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洪作 曹思敏
摘要:隨著互聯網經濟的蓬勃發展,大學校園信貸業務逐步推薦開,同時一些監管弊端也顯現出來,這對于學生健康成長也是十分不利的,為此本文主要分析這些校園貸亂象產生的原因,并且針對性的提出了加強大學生思想教育,做好網貸行業規范自律,明確了監督管理職責,引入正規合法的校園網貸機構等相關措施,進一步引導大學生理性看待網貸,樹立科學健康消費觀念。
關鍵詞:大學生? ?校園網貸? ?網絡貸款? ?整治亂象
隨著互聯網金融的飛速發展,一些網絡機構將貸款業務拓展到各大高校,大學生的校園貸款業務一度呈現大幅增長趨勢。大學生大部分收入依靠父母,無收入來源或收入有限,網上貸款平臺的出現,正好可以彌補其特殊的資金缺口。但是,一些不良的網貸公司只追求自身利益,使用虛假宣傳、高利潤借貸、通過聘請學生代理、降低門檻等方式,進行違法違規的校園信貸業務,引導大學生過度消費,在某些極端情況下,通過暴力脅迫等非法手段收取欠款,如“裸條”抵押,導致多起大學生無力償還貸款,甚至自殺。因此,校園網絡貸款混亂的管理和校園網絡貸款行為的規范化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一、高校網絡貸款的問題
(一)誘導消費,降低門檻,虛假宣傳
高校是學生學習的一片凈土,但近幾年高校校園成為各類金融服務觸角延伸的一片沃土。據《2017年大學生分期消費行為數據報告》顯示,這一群體接受網絡新事物程度相當高,在2015年,全國近875萬名在校大學生嘗試過互聯網理財、P2P或分期產品,2017年,近61%的傾向選擇分期或網貸消費,其中分期消費用戶訂單量占總訂單量70%之多。一些P2P網絡借貸平臺針對大學生這個尚未過多接觸社會,金融防范風險意識相對較弱的特殊群體,向高校拓展業務,通過校園廣告、傳單、小卡片、“牛皮癬”、拉人頭等方式發布傳播和推廣,有些宣傳無需抵押,以快速放貸等方式在校園開展網絡貸款,誘導學生過度消費,在需求誘惑和虛假宣傳的雙重刺激下,很容易拿青春賭明天。
(二)明目眾多,收費復雜,變相高利
校園貸能夠在校園內得到發展,相當一部分原因是部分學生存在攀比心理,作為一個缺乏穩定收入來源,無獨立經濟能力,而消費需求旺盛的群體,在信用消費、提前消費的意識下,分期和網貸消費幫助學生解決了高額一次付清和入不敷出的消費情況。部分不良網貸公司針對學生消費行為常態,推出大學生“求職貸”、“培訓貸”、“精英貸”、“佳麗貸”、“輕松貸”等信貸方式分的校園網貸業務,利用學生攀比及不愿公開的心理,除收取利息,還添加不合理條款,如貸款實際過程中將手續費直接通過貸款本金扣減,嚴苛的還款方式、期限和罰金,以及不合理的服務費和催收費,一旦學生發生逾期行為,就面臨高額罰金、滯納金和催收費,學生往往在償還本金后仍面臨巨額不合理費用。因此,這種帶有嚴重誤導傾向性的不良網絡借貸平臺,刻意隱瞞實際網貸利率的欺騙行為,使他們必須拆除東墻以彌補西墻,增加新的債務以償還舊債,本金和利息滾動越來越多,最終導致陷入“連環貸款”的陷阱。
(三)假借名頭,偷換概念,違規經營
部分不良網貸公司,假借名頭為公司背書,例如印制國微、國家領導人照片、某國際、某海峽協會招牌,某專家、某名人、某明星、某政府部門文件、某寶、某信合作單位、某部門協會給予的獎章,將公司包裝“高、大、上”。采用欺騙和隱蔽的方式,隱瞞實際貸款資費標準,將年息概念轉換成日息等手段。以完備的工商執照、稅務登記等手續,實際并未取得相關部門審批金融資質,超出公司注冊登記的經營范圍,或以代理方式,簡化審計程序,規避檢查,非法開展校園網絡貸款業務。部分不良校園網貸款公司聲稱月利率低至0.8%,在放款時收取繁多的手續費、服務費,提前還款,需付違約金,在每月等額還款后,綜合計算年化實際利率多在40%以上。
(四)惡意催收,手段惡劣,轉借三方
若貸款到期仍未還清,網貸機構就會加收各種明目費用,通過短信、電話轟炸等形式催收,以通知校方、親戚朋友或互聯網傳播等方式威脅,更甚者直接通過暴力催收,誤導學生接觸“黑中介”轉借第三方借貸,致使非理性消費導致騙貸、欠貸、惡意催收、校園金融詐騙等一系列亂象頻出,大學生背后的父母總是被視為無形的支付者,讓借款學生及家庭一步一步陷入網貸泥潭,相當一部分學生被不良網貸公司以裸照和不雅視頻做抵押,無法承受壓力和恐嚇來償還債務,無心完成學業,以死相贖,這些惡意催收行為存在極大的潛在風險隱患,給校園安全穩定和學生合法權益帶來嚴重損害。
二、高校不良網絡貸款的分析
(一)大學生消費觀超前,金融防范意識較弱
據中國高校傳媒聯盟2017年面向全國大學生的抽樣調查顯示,受訪學生每月生活費在1000元以下的占9.84%,1000-2000元之間的占70.32%,2000元以上的占19.84%,表示生活費不夠用的占33.7%,近七成學生有“生活費不夠用”的情況,大學生消費行為常態數據顯示,消費超前主要用于社交、旅行、電子產品、娛樂等需求,請吃飯占22%、去旅行占19%、買衣服占13%、網購、禮物、娛樂等占32%、充飯卡占8%、其他占12%。家庭狀況不太好的學生,稍不合理的消費,就面臨缺錢的情況,而我們的大學生除家庭給的生活費外,并無穩定充足的經濟來源,使得網貸有了生存的土壤。另一種是國家鼓勵大學生創業,但很難向正規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借錢,在家庭無法支持的情況下,校園網貸就成為部分創業學生的選擇。因此,校園網貸主觀失控的原因,一是部分大學生的消費觀念超前,與自身實際情況脫節,存在攀比與過度消費;二是大學生名下無可靠抵押物,難以獲得正規渠道借款;三是校園金融安全教育引導不夠,學生金融風險識別和自身防范意識能力較弱,容易被不良網貸公司帶節奏;四是法律意識淡薄,在遭遇暴力后,未能使用合法武器來保護自己;五是部分學生缺失對“契約精神”的敬畏,未考慮其自身償還能力,在還款和催收雙重壓力下,利用同學朋友的信任,虛構造假材料拉同學朋友“下水”,向多家網貸款公司借款等。
(二)網貸行業規范缺失,校園網貸無序競爭
互聯網商業創新P2P初衷是解決臨時資金需求,但整個網貸行業無門檻,魚龍混雜,一些不良網貸機構無視行業規矩,利用監管灰色地帶,以無擔保、無抵押等方式,突破校園網貸范疇和底線,再加上校園金融安全教育沒有跟上,致使校園網貸迅速與妖魔化劃上等號。目前的校園網貸一是無底線降低門檻。憑身份證、學生證、借條、照片或錄制借款視頻,就能獲得借款;二是審核程序形同虛設。部分網貸平臺內部管理混亂,缺乏嚴格的風控體系,在實際審核過程中對借貸者背景、償還能力不做調查,甚至誘導學生信息挪用、騙取同學、假借父母簽名等方式,進行欺詐性、重復借款。三是脫離中介原則、違規經營、無序競爭。以欺詐商業行為經營超出范圍的行業競爭,違反法律及行業政策的收費標準,采用暴力手段惡意催收,破壞社會秩序。
(三)校園網貸發展快隱蔽強,政策監管存在滯后性
由于互聯網特性,校園網貸通過貼近學生的微信、微博、QQ等新媒體在校園中迅速傳播,隨著校園貸不斷負面刷屏,為應對校園不良網絡借貸亂象,有關部門先后制定和發布了一系列關于校園網貸的文件和通知,從不得為在校學生、無還款來源或不具備還款能力的借款人提供借款撮合業務,到一律暫停網貸機構開展在校大學生網貸業務。這些文件為監管校園貸提供了政策依據,但校園網貸脫離銀行信貸系統和學校的監督系統,引入“拉人頭”的傳銷變種模式推廣業務,致使監管體制未能實現全覆蓋,引發的惡性事件仍有發生,在校園貸監管方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三、整治校園金融亂象對策
(一)加強大學生教育管理,提高金融安全意識
高校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導要有聲音,必須加強金融知識宣傳教育,提高大學生的金融素質和自我保護能力,增強對金融詐騙的風險防范意識,從源頭上杜絕無辜學生上當受騙。一是高校要把金融知識和校園貸風險防范納入大學生思想教育。通過各種形式大力普及金融、理財、法律、網絡安全知識力度,以文化素質課、易班、校園網、班級群、座談會等形式,多種渠道,對學生進行全方位宣傳。二是要充分強化學工隊伍對學生的密切聯系和引導,利用學生干部,積極開展宣傳教育活動,關懷學生注意其消費異常行為,做到有陣地、有內容、有實效,培養學生理性消費、科學消費、勤儉節約、自我保護等意識,有切實的預案,做好監測和引導工作,確保發現問題,及時處理。三是加強家庭與學校互動,共同做好風險防范。輔導員、班主任要與家長密切聯系,做到老師家長教育雙管齊下。四是誠信教育從新生抓起,加強誠信和信用教育,保護個人信息不轉借他人,也不借用他人信息,用典型案例通報警示教育,讓學生深刻認識不良校園貸危害,確保學生源頭預防。
(二)整頓網貸行業規范,構筑“校園貸”防火墻
對于運行不規范,風控不足,缺乏持續經營和自我約束能力的網貸機構,要求其自查自糾,限期整改,金融監管機構要引導網貸機構專注主業經營,回歸信息中介本質,建立行業長效規范機制,凈化市場環境,實現扶優抑劣、規范糾偏、正本清源、標本兼治的目標,最終形成規范發展的良性循環。一是網貸機構要嚴格按照網貸信息中介機構管理辦法,遵守行業規范,強化自身風控和自我約束,建立嚴格的借款人資格審核、監測、信息保護,不開展非法、違規業務。二是校園網貸嚴格執行“四個不得”,對于虛假、誤導、委托、授權、物理場所推廣、變相高息、收費等情況的,要重拳出擊,加大整治力度,讓網貸公司不想、不能、不敢違規。 三是執行國家有關“校園貸”文件要求,下線校園網貸產品,暫停校園網貸業務,有序消化清退存量貸款,堅決清理不規范、嫌惡意欺詐、高利放貸、暴力催收等危害在校學生安全的“毒瘤”。
(三)明確責任形成部門合力,加強監管和整治力度
自2016年相繼出臺的校園網貸管理文件及相關部門的努力,校園網貸的不良之風得到了一定的遏制,對潛在的違規行為起到了極大的震懾作用,根據盈燦咨詢統計數據,截至2017年6月,59家網貸平臺退出或關閉校園網貸市場業務。但不容忽視的是,一些小型校園網貸款公司無視國家有關部門的要求,改變面貌,變相經營,甚至不具備金融資質的公司,采取超范圍經營,具有隱蔽性,不易發現,不易掌握。這需要按照行業歸口管理的原則,專門針對“校園”金融,明確各分管部門責任分工,壓實職責,切實負責,做好本部門本系統監測預警,建立信息共享機制,形成部門監管合力。強化基層監控,明確屬地責任,各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和銀保監局要聯合工商、公安等執法機構,高校明確學生資助部門形成定期預警機制,積極協助、配合有關部門及時處置和善后,加大校園不良金融整治力度,擠壓違規平臺的活動空間,把不良校園金融消除在萌芽狀態,落實相關部門追責機制,對不良校園網貸零容忍,把工作落腳點切實放在校園金融安全上來。
(四)形成疏堵結合有序引導,推進資助信貸體系建設實效
校園網貸之所以能迅猛發展,是因為有需求的市場,在治理整頓的同時,應考慮在校學生正常生活、消費、培訓、創業等合理的需求。通過整治規范凈化校園金融環境,使高息網貸退出校園,鼓勵和支持正規商業銀行和普惠金融機構,針對高校群體設計科學合理的貸款額度和利率,提供滿足大學生助學、培訓、創業需求的金融產品,使校園金融良性回歸。另外,高校自身要針對困難大學生,完善資助制度,提高資助水平,充分落實國家的資助政策,滿足學生基本生活費保障性需求,幫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正確面對在生活、學習上的資金困難,引導其通過正規陽光的渠道求助,如學校、家長、勤工助學來求助解決。資助部門應多渠道挖掘資助建設資源,向大型企業和社會知名人士合作建立募集專項資助或資助補充,與地方機構、企業加強聯系,提供更多勤工助學崗位,滿足學生學習、實踐和發展的需求。
參考文獻:
[1]石錚.借高利貸7000到手3700[N].華商報,2017-05-05(05).
[2]宋雁慧.大學生網貸行為的社會心理分析[J].中國青年社會科學,2016,(09):93-96.
[3][4]朱立雅,王帝.大二女生陷“裸條貸”自殺:她的死可能不因虛榮[N].中國青年報,2017-04-17(03).
[5]耿成興.大學生校園網貸亂象及其治理對策[J].曲靖師范學院學報,2018,(04).
(作者單位:湖南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