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以來,廣州市為敢于擔當的干部撐腰鼓勁,及時為受到誣告錯告的干部澄清是非曲直,釋放出為擔當者擔當、為負責者負責的鮮明信號,引導廣大干部敢闖敢干、奮發有為。
從白云區制定信訪舉報評價機制、對“澄清保護黨員干部”做法賦予更高分值比重,到黃埔區出臺方案、要求對受到不實反映的黨員干部予以澄清正名,再到廣州市對干部選拔任用等關鍵節點收到的信訪舉報建立“綠色通道”及時調查核實、迅速澄清不實舉報……廣州市通過通報會、班子會、談心交流等方式,為受誣告的干部澄清正名,讓他們充分感受到組織關懷的溫度,放開手腳抓工作。
扶正必須祛邪,激濁方能揚清。記者采訪發現,有的干部曾多次被誣告,“舉報者換個地址、換個名字就能寄材料”;有的單位一些干部隨意舉報,甚至誣告成風,嚴重污染了單位的政治生態,還浪費了紀檢監察機關大量時間精力。如何既鼓勵合規、正當舉報,又能防止誣告陷害?
對此,廣州市不少區作了探索。荔灣區既對受誣告干部及時澄清,也組織開展信訪工作宣傳,引導干部群眾依規依法信訪;白云區則對誣告人批評教育,增加不實舉報成本,減少誣告和不實舉報行為……“對公職人員隨意誣告陷害他人的行為要‘零容忍’,對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廣州市紀委監委主要負責人表示,要通過強化責任追究以儆效尤,讓誣告陷害者付出代價,營造良好政治生態。
(孟祥夫)
點評:一段時間以來,有的干部或被惡言中傷,或被誣告陷害,讓他們背上了思想包袱。尤其是一些長期沖在一線敢啃“硬骨頭”的干部受到誣告后,往往變得謹小慎微,甚至邁不開步子,工作積極性受到影響。如何解開思想“疙瘩”,讓干部輕裝上陣,廣州市的做法值得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