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70年的蓬勃發展與輝煌成就,不僅韶光熠華夏,而且“當驚世界殊”。在振興中華民族的過程中,也給世界帶來了機遇和福祉。這在人民得以切身體驗的同時,更有“神女”從旁進行客觀鑒證。
神女,本是中華上古傳說中的一位仙姝。人們基于對其圣潔與崇高的仰慕,而將巫峽瀕臨長江的一座秀美山峰喻名為“神女峰”。此峰優婉秀麗、亭亭玉立,上撫云天,下臨江流,久歷歲月之悠遠,常觀世態之變遷,確不失為江山改易、寰宇煥新的睹察者與見證者。故爾,當毛澤東主席于1956年5月趁視察南方之機而親睹武漢長江大橋施工現場的宏偉壯闊及其定當發揮的巨大作用和必將產生的世界性影響時,遂有感而發、援筆抒志,寫下了“神女應無恙,當驚世界殊”(《水調歌頭·游泳》)的豪邁詩章。
時光荏苒,歲月悠悠,63年后,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70華誕的講話中,更激情澎湃、信心滿滿地將“當驚世界殊”用以表達對中國人民在發奮圖強、開拓進取中所贏得的輝煌成就和所創造的壯偉業績的充分肯定與熱烈贊許。
在“當驚世界殊”的哲理性概括與詩意化表達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經過70年的團結奮斗、開拓進取,中國以無比輝煌的發展成就書寫了人類發展史上的偉大傳奇,中華民族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實現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傳奇,就是不同凡響和超乎尋常;飛躍,就是質的變化和大的提升,而偉大傳奇和偉大飛躍的深層意蘊和本質內涵,則是指在深刻變革的歷史條件下和發奮圖強的社會環境中,不僅實現了新的發展和創造了新的奇跡,而且更以無比旺盛的進取力和超常規的高速度與大步伐奮力躋攀新高峰、連續實現新突破,全面贏得新發展,并在這整個過程中始終著力于創實績、惠民生、強國力、益世寰,既堅持全力以赴為中國人民謀幸福,又心心念念給世界發展獻良策,始終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旗幟,以“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大中華理念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而慷慨貢獻中國智慧與中國方案,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那樣,“我們堅信,具有5000年文明歷史、創造了新中國70年偉大成就的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在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新征程上,必將書寫出更新更美的時代篇章”。
這是指令,這是號召,這更是整個中華民族和全體中國人民的崇高理想與執著追求。為了這理想得以早日實現,為了這追求能夠圓滿兌取,我們所設定和堅守的人生目標與生活旨要、所崇仰和追索的思想理念與精神內曜,就始終都必定和必須是:各個民族和全體人民緊緊地萃集和聚合在愛國——團結——奮斗這一永恒的生命之“根”與生活之“基”上,并以此為“砥”、為“芯”、為“燧”、為“魂”而熾燃理想的火焰,高矗生命的標桿,開拓前進的路徑,厚植創新的意涵,點亮事業的明燈,實現遠大的理想。在這個過程中,愛國是基礎和前提,團結是方略和路徑,而奮斗則是對愛國和團結的具體操作與實際踐行。在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整個生命歷程與全部生活實踐中,只有將愛國、團結、奮斗三要素通過因果感應而實現整體鏈接,并使之凝為一體、形成合力,發揮實際效能和產生驅動作用,才能為生命增光,給生活添彩,鑄就事業的輝煌,促成國家的強大,以至惠及人民,蔭庇后世,給社會積攢永恒的福祉,為歷史留下不泯的記憶。
正是在這個意義上,當魯迅在揭示中華民族之所以雖屢遭離亂而終能治、雖屢遇強敵而終不敗的“秘密”時,才深刻指出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涵蘊于社會中樞和大眾心旌中的由愛國之忱、團結之志和奮斗之勇毅所形成的強大合力,始終都在增殖和延宕、凝聚和升華、積攢和傳繹,他說:“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雖是等于為帝王將相作家譜的所謂‘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耀,這就是中國的脊梁?!倍鳛椤爸袊募沽骸钡淖顝娏易非蠛妥畋举|特征,就是愛國、團結與奮斗。在他們的生命動能與生活理想中,愛國始終都是其最鮮明的思想引領與最強大的精神支撐,而團結和奮斗則是實踐和實現愛國的運行方略與前進路徑。只有這三者的高度耦合、相互感應、共同發力,才是走向強國富民和實現民族復興的必經路徑與不竭動力。否則,任一要素的缺失和弱化就都會使這一環環相扣、互為因果的鏈條發生扭曲乃至斷裂。中國,之所以會在1840年之后逐步陷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狀態,就是因為這鏈條發生了斷裂。魯迅在對這一時期的“國民性”進行深入考察和深度探索之后,所得出的重要結論便是:人民和民族的不團結。正因為不團結,才使此時的中國雖然擁有4億5千萬人口,但卻是一盤散沙,不僅形不成合力,激揚不出奮斗精神,而且倒常常會出現負能量,以致擁有200萬軍隊的清政府,竟然抵擋不住不足2000人的八國聯軍的侵略性進攻。而在這個過程中,引領侵略者四處搶劫、焚燒圓明園的,竟恰恰正是中國人自己。更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人雖多而不團結、不奮斗,有時候還會形成負能量,產生反效應。甲午戰爭之后,日本之所以要強制中國賠償白銀4億5千萬兩,其根據和理由就是全中國當時共有國民4億5千萬人,侵略者就是要每個中國人都為他們的侵略行徑賠償一兩白銀。這豈非僅僅是強盜邏輯,這更是對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極大羞辱??伤麄優槭裁锤矣谶@樣和能夠這樣呢?就因為中國人不團結,中華民族是一盤散沙。由此不僅足見團結、奮斗的重要性,而且更可深深體悟到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堂堂正正、昂首挺胸“站起來”的深刻內涵與偉大意義。也正是基于此,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的講話中尤其強調:“團結是鐵,團結是鋼,團結就是力量?!碧貏e是他在指出“團結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戰勝前進道路上一切風險挑戰、不斷從勝利走向新的勝利的重要保證”的同時,更要求我們:在新的征程上,一定“要高舉團結的旗幟,緊密團結在黨中央周圍,鞏固全國各族人民的大團結,加強海內外中華兒女的大團結、增強各黨派、各團體、各民族、各階層以及各方面的大團結,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大力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凝聚成一往無前的力量,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航船乘風破浪、揚帆遠航”。
總書記的號召和要求,不僅是對我們走向繁榮富強的方向和道路指引,更是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戰略擘畫。我們一定要不負重托,發憤圖強,在高高舉起愛國主義旗幟的壯偉征程與豪邁進軍中勠力凝聚正能量,攜手畫好同心圓,各個民族和全體人民都要像石榴籽那樣緊緊團結在一起,形成強大的凝聚力,以我們的奮發開拓和銳志創新報效偉大祖國,用我們的力量和智慧建設美好家園。為了國家的強大和民族的復興,我們就是要撲下身子、擼起袖子,奮發有為,真抓實干,以釘釘子的精神將共和國大廈上的每一處榫卯、每一塊磚石都安裝好、鋪設實、打磨光、裝飾美,不僅要使之雄偉、宏麗,而且要令其壯闊、儒雅,既凸顯五千年文明在改革開放中所達臻的新高程,又標示負責任大國在創新發展中所敞開的大胸襟,始終以堅篤信仰、堅強信念和堅定信心立足中華大地,面對廣袤世寰,關切人類命運,締建光輝未來,全力以赴地用開拓性進取和創造性實踐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為世界謀和平,為人類命運謀公正。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把愛國主義作為原點和基點而不斷加強團結,堅持踔厲奮斗,全方位大幅面深層次實現人民有信仰、國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
家是人的安居之所,國是家的命脈所系。由此而決定了家為國之元素,國為家之襁褓,家旺國自強,國強家必昌。家和國在本質上是一個共同體,彼此既不可相睽隔,又不能分割開。正因為如此,才形成了國家這一詞語概念和精神崇仰,并自然天成地決定了我們每個人都必定和必然要與之情切切、意殷殷,義利相關、血脈相通,直如在歌曲《我和我的祖國》中所唱的那樣:“我和我的祖國,一刻也不能分割,無論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贊歌?!业淖鎳臀?,像海和浪花一朵,浪是海的赤子,海是浪的依托。每當大海在微笑,我就是笑的漩渦,我分擔著海的憂愁,分享著海的快樂……”這歌,是從人們心底里流溢出來的感情醇醪,是對潛藏在人們內心深處之真實情愫的藝術表達。它說明,愛國不僅是每一個人的天職,而且更是每一個人的天性。正是在這天職與天性的展示和實現過程中,我們不僅有享受國家蔭庇的權利,而且更有為國家做出奉獻的義務。由此而決定了愛國與團結和奮斗的緊密融會與有機鏈接。事實上,愛國只有得到團結和奮斗的支持與踐行才能有效實現,而團結和奮斗也只有在愛國之忱的激勖與支撐下才會持久有效,并始終充滿活力、魅力與定力。因為愛國是一種高尚情懷,是一種純正心愫,更是一種與生俱有的神圣職責和崇高義務,但要將之落到實處,見諸實效,形成實績,則就必須在社會實踐和具體行動中進行團結奮斗,實現勠力共建,僅僅只靠熱情和愿望是不夠的,僅僅只憑一己之力是不行的,必須真真切切地付諸實踐,形成合力,堅持不懈,奮發拼搏。只有這樣,才能把愛國落到實處,使愛國結出碩果。在這個過程中,不僅要有愿望、熱忱和決心,而且要有技能、智慧和力量;不僅要賦有公仆意識和揚勵道義精神,而且要進行艱苦奮斗和頑強拼搏。因為國事繁艱、任重道遠,必須有大的擔當和無私的付出,甚至是犧牲,才能償愛國之志、履愛國之責、彰愛國之心、抒愛國之忱,并在這個過程中將深蘊于情感和心靈底層的巨大潛力釋放出來。惟為如此,才有了岳飛、史可法、文天祥、陸秀夫、黃淳耀、閻應元、張自忠、佟麟閣們的為了國家而視死如歸、奮身捐軀;才有了錢學森、鄧稼先、郭永懷等“兩彈一星”元勛們的“苦干驚天動地事,甘做隱姓埋名人”;才有了董存瑞、黃繼光、羅盛教、歐陽海們的寧舍一己之軀,也要為國增光;才有了王鐵人的“寧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雷鋒的“將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中去”、王繼才的為了五星紅旗高高飄揚孤身守島32年,才有了黃大年、李保國、南仁東們的殷殷強國志和焦裕祿、谷文昌、廖俊波們的耿耿公仆心。
愛國,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也是中國人民的傳統美德,更是英雄模范的鮮明標識和先進人物的本質特征。因為舉凡愛國,都必然和必定是起于心、見于行,實實在在地體現在日常生活與具體事務之中的,特別是為了國家和人民的利益而奮發立志干大事情、下大功夫、做大貢獻、出大成績,以至付出生命的代價,而決非僅僅局限于清談和表態、形式和過程,特別是在關鍵時刻與重大事項上要敢作為、有擔當、能吃苦、肯付出,臨危不懼,全力以赴,盡早盡快、盡善盡美地完成任務、達到目的、收擷效果。因此,要將愛國熱忱化為行動、變為實績、結出碩果,就必須真誠團結,英勇奮斗,形成合力,勇攀高峰。只有這樣,才能使愛國心志結出豐碩成果,將滿腔赤忱化為宏偉績效。這一點,對于我們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來說,不僅格外關鍵,而且尤其重要。因為我們國家人口和民族眾多、物產和地域豐饒而廣闊、目標和任務宏偉而繁重,絕非僅憑個人的一腔愛國熱忱就能完成既定任務和實現預期目標。因此,只有在團結奮斗中形成統一意志和強大合力,才能使愛國之志和愛國之忱盡早并有效地轉化為宏偉戰績和豐碩成果。
愛國,是一個永恒的主題。而在任何時候和任何情況下,團結和奮斗都是愛國的題中之義與精神內蘊。它們在彼此觀照和相互感應中不斷地閃耀著光彩,煥發著活力,綻放著鮮花,斂結著果實,并因此而使社會改革永遠向前,國家活力與日俱增。盡管在中國的先秦時期由于實行的是大王朝統治下的諸侯分封制,因而沒有國家的稱謂,但人們愛國的激情卻同樣高漲,愛國的熱忱卻同樣熾烈。他們不僅以“天下”為國,而且更高度自覺地以報效天下為己任,為獻身天下而自豪。正是在此種精神激勵之下,才有了屈原將滿腔愛國熱忱和為國獻身精神轉化為詩騷而加以釋放和表達的范例,也才有了在“哀民生之多艱”中“雖九死其猶未悔”的報國之志與“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探索與奮斗精神。此后,雖經秦治漢制的轉捩和變遷,但愛國精神卻在團結和奮斗的洗禮與淬煉中不僅一代一代地傳承下來,而且其性質更加堅韌,其精神更加恢宏,其幅射更加廣闊。迄至明末,一代愛國學人顧炎武才從自身的體驗和感悟中總結出八個大字,即“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并用以表達國家對人民的護佑和關愛與人民對國家所承擔的責任和義務。
事實上,貫穿中國5000年文明史的一條紅線,始終就是由愛國、團結、奮斗這樣三個主題詞所編織和鏈接而成的。曾記否?當1142年1月28日,精忠報國、年僅39歲的岳飛被奸人以莫須有的罪名毒死于臨安風波亭時,他不以己悲,惟以國憂,揮筆寫下的八個大字竟是“天日昭昭,天日昭昭”。當1278年12月20日,47歲的文天祥在英勇抗敵中不幸被俘于五坡岺,敵人勸降,他卻以吞服冰片自殺予以抗爭。后雖經元世祖忽必烈親自出面勸降,并以國之相位相許,但得到的回答卻是:“天祥為宋狀元宰相,宋亡,惟可死,不可生,愿一死足矣?!本痛硕i就刑于北京柴市口。就這樣,文天祥雖然去了,但“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詩句卻成了歷史的永恒。當1629年12月愛國志士、抗清名將袁崇煥被蒙冤赴死后,連其政敵也被他忠貞愛國的英勇與赤忱所感動,并為之而下詔平反;乾隆皇帝在詔書中寫道:“雖與我朝為難,但尚能忠于所事,彼時主暗政錯,不能罄其忱悃,以致身罹重辟,深可憫惻。”當1683年清軍長驅南下,猛攻揚州城,守將史可法在寡不敵眾的情況下雖苦戰七天七夜,但仍終遭城破被俘,清軍首領多鐸親往勸降,史可法的應答卻是:“我中國男兒,安肯茍活!城存我存,城亡我亡!我頭可斷而志不可屈!”當1937年7月7日日本發動盧溝橋事變后,平津衛戍司令宋哲元下令陣前守將佟麟閣立即撤軍回城。佟夫人也來信稱其父病重盼歸,但佟麟閣的回信卻是:“大敵當前,此移孝作忠之時,我不能親奉湯藥,請代供子職,孝敬雙親?!彼褪沁@樣移孝作忠,奮戰前沿,英勇抗敵,壯烈殉國。面對敵人的槍口,共產黨員夏明翰所叱咤風云般喊出的,卻是“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殺了夏明翰,還有后來人”。這是個例嗎?非也!在從建黨到建國的28年中,為革命和理想而獻出寶貴生命的共產黨人竟有23萬之多。而方志敏面對敵人的酷刑,卻用全部心力寫出了《可愛的中國》,以彰黨性,以表國忱。
愛國、團結、奮斗,是一個永恒的時代主題,是一種執著的精神追求,更是我們每一個人的理想、情懷與心志的全面凝聚與高度升華。惟其如此,早在新中國成立前夕毛澤東主席就告誡全黨:“中國的革命是偉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長,工作更偉大,更艱苦。這一點現在就必須向黨內講明白,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倍鎸Ξ斀裆罨母铩撔掳l展,勠力奮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與神圣使命,習近平總書記更強調指出,一切偉大成就都是接續奮斗的結果,一切偉大事業都需要在繼往開來中推進!這就尤其需要我們高舉愛國、團結、奮斗的旗幟而不斷開拓進取、頑強拼搏,直使中華民族這艘崛起于改革開放時代大潮中的艟艨巨艦在駛向民族復興的壯偉航程中永遠乘風破浪,一路昂首前行。
愛國是一支發自心靈深處的歌,團結是一條淹沒所有困難的河,奮斗是走向團結和實現愛國的路與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