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根新 賴艷 吳玲
摘要 ? ?藜蒿原屬于野生植物,自人工種植以來,種植規模不斷增加,給當地種植農戶帶來了較大的經濟效益。因此,本文總結了江西省藜蒿標準化栽培技術,包括產地要求、品種選擇、整地施肥、扦插、大田管理、病蟲害防治、采收與儲運等方面內容,以期提升江西省藜蒿標準化生產水平、促進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
關鍵詞 ? ?藜蒿;標準化;栽培技術;江西省
中圖分類號 ? ?S636.9 ? ? ? ?文獻標識碼 ? ?B
文章編號 ? 1007-5739(2019)18-0052-0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藜蒿,學名狹葉艾,又名蘆蒿、水蒿、青艾等,屬于一種野生植物,一般生長在湖泊草灘岸邊附近。江西省盛產藜蒿,尤以環鄱陽湖沿岸分布最多,目前以人工種植為主。藜蒿可藥食兼用,深受消費者喜愛,人工栽培的藜蒿1年種植可以多年受用,特別是春、秋2季可以批量供應[1-2]。目前,有關藜蒿繁殖、栽培、病蟲害防治、儲藏保鮮等方面的研究有很多[3-9],但是結合江西省生產實際,系統提出藜蒿標準化栽培技術的較少。現將江西省藜蒿標準化栽培技術總結如下。
1 ? ?產地要求
選擇地勢平坦、排灌方便、土層深厚、土質肥沃、透水能力強的砂壤或輕黏壤田塊栽培,產地環境質量應符合《無公害農產品種植業產地環境條件》(NY/T 5010—2016)要求。保護設施應選擇具有保溫作用的塑料大棚、中棚。
2 ? ?品種選擇
主要選擇昆明大葉白藜蒿、南京大葉青藜蒿或本地馴化品種。
3 ? ?整地施肥
栽植前,全田撒施腐熟農家肥30 t/hm2、優質復合肥1 125 kg/hm2,土壤深翻20 cm以上,做成寬1.5~2.0 m、高20 cm的畦,整細耙平。
4 ? ?扦插
每年8月中旬至9月上旬,在藜蒿留種田中選擇生長健壯、無病蟲害的半木質化莖桿,除去頂端嫩梢,剪切成15~20 cm長的扦插條備用。扦插時,按株行距10 cm×10 cm的規格,將剪好的扦插條生長點朝上斜插入泥土中,深度為插條的2/3左右。扦插后壓實土壤,澆透水,并保持土壤濕度,有條件的可覆蓋遮陽網降溫保濕,插條生根后撤除遮陽網,植株封行前及時清除雜草。
5 ? ?大田管理
5.1 ? ?溫度管理
11月中下旬,當氣溫降至10 ℃時扣上棚膜,并在扣膜前砍去地上部植株,清除田間枯莖殘葉。保持棚內溫度18~25 ℃,如膜內溫度超過30 ℃,揭開膜的兩頭通風降溫排濕。翌年3月中旬以后氣溫上升時,及時揭除棚膜。
5.2 ? ?養分管理
扣棚后當嫩芽長至3~4 cm時,追施優質復合肥375 kg/hm2或尿素225 kg/hm2、鉀肥150 kg/hm2,施肥方式可采用兌水澆施或行間撒施,撒施后澆透水,肥料使用應符合《肥料合理使用準則通則》(NY/T 496—2010)的規定。以后每采收1次,同量追肥1次。
5.3 ? ?水分管理
扦插后3~4 d灌1次透水,發芽后酌量減少水分供應,扣棚后每次追肥時適當灌水,保持土壤濕潤,大雨后應及時清溝排水。灌溉水質量應符合《農田灌溉水質標準》(GB 5084—2005)的要求。
6 ? ?病蟲害防治
藜蒿病害主要有根腐病、白粉病、菌核病、灰霉病、霜霉病、炭疽病等,蟲害主要有蚜蟲、小地老虎、螻蛄、菊癭蚊、煙粉虱、棉鈴蟲、斜紋夜蛾、甜菜夜蛾等。應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從大田整個生態系統出發,綜合應用“農業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學防治”等措施,控制病蟲害的發生和危害。
6.1 ? ?農業防治
選擇長勢旺盛、莖桿健壯、無病蟲害的田塊作留種田。及時清園,注意清除病株殘葉及田間雜草,減少病蟲源。合理輪作栽培,科學管肥管水,實施健身栽培。
6.2 ? ?物理防治
一是用25目的防蟲網覆蓋,防止害蟲進入。二是用25 cm×20 cm的紙板涂上黃漆,上涂一層機油,懸掛于植株上方,誘殺蚜蟲,紙板設置密度750~900塊/hm2。三是甜菜夜蛾、斜紋夜蛾等可以采用性誘劑誘殺。
6.3 ? ?生物防治
可選擇蘇云金桿菌、阿維菌素防治夜蛾類害蟲;釋放天敵麗蚜小蜂、海氏漿角蚜小蜂防治煙粉虱等。
6.4 ? ?化學防治
控制病蟲害使用的農藥嚴格按《農藥安全使用規范總則》(NY/T 1276—2007)、《農藥合理使用準則》(GB/T 8321.1—2000)執行,控制施藥量,禁止使用劇毒、高毒、高殘留或具有“三致”毒性(致癌、致畸、致突變)的農藥。①根腐病:選用戊唑醇或甲基托布津噴淋根莖部防治。②霜霉病:選用普力克或雷多米爾防治。③菌核病、灰霉病:選用農利靈或撲海因防治。④白粉病:選用阿米西達或三唑酮防治。⑤地下害蟲:用米樂爾或辛硫磷均勻撒施后翻耕。⑥蚜蟲:選用吡蚜酮、噻蟲嗪、吡蟲啉防治。⑦紅蜘蛛:選用噻螨酮或氟蟲脲防治。⑧斜紋夜蛾、甜菜夜蛾、玉米螟、棉鈴蟲:選用氯蟲苯甲酰胺、茚蟲威、虱螨脲、蟲酰肼交替防治。⑨菊癭蚊、煙粉虱:選用阿維·啶蟲脒或阿克泰或聯苯菊酯防治。
7 ? ?采收與儲運
7.1 ? ?采收
當藜蒿嫩株長到20~30 cm、頂端心葉尚未散開、莖桿未木質化、顏色呈白綠色時及時采收。收割時沿地表以上1~2 cm處用鐮刀割取地上部分,摘去老葉,僅留上部少數新葉,剪去底部木質化部分,稍軟化后可上市。藜蒿栽種后可采收3次,每次間隔時間在45 d左右。
7.2 ? ?儲運
藜蒿儲運可以參照《藜蒿》(DB36/T396—2018)執行。
8 ? ?參考文獻
[1] 楊振國,楊藝青.江西藜蒿小史[J].農業考古,1996(1):193-195.
[2] 賴芳蘭,鄒桂花.鄱陽湖藜蒿的特性及繁殖方法的研究[J].江西農業大學學報,1998,20(2):247-251.
[3] 王健全,曾紀逢,謝慧琴,等.藜蒿的高產栽培技術[J].現代園藝,2018(13):48.
[4] 韓群營,湯長征,徐波.藜蒿主要病蟲害發生種類及綜合防控對策[J].中國農業信息,2017(8):18-19.
[5] 楊望明,彭傳文,張鳳英.藜蒿無公害栽培及病蟲草害防治技術[J].湖北植保,2005(4):13-14.
[6] 龔世偉,孫偉,李茂年.蔡甸藜蒿栽培技術[J].長江蔬菜(學術版),2010(14):69-70.
[7] 何永梅,李建國.藜蒿人工高效栽培技術[J].四川農業科技,2010(4):28-29.
[8] 何永梅.藜蒿主要病蟲害防治要點[J].農藥市場信息,2009(24):43.
[9] 李冬生,康旭.藜蒿的保鮮貯藏[J].食品研究與開發,2004(4):138-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