低
由于工科院校風景園林專業辦學時間不長,師資主要由工科院校建筑設計專業和農林院校園林專業構成,無法制定科學、合理與需求匹配的培養方案,與培養高水平應用型人才的新工科培養目標存在較大差距[6]。傳統培養方案注重學生的理論學習,課程圍繞中外園林史、園林植物、園林工程、城市綠地系統規劃和風景園林設計原理等必修講授課,指導學生進行設計Ⅰ小游園、設計Ⅱ居住區、設計Ⅲ城市公園、設計Ⅳ風景名勝區,無法應對市場復雜的景觀新問題。目前,課程體系主要以園林建筑及空間設計為主,缺少軟件和大數據相關課程的支撐,學生畢業后對植物景觀設計和繪圖軟件的使用能力較低,更欠缺利用大數據綜合解決景觀新問題的能力,學生理論知識無法在實際工作中應用,學習的課程與工作的需求匹配度低。
1.3 ? ?園林專業課程介入時間滯后
建筑設計課及其理論課作為一、二年級風景園林專業的主要課程,只包括16學時風景園林概論和24學時園林植物課程,導致學生在大三風景園林設計一、二中無法解決實際工程的景觀問題,對景觀概念淡化,對園林樹木、花卉以及園林設計原理毫無了解,無法將設計理念表達完整。大四所學的設計三、四和植物規劃設計又因計算機輔助課程的缺失導致圖紙表現能力差,無法解決環境因子等綜合性景觀問題。
1.4 ? ?園林專業課程設置不合理
一是無園林樹木學和園林花卉學課程,風景園林專業大量增加建筑類課程及建筑類設計,忽略了園林專業課程的重要性。二是專業課程順序安排不合理,大一應開始園林樹木、園林花卉和室外環境的學習,大二應開設風景園林設計原理、植物規劃與設計和設計一的相關課程,大三應開設計算機輔助制圖和大數據分析類課程,在設計二、三中應用并解決復雜的問題,大四應學習景觀前沿、設計四,并按規劃設計和植物設計2個方向進入到教授工作室進行分方向培養,大五應介入業務師實踐和校企聯合培養課程。以建筑為優勢,充分發揮風景園林新工科的特點,不斷向信息化、實踐化發展。
2 ? ?新工科培養高水平應用型人才的目標
2.1 ? ?課程體系目標
通過新版課程體系應培養出立足內蒙古、面向全國,適應國家經濟發展和風景園林建設需要的優秀專業人才,能勝任風景園林專業領域的規劃、設計、施工、管理和科學研究等工作。新工科建設下的風景園林專業,應增加計算機類課程,讓學生運用現代工具及大數據等解決風景園林的新問題。內蒙古科技大學作為內蒙古地區第二個成立風景園林本科專業的高校,從2013年開始招生。課程體系分為2012版和2018版,第一版注重學生的基礎理論知識學習,圍繞建筑學傳統培養方案制定,強調歷史與空間設計;第二版通過新工科轉型和畢業生反饋意見進行綜合改革,其中專業選修課中增加數字技術、設計表達、地理信息系統原理與應用、測量與遙感等課程,培養學生具有利用計算機和大數據解決設計中問題的能力。
2.2 ? ?設計課目標
設計課作為風景園林的主要課程,在新版課程體系中,首先,強調了利用環境因子選擇植物,通過植物配植改善小氣候,利用大數據分析和表達設計主題。其次,取消了植物規劃與設計,將園林設計1~4課時均增加為116+專業周,強調信息化在每個設計中的應用。最后,設計調研要求學生使用遙感、GIS等新方法。通過新版課程體系培養的風景園林畢業生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更強。
2.3 ? ?講授課目標
講授課作為設計課程的附屬課程,是為了夯實設計課中的理論基礎。因此,在新工科背景下,增加了遙感、信息系統、數字技術等課程,目的是為了增加學生解決設計中復雜問題的能力。
2.4 ? ?實踐課目標
新工科下的風景園林學生業務師實踐課程中需完成150 d園林設計院實習,同時鼓勵每位學生在校期間參加各類園林設計競賽不得少于5次,注重與其他高校學生同臺學習和交流,同時實現與全國多家知名設計院簽訂實習基地,讓學生從課堂到崗位,一對一進行設計能力培養。
3 ? ?新技術課程與實踐課程的教學體系創新
3.1 ? ?以培養目標為導向,實現課程體系的創新
原有課程體系主要包括必修和選修2個部分。新工科課程體系改革后將在原有必修課程中增加獨立設置實踐教學環節,設置36學分,占比17.14%,主要增加4個月的業務師實踐課程、園林認知課程和傳統園林測繪課程,讓學生在實踐中理解專業知識,在實習中應用和提高專業技能。此外,將在原有的選修課程中增加創新創業與素質拓展環節,不低于 4學分,占選修課的11.43%,主要增加計算機和大數據概論類課程,讓學生對云計算、數字景觀等有初步的了解。對比原有課程體系,新版課程設置更注重鼓勵學生采用新技術的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2 ? ?通過校企合作創新課程體系
以高水平應用型人才為培養目標,專業創新課程主要以實踐課程為主,依托企業需求培養社會認可的風景園林人才,開展高校合作、校企合作等教學模式[7],與其他高校學生組成團隊進行競賽,開拓設計思路;將企業的實際工程項目納入課程體系,讓學生直接了解社會需求,解決實際問題[8]。新版課程體系中明確學生在大四分為景觀設計和植物設計2個方向,對于設計三、四中將學生按方向分給教授、副教授為核心的設計工作室,以實際工程設計案例為依托,共同協作、合理分工,將理論學習融入實際案例中,能提高教學的實操性,增加學生參加實際項目的機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實現畢業生上手快的目標[9-10]。
3.3 ? ?專業創新課程體系的多元化研究
作為內蒙古地區的新工科專業,風景園林專業具有鮮明的地區特色,培養的人才面向內蒙、服務全國。因而風景園林專業創新課程體系應滿足全國行業發展需求,打破地域和空間限制[11-12]。一是以學校特色為主導,積極探索一、二年級大平臺課程體系,減少建筑類課程,增加園林專業課,將講授課不斷下放至大一課程中,鼓勵學生建筑、風景、規劃課程的兼并式學習,培養復合型專業人才;二是以地域為目標,培養三、四年級學生以地域視角規劃設計城市公園、居住區,采用大數據和遙感等新方法解決現代景觀問題;三是在新版課程體系中增加風景園林前沿和現代景觀設計理論與實踐2門應用型課程,結合各類風景園林設計競賽,例如“艾景獎”“花園杯”等國內外知名競賽,在開拓視野的同時提高對景觀設計現代潮流的把握能力(圖1)。
4 ? ?結語
新工科院校與傳統工科院校相比,更注重大數據、信息技術等的應用,使傳統學科與新工科相結合,解決現有社會問題。風景園林設計在不斷發展,東南大學的數字景觀課程體系已經領跑高校人才培養。因此,新工科院校的風景園林專業應根據自身特點因材施教,既要滿足學生基礎理論知識的扎實性,又要有使用新方法的能力解決各種園林問題。風景園林是工科背景下的新工科專業,應長期堅持新工科教學改革,適應社會人才需求的變化,增加學生就業競爭力,培養出適應企業發展的高水平應用型人才。
5 ? ?參考文獻
[1] 謝冰,孫成城,馬云玲.應用型本科院校工科類專業實踐教學研究[J].西部素質教育,2019,5(6):170-171.
[2] 湯麗萍.新工科視閾下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協同育人模式創新研究[J].中州大學學報,2019,36(1):100-104.
[3] 周立新,周立平,陳柯宇.新建工科院校課程考核模式及內容的改革研究[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19(2):113-116.
[4] 孟祥斌,張倩,田衛華,等.新工科背景下應用型工科高校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沈陽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15(1):116-119.
[5] 許明明.應用型工科院校專業實踐課程創新教學模式研究:以風景園林專業為例[J].現代園藝,2019(3):166-168.
[6] 張何,傅昕,張儒.新工科背景下工程應用型本科院校生物工程專業人才培養適應模式探索[J].廣東化工,2019,46(1):187-188.
[7] 曹瑩瑩,于建江,盧東祥,等.“新工科”背景下應用型本科院校網絡工程專業教學過程改革研究與實踐[J].江西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31(12):134-135.
[8] 丁惠.“新工科”背景下本二院校生物醫學工程應用型人才培養方案研究[J].教育現代化,2018,5(51):25-26.
[9] 王俠,王德強,周炳臣.應用型工科院校實踐教學多元創新研究[J].新課程研究,2018(10):79-81.
[10] 吳福忠,沈紅衛,白忠喜,等.地方本科院校應用型新工科人才培養模式探索[J].教育教學論壇,2018(32):186-188.
[11] 包瑞清.計算機輔助風景園林規劃設計策略研究[D].北京:北京林業大學,2013.
[12] 駱天慶.基于實踐目的的中國景觀專業生態教育研究[D].上海:同濟大學,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