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頎鈞
【摘要】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已經將我們帶入到一個嶄新的信息革命時代,即大數據時代。目前,“大數據”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與路徑,推動著國際貿易競爭格局的巨變,外貿企業傳統的中間商商業模式,正面臨著全球經貿環境巨變帶來的挑戰。本文闡述了香港利豐集團近百年來,隨著經貿環境的變化而不斷調整與創新其商業模式的發展歷程,分析了利豐集團當前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新商業模式的核心優勢及特征,旨在為我國專業外貿公司依據當前形勢,創新自身商業模式及管理模式,利用大數據信息革命所帶來的機遇進行“大數據挖掘”,實現數據的“增值功能”與數據價值,提供一定的借鑒與參考。
【關鍵詞】大數據;商業模式;會計模式;供應鏈管理
【中圖分類號】F252.6;F272.3
一、引言
中國自加入世貿協定后,不斷發展外向型經濟,外貿、投資和消費,成為驅動我國經濟發展的“三駕馬車”。但外向型經濟也是一把雙刃劍,近年來我國經濟增長的出口依賴度較高,同時出口貿易結構也極不平衡,在全球經貿環境巨變、中美貿易戰已經爆發、主要西方國家開始聯合起來限制中國產品,外貿企業如果不能依據當前局勢,及時進行商業模式、經營方式、管理模式等方面的調整與創新,則勢必要面臨前所未有的經營危機。
當前,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已經將我們帶入到一個嶄新的信息革命時代,即大數據時代。大數據所引發的變革是全方位、多層次的:從需求角度而言,消費者對供給時速、供給品質、供給方式,都有了更高的要求,消費需求從大眾消費品轉型為向個性化多樣化的需求品;從供給與生產角度而言,在信息革命、互聯網技術的推動下,產業生產模式由傳統的大批量、標準化生產方式向小批量、高品質生產方式轉型。“大數據”給企業經營帶來了挑戰的同時,也帶來新的機遇。全球知名咨詢公司麥肯錫在其研究報告中指出,在企業優化運營過程及商業分析中,海量的大數據,提供了一種新資源和新能力,為企業發現機會、創造價值、解決問題提供了新的基礎和路徑。從某種程度上說,大數據正在重構“企業智慧”。
對傳統的外貿企業而言,“大數據”正以各種方式和路徑影響著國際貿易的市場結構、競爭環境與競爭格局,倒逼外貿企業重新審視目前傳統的中間商模式,開發出適應大數據時代全新的商業模式和管理模式,實現商業模式與會計模式等管理模式的創新。
二、外貿企業商業模式的創新——以香港利豐集團公司商業模式的演進為例
香港利豐集團公司,起源于1906年在廣州創立的利豐貿易公司,是當時中國第一家華資的對外貿易出口商。目前,利豐集團公司是全世界規模最大的出口商之一。百年來,利豐從一家傳統貿易商,成功轉型為提供消費品全球整合供應鏈服務的最大消費品跨國貿易集團,得益于其管理層一直能夠精準地把握住世界經濟變動的脈搏,并隨之不斷的調整、創新其商業模式。利豐商業模式的變更,可稱得上是香港乃至世界范圍內商貿行業的創新史。其商業模式的發展,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一)采購代理(中介)商階段(1906年~1970年代中期)
利豐公司成立之初,主要是在進出口交易的買賣雙方之間進行溝通,實質是采購中介商,利豐公司根據國際貿易買家需求信息,向買家提供適合的廠家及供貨商。每“撮合”成功一筆生意,公司獲得總合同金額的15%作為傭金。其實質是西方客戶與中國供應商之間賺取代理費的中間代理商。但作為中間商,隨著作為買方的客戶,以及作為供應商的國內廠商的影響力的不斷擴大,采購代理已經日益淪為“夕陽產業”,代理的傭金率由開始的15%,日益縮減到10%、5%甚至3%。
(二)自營采購供應商階段(1970年后期~1990年代初)
這個階段,隨著西方國家實施限制性紡織品配額制度,利豐也開始將其采購網絡從香港地區擴展到新加坡、臺灣地區、中國內地等各地,同時,利豐也開始將其業務由單純的采購代理,向供應鏈的上、下游延伸。一開始的經營模式,是到最合適的地方幫客戶購買商品,而新的模式則這樣運作:客戶給予利豐一個關于產品顏色外形質量等方面的初步的產品概念,然后由利豐為客戶制訂一個完整的生產計劃,從市場調查到在各地采購合適的配件,以及找到最適合的成品制造商,并提供生產管理等服務。
伴隨著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亞洲小龍的興起,以及改革開放帶來的中國內地經濟力量的興起,香港廠商開始將其生產工序和產業向全球各地擴散,利豐的貿易經營模式也隨之繼續演變,在香港從事設計、質量控制等高附加值的業務,而將附加值較低生產業務,外包到全球各地最合適的地方進行生產加工,實現產品生產與經營的全球化。利豐將這種分散生產的管理模式稱為“無疆界生產”模式。在這種模式指導下,利豐不斷拓展其全球采購網絡,先后展開了對太古貿易、Colby集團等企業的收購。
(三)全面的供應鏈組織者與協調者階段(1990年代初~2010年代中期)
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客戶需求的日趨多樣化以及利豐自身網絡的不斷擴大及完善,利豐開始在“分散生產”管理的基礎上向“虛擬生產模式”發展,在該模式中,對來自歐美客戶的每一份訂單,利豐在全球范圍內進行供應鏈的優化配置,以最高的效率、最低的成本,為客戶提供最有競爭力的產品,其核心是為客戶構建一條成本最低的供應鏈。在該模式下,利豐仍然不擁有工廠,但利豐負責統籌并密切跟進整個生產流程,從事一切產品設計、采購、生產管理與控制,以及物流與航運等所有重要的支持性工作,實際上成為該產品的全球供應鏈經理人。
(四)供應鏈全面數字化階段(2017年開始)
當今時代,隨著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線上線下的完全融合,一個產品,從消費者、零售商、物流,乃至上游的制造商,各大供應鏈環節的連接、配對,都在互聯中邁向了全面數字化,數據已成為今天商業世界的核心要素。利豐原有的供應鏈服務,在當前信息透明度高、流通快的大數據互聯背景下,已經開始落伍。從2013年到2017年,利豐集團的營業收入及凈利潤水平已經連續5年下滑。
(二)外貿企業應由傳統財務會計向管理會計轉型,通過“業財融合”實施“大財務”會計模式
在大數據背景下,外貿企業經營業務涉及的相關信息數量龐大,而傳統的財務會計在數據處理方面的能力十分有限,僅限于提供已經發生的財務與資金流方面的信息。管理會計則不同,管理會計也稱管理與決策服務的會計,管理會計本身就是從海量的數據到決策的一個過程。例如,利豐商業模式的不斷創新,其根據各種信息進行的每個三年計劃的決策及其實施過程,實質就是利豐集團的管理會計的決策與實施過程。
為了倡導管理會計體系的建設,財政部在2014年下發了《財政部關于全面推進管理會計體系建設的指導意見》。2016年6月,財政部又制定頒發了《管理會計基本指引》。基本指引第四條明確提出融合性原則:“以業務流程為基礎,利用管理會計工具方法,將財務和業務等有機融合”。對外貿企業而言,當前大數據時代與國外企業同臺競技,必須構建基于數據的決策機制,充分采集企業的非財務數據和財務數據及時地融入業務流程中,進行數據分析,通過數據分析找到價值增長點與價值創造點,從而在經營決策中充分發揮價值創造的作用。也就是說,通過業財融合的管理會計手段,落實管理會計的相關理念,實現從傳統的管理模式到科學地決策管理模式轉變。而從技術的角度來看,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特別是云計算、大數據技術的發展,也為業財融合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持。
總之,當前大數據時代,外貿企業必須構建基于數據的決策機制,借助充分采集企業的各種財務非財務數據和及時地融入業務流程中等業財融合的方式手段,將企業會計目前傳統的局限于公司內部以資金流為主的“小數據”、“小財務”的會計模式,轉型成為收集、處理、分析、管理各種“大數據”的“大財務”會計模式。
主要參考文獻:
[1]王閱,谷麗麗,陳剛.基于供應鏈管理的商業模式創新研究[J].現代管理科學.2009,(1):47-51.
[2]劉林艷,宋華.利豐商業模式的演進和發展[J].企業管理.2013,(12):60-63.
[3]何娣,王艷菊.利豐商業模式創新對專業外貿公司轉型的啟示[J].國際商貿.2014,(10):132-134.
[4]熊巍巍.用互聯網思維推進管理會計在外貿企業的應用 [J].國際商務財會.2015(12):37-40.
[5]金花.大數據時代集團公司財務管理變革探討——基于H 外貿集團公司視角[J].國際商務財會 2017年(1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