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家興
摘要:在我國有著很多個擅長歌舞的民族,而彝族就是其中之一。在彝族人民的生產生活等各方面,人們的情感抒發就是通過歌舞形式。彝族地區不同的支系之間歌舞的風格不同,每個支系都有屬于自身的歌舞風格,其中人們所見的民歌、器樂等都屬于彝族音樂的范疇。本文將重點對彝族音樂構成架構展開深入的探究。
關鍵詞:彝族;音樂;構成
1彝族民歌
彝族的民歌是勞動人民在耕作勞動時自己創作出來的,目前彝族民歌最大的特點就是觸景生情、辭藻豐富、令人回味,最重要的是它還涉及到了廣泛的生活。
(1)敘事歌
敘事歌大都屬于風俗性的彝族民歌,一般在重大活動比如婚宴、節日、酒宴、追悼亡靈等活動時表演。
(2)勞動歌
勞動歌主要是居住在山區從事農業勞動的人民進行演唱的,主要反映的就是彝族群眾從事生產勞動生活內容的民歌,主要有牛歌、下種歌推磨歌等。
(3)風俗歌
風俗歌主要有婚禮歌、喪禮歌,以及傳統節假日唱的風俗歌三類。
(4)愛情歌
愛情歌是彝族民歌中最豐富的一種,分短情歌和唱情歌兩種。
(5)兒童歌
兒童歌在彝族民歌中極為豐富,由于彝族兒童長期置身于能歌善舞的人們中間,在這種環境、氣氛的影響和熏陶下,產生了不少美妙的兒童歌曲。
2彝族樂器
彝族的樂器多種多樣,最具代表性的有吹奏樂器、拉奏樂器以及彈奏樂器,其中吹奏樂器有竹笛、巴烏、草桿等:拉奏樂器有四胡、胡惹,彈奏樂器有月琴、口弦、三弦等。
從當前情況來看,月琴、口弦以及馬步等在彝族眾多樂器中流傳較為廣泛,其中,月琴在云南、四川以及貴州等地有著廣泛的流傳,彝族的月琴主要有二弦、三弦以及四弦三種,基本上的形狀都是長頸圓腿。
3彝族舞蹈
在彝族人們的文化生活中,舞蹈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彝族舞蹈形式千變萬化,其中飽含了彝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自己當地自身獨特的民族特色。
在彝族不同地區人們口中,踏歌還有打歌等叫法。作為擁有著千年歷史的舞蹈踏歌,在云南等多個地區都普遍流行,另一個叫法稱之為“葉切比”。彝族年輕的善男少女在交流交流溝通過程中,最常見的舞蹈形式就是四弦舞,他們通常通過表演四弦舞相識、相戀以及步入婚姻的殿堂。在云南阿細支鼻族地區,群眾最喜歡的一種舞蹈形式就是“阿細跳月”,在進行表演時,一般在有月亮的晚上進行,直到月落星稀才結束,所以稱之為“跳月”。
4彝劇
20世紀50年代,在彝族民歌以及歌舞音樂的甚礎上形成的彝劇,是一個比較年輕的劇種。彝劇主要是基于民歌以及器樂等基礎之上形成的,在演繹過程中融合了打歌的形式,形成了屬于自身獨特的風格所在。彝劇在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境內的彝族聚居地區和云南省內部分彝族自治縣廣為流傳。
彝族劇最早開始登臺演繹是在1947年的云南省的楚雄州大姚縣直苴鄉,當時該地區的一位小學老師,將彝族的歌舞進行改編形成了節目,將其呈現在觀眾面前。后來,經過大姚縣一所民辦學校的老師,借用了跳神中的一些動作形式,融合了《放羊洞》等作品的唱腔形式,與彝族民間舞蹈進行融合,隨后改編出了《誰是醫生》等作品。
5現代彝族音樂的發展
當代的彝族音樂基于傳統民族文化之上,其中借助單純以及柔軟的民族詩歌精神將人與自然與人生等的生活境況充分的展現出來,在字里行間都能促使人感受到一種深厚的文化底蘊以及濃郁的民族情調。
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時代的發展,彝放傳統音樂在那片古老而神秘的地域慢慢“陳釀”。隨著流行音樂的發展而與其相互交融、反應。直到1993年,“山鷹組合”的出現帶給了世人一個強烈的沖擊和體驗,隨后他們以第一張國語專輯《走出大涼山》以突破50萬的發行量中不難看出這種形式的音樂具有很大的價值和潛在的能量,從此人們用全新的眼光注視著來自大山深處,純潔質樸的聲音。
這樣一種新的音樂形式在流行音樂的舞臺上出現。
2012年夏天,浙江衛視的一檔大型音樂選秀節目——《中國好聲音》,引爆了中國的電視熒幕,此類節目以新穎的方式和專業性極強的要求取得了極高的關注度,而引起我們關注的,同時隨著最族流行歌手吉克雋逸、莫西子詩等彝族歌手的出現,也在對民族音樂文化所做的巨大推動,同時也得到了觀眾們的接妥和喜愛,在這個全國性的媒體平臺上,伴隨著一曲動人的異族民謠《不要怕》和原創歌曲《要死就一定要死在你手里》的流傳,使得彝族音樂受到了極高的評價。
6結語
總而言之,具有歷史悠久的少數民族彝族,有看豐富的民歌形式以及音樂藝術,而在當地人們勞作或者是參加大型活動時,每族人民都喜歡用歌舞來表達自己的感情。因此,基于彝族豐富的歌舞形式,文章就彝族音樂構成架構展開全面的探究,將豐富的彝族音樂呈現在大家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