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唱
摘要:廣西地區民俗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廣西人民在長期的生產和生活實踐中積淀、演化、創造出來的智慧結晶。以壯族、侗族、仫佬族等民族為代表的民族圖騰文化,內容豐富,影響深遠,對其再認識有助于更好的理解在當代的價值。
關鍵詞:廣西地區;民俗文化;再認識
“廣西地處祖國南疆,古屬西甌、駱越故地。自秦代兩千多年來,民族遷徙與交融,壯、漢、瑤、苗、侗、仫佬、毛南、回、京、水等十二個民族交錯雜居,辛勤勞作,創造了特色鮮明的民族文化,形成了豐富多彩的民族民俗。”就其悠久的歷史與豐富的內涵而言,民族圖騰是了解與認知廣西民俗文化的重要窗口。各類主題、風格的民族圖騰都是創作者聰明才智、審美情趣和生活態度的直觀體現,它們分布在服飾、建筑、工藝作品各方面,表達了一定的民族情感和民族文化內涵,蘊藏著集體約定俗成的涵義,在給予人們美的享受的同時,也引起人們認知層面的反應和學習。
壯族服飾上運用的圖案紋飾大多喜用美麗的、詩情的、吉祥的、充滿生機的題材,或象征對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或含趨吉避兇、納福招財、求子祈壽之意,其情感內容所反映的多是人類健康的、積極向上的東西,始終以熱愛家鄉、熱愛生活、歌頌正義、歌頌功勞為主題圖案。例如用喜鵲與梅花構成圖案,通過使用諧音的方法表示喜上眉梢,寓意好消息即將到來;或是用三只羊仰望太陽組成的圖案表示“三陽開泰”,寓意交好運、幸運;或是通過盛開在四季的梅花、牡丹、月季、菊花構成圖案,表示一年四季鮮花都在綻放,象征生活美滿如意。侗族是一個多神崇拜、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的少數民族,例如,葫蘆在侗族看來是一種能夠讓人避免災難、保人平安的吉祥之物,魚是可以保一方平安,家庭和睦,身體健康。在色彩方面,侗族人在建筑中喜歡用白色,認為白色不僅是純潔、高尚的象征,同時也象征著幸福。建筑的主要點綴色彩主要采用紅、黃、綠,再輔以一些其它色彩,他們認為綠色代表了連綿不斷的山川,紅色象征著太陽,如同熊烈的火焰一般,喻示著侗族人們熱情豪放的性情,而黃色則象征著太陽的光芒,它是萬物的本色,象征著堅強、自力更生。由于其侗族水稻種植的歷史由來已久,其民族圖騰中也會用帶有“魚”、“牛”、“水稻”的圖像以及耕作場景來體現水稻文化。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仫佬族剪紙是一項具有獨特民族文化和豐富民俗內涵的藝術瑰寶,仫佬族剪紙多以表現動、植物的形象為主。動物有:龍、鳳、虎、麒麟、喜鵲、錦雞、魚、蝴蝶、知了等;植物有:石榴、柳樹、各種連枝花草等;自然景觀主要有河流山水、日月星辰以及祥云等圖案。這些圖案造型具有夸張性、幻想性、寫意性,在仫佬族人民看來是幸福、好運、安康的象征。它們既散發出原始的野性,-又反映了仫佬族對真、善、美的追求和向往。這些充滿鄉景鄉情的藝術作品既純真樸質,又富有激情,飽含著各族兒女積極、健康、向上的追求和態度。
民族圖騰往往是一個民族文化的特殊載體,具有較為鮮明的民族文化特色,也體現著這一民族的思想觀念與價值取向。民族圖騰是千百年來民族文化不斷積淀、凝練成的民族符號,是民族文化認知的來源之一。盡管各民族歷史、文化、信仰有所差別,但各具民族特色的民族圖騰主題都表達了對生命的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它們通過圖形、顏色、線條等元素組合既顯示了當地的氣候、水文、植被等地域特點,也體現了人民和平、友善、熱情、向上的精神面貌。正是因為民族圖騰在服飾、建筑、工藝品等方面運用的廣泛性,民族圖騰總是以自然又無聲的“語言”在生活的各個角落告訴每一位民眾民族的故事,塑造正確的民族認知,凈化著人們浮躁的內心,帶領著人們感受祖輩留下的文明熏陶,引導人們不忘初心、團結一致,共同迎接生活的洗禮和挑戰。
在廣西地區,除了壯族、侗族、仫佬族等十二個歷史悠久的民族之外,現在還有蒙古、維吾爾、土家、布依、朝鮮等其他民族在此生活,他們創造了豐富多彩、融匯百家的民族圖騰文化,同樣具有極為重要的教育價值,對于培養人們的民俗文化接納感、認同感,增強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促進民族團結,引導人們思想不斷進步,以更加積極的姿態進行社會建設,具有重要實踐價值。在此基礎上,對于我們進一步豐富中華文化內涵認知、培養文化自信、推動文化更好發展、擴大文化影響力,推動廣西和國家的現代化進程,也能夠產生積極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