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磊 付敏 王瑩
摘要 ? ?在全球氣候日益變暖的大環境下,社會公眾對大氣污染、生態環境等氣象科普知識的需求日益增長。但與公眾日益增長的需求相比,基層氣象科普工作現狀卻值得思考。結合近年來基層氣象部門開展氣象科普工作的實際情況,發現基層氣象科普工作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一是科普宣傳形式保守、創新不夠;二是對氣象科普工作支持不夠;三是科普展品相對單一、研發欠缺;四是氣象科普發布權威性不夠。針對以上問題,著重從氣象科普融入新媒體、線上線下活動相結合、開拓新媒體傳播渠道、氣象科普助力扶貧攻堅、開展互動性應急演練、結合時事熱點開展宣傳等6個方面探討氣象科普新思路,以為基層氣象部門提供參考。
關鍵詞 ? ?基層;氣象科普;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 ? ?S16 ? ? ? ?文獻標識碼 ? ?A
文章編號 ? 1007-5739(2019)18-0159-0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我國氣象科普工作是社會公益性事業,發展氣象科普事業一方面可提高公眾的防災避險自救能力,普及氣象科學知識;另一方面可提升氣象為農服務水平,加強農村防災減災能力、促進新農村建設。
1 ? ?馬鞍山市氣象科普工作現狀
近年來,馬鞍山市各級氣象部門嘗試“走出去”“請進來”方式開展氣象科普活動,主要在世界氣象日、全國科普活動周、防災減災日等相對固定時間段開展氣象科普宣傳。主要以組織中小學生參觀氣象科普教育基地、組織科普志愿者進行氣象知識講解、邀請省市氣象專家為中小學生做科普講座、走上街頭發送氣象科普宣傳單頁等方式開展。
馬鞍山市氣象科技館是安徽省氣象部門最早的一座專門用于氣象科普活動的場館,該科技館現有室內科普活動場所1 050 m2,館內主要以介紹各種自然災害和氣象知識展板為主;科普講解員由氣象局業務人員組成。
2 ? ?氣象科普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2.1 ? ?氣象科普宣傳形式保守,創新不夠
氣象科普工作大多集中于世界氣象日、科技活動周、防災減災日等重大活動以發放宣傳單頁、現場咨詢的形式為主,并以開放氣象科技館、參觀氣象臺、觀測場等形式為輔,以上服務對象多限于青少年。
2.2 ? ?各級部門氣象科普工作支持不夠
馬鞍山氣象科普工作以氣象學會作為牽頭單位,但學會具體事務由業務科人員完成,科普工作者均為兼職,主要以公共氣象服務中心、防災減災中心、氣象臺的業務人員為主;在實際氣象科普工作中,相對于觀測、預報業務來說,科普工作僅當作單位的副業來抓,時間充裕,活動形式就豐富一些;時間有限就僅完成規定性工作;缺乏氣象科普的相關激勵機制,影響科普人員的積極性。
2.3 ? ?科普展品相對單一
基層氣象科普宣傳內容缺乏創新,形式單一,基層氣象科普外出宣傳主要以氣象防災減災知識和防御措施展板、宣傳單頁為主[1]。馬鞍山市氣象科技館年展資源主要包括氣象知識雜志、展板和氣象模型,但因缺乏維護資金和專職運行維護人員,科技館內展品設備相對落后。氣象科普宣傳經費由氣象局自主承擔,運行經費不足和人力有限是制約氣象科普活動創新發展的主要原因。
2.4 ? ?氣象科普發布權威性有待進一步提高
在復雜天氣到來之前,部分網絡媒體經常會發布與氣象部門發布的天氣預報嚴重不符的預報信息,如有的新聞媒體發布“大風降溫來襲,未來兩天最低氣溫下降46 ℃,局地下降68 ℃”,這樣的標題足夠吸引眼球,但卻嚴重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法》《氣象災害防御條例》等法律法規,并造成嚴重的社會影響。
3 ? ?提高基層氣象科普工作的對策
3.1 ? ?氣象科普融入新媒體
公眾號中設置科普知識欄,馬鞍山市氣象局每天都會通過微信公眾號發布天氣趨勢,結合馬鞍山市氣象局微信公眾號,可以單獨設置氣象科普推廣模塊,如龍卷風形成機制、大氣層、臺風、冰雹等科普知識。通過設置關鍵字查詢,提問形式實現氣象科普知識查詢的功能。同時,結合地方氣候特點,提供本地氣候信息,氣象科普人員在每次氣象過程到來之前,將當前可能發生的災害性天氣與氣象科普知識結合起來,滿足社會公眾對災害性天氣信息的需求,也使社會公眾對氣象知識有更直觀的感受,起到良好的氣象科普宣傳效果[2]。針對夏季臺風天氣,根據預報對暴雨的形成機制、可能帶來的災害進行詳細解讀。如2018年,受第18號臺風“溫比亞”影響,馬鞍山市出現大風、強降水等強對流天氣,截至8月17日14:00,全市共有21個雨量站點降雨量超過50 mm,最大為87 mm,38個站點出現7級以上陣風,最大為11級,馬鞍山市氣象局科普人員通過微信平臺及時對“臺風”形成機制進行科普宣傳,消除社會公眾對災害性天氣的恐慌。
3.2 ? ?線上與線下活動相結合進行宣傳
每年的3.23世界氣象日、防災減災日、科技活動周、全國科普日活動到來之前,通過公眾號進行線上宣傳,線下活動與線上活動相結合,一方面可以對氣象公眾號進行推廣,另一方面可以擴大活動的傳播面,獲得更好的活動效果[3]。例如:2018年馬鞍山市氣象學會聯合馬鞍山市科學技術協會在全市范圍內舉辦中小學生全民科學素質氣象知識競賽和氣象科普作品創作競賽活動,先通過微信公眾號在線上進行宣傳并開展報名活動,通過選拔將優秀創作作品推薦到省氣象局,參加全省的小學生全民科學素質知識競賽和氣象科普作品觀摩交流會。
3.3 ? ?開拓新媒體傳播渠道
公交車是受眾面最廣的渠道之一,充分利用公交這一重要的流動載體,使社會公眾更多地了解氣象防災減災知識,科學應對氣候變化。馬鞍山市氣象局自2018年起與馬鞍山卓越廣告合作,每天更新未來3 d天氣趨勢,科普氣象知識,把氣象科普知識傳送到每個市民身邊。后期還可以開拓出租車顯示屏發布氣象科普宣傳知識,探索建立流動氣象科普宣傳點,通過自建屏媒及資源合作等方式,建立社會化氣象科普工作新格局。
3.4 ? ?氣象科普助力扶貧攻堅
動員氣象科普人員為精準扶貧建言獻策,利用氣象部門優勢,全力開展氣象精準扶貧,建立單位包村、干部包戶定點幫扶制度,依托基層氣象為農服務社會化承接主題,開展精準扶貧工作。現場開展農民技術培訓,建立氣象為農服務群組,通過微信短信等主動推送氣象信息、田間指導服務,積極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扶貧工作品牌。
3.5 ? ?開展互動性應急演練
形成以政府部門牽頭,以學校、社區、村鎮為單位開展專項應急演練,模擬災害場景,提高各部門參與積極性,增強科普教育的互動性,變生硬灌輸氣象知識為主動接收。
3.6 ? ?結合時事熱點開展宣傳
如2019年假期檔的電影《流浪地球》,影片中地球溫度下降到-80 ℃,人們抵御不了嚴寒,遭遇生存危機。人類在移動地球的同時,修建了許多地下之城,但是災難還是一步步在靠近。因此,保護地球,關注天氣,應從現在做起,從身邊做起,做自己力所能及之事。氣象科普可以結合熱點對公眾進行氣象災害知識宣傳,對社會起到警示作用,提高社會公眾的防災減災意識。
4 ? ?結語
隨著新媒體的不斷發展,基層氣象科普工作任重道遠,只有緊跟時代步伐,充分整合社會資源,創新推進科普業務化、品牌化發展,積極探索建立基層氣象科普工作新機制,才能為提升全民氣象科普素質、增強其應對氣候變化和防災減災能力做出貢獻。
5 ? ?參考文獻
[1] 楊志勇,王云芳.聊城市氣象科普工作現狀及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6(19):233.
[2] 周榕貞,林榮惠,王祎婧.互聯網時代氣象科普的傳播[J].氣象研究與應用,2016,37(4):117-119.
[3] 王祎婧,王偉,李招連.微信公眾號的氣象科普實踐探[J].科教論壇,2017,28(19):237-238.
[4] 李大孝.基層氣象科技服務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2(21):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