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瑞 劉婭楠
【內容摘要】高中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對所教授的教材知識進行重組整合,選取合適的內容對教材深度加工,合理設計課程,充分有效地將教材的知識激活,形成有教師個人特色的教材知識。從而提高學生的歷史學科素養。
【關鍵詞】歷史教材 課本資源 歷史學科 素養
高中歷史教學過程中,學生學習應“圍繞教材”、學校考試應“緊扣教材”,領悟新教材觀、讀透新教材教參,是創造性使用教材的基礎和關鍵。應試教育背景下教師都是用教材而非教教材。教師要創造性的用教材,要在使用教材的過程中融入自己的教學素養,要對教材知識進行重組和整合,選取更好的內容對教材深度加工,設計出合格的課程,充分有效地將教材知識激活,形成富有個性、高效的教材知識。通過深挖教材把歷史問題簡明化,寬度化,引導學生多角度去探索、自主學習,從而提高學生的歷史學科素養[1]。
如何提高教材的利用率,使學生去深挖教材,一直是筆者的一個問題。以下是對于這一問題的幾點思考:
1. 以教材為軸,指導學生制作時空框架,構建歷史時空觀念
人教版教材以專題為主線,學生的時空觀念較差。以必修三第二單元《西方人文主義精神的起源及其發展》為例:14-15世紀:文藝復興16-17世紀:宗教改革17-18世紀:啟蒙運動。聯系必修一、必修二的內容,通過這樣的學習,學生既深挖了課本資源,又形成了自己的時空觀念。讓學生能夠認識到特定的史事是與特定的時間和空間密切相關的;劃分歷史時間與空間的方式多樣,其中事件、人物、現象之間的相互關聯能夠按照時間、空間要素進行再次整合。
2.充分利用歷史地圖,培養學生的歷史空間觀念
在2017年的歷史高考中,全國卷涉及到相關題目的有共4道選擇題,這反映了高考“指揮棒”對史料實證素養教學的強力導向。但對史料實證能否在未來的“教”“學”“考”中有效實施,現在高中歷史教師普遍缺乏對史料收集和甄別的方法、對史料類別及其價值的判斷、對史料的研習和解釋等的認知。培養學生的史料實證素養,首先要培養我們教師的史料實證素養。史料實證素養在教學中“落地”,是中學歷史教學的當務之急,至于何時能夠“落到”,這就需要我們提高我們的教學素養。
一、引領課程的高度
要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必須打破傳統的思維定勢:教材只是教學的范本不能唯一化。
1.課程的資源開放度更高
凡是有利于課堂教學的教學資源,都屬于課程資源的一個部分,其中教材只是課程知識呈現的一個載體并不唯一。歷史教師必須注重深挖教材資源,對于教材資源,要做足功課,提高自己的教學素養,以教養促進學生學養的提高。
2.課程的整合度更高
由于教材資源有限、內容存在滯后的不利因素,這就需要教師從課堂需求的高度進行知識融合:引入新史料和新研究成果,拓展學生思維;聯系現實與社會,滲透習近平新時代精神;聯系其他學科觀點,拓寬學生視野。例如史料實證與歷史解釋可以關聯語文、地理等學科等。
二、發掘學生的活度
學生歷史學科素養讓學生的主體地位進一步提高,讓學生感受歷史。
1.要有問答的意識
問答式教學應圍繞符合教學內容話題,運用辯證的思維和已掌握的基本知識,不斷相互啟發、產生新知。對于必修三第二單元《西方人文主義精神的起源》這一課我們就可以利用《理發師不能給自己理發》對話讓學生感受智者學派為什么是詭辯學派?等。
2.要有懷疑精神
懷疑主要表現為不拘泥于“定論”而能夠多角度的思考定論的可行性。比如必修三第一單元《宋明理學》王陽明質疑程朱理學,他質疑的是什么?通過和學生討論,深挖教材質疑的是“格物致知”,進一步讓學生認識了王陽明是心學的集大成者。
3.深挖課程情感,在教學中的培養“家國情懷”
家國情懷是一個“道德教化”“文明開化”的過程,是一個教育追求的“終極目標”。學生“家國情懷”的生成,與社會環境、家庭環境、校園環境、班級氛圍等多種因素密切相關。特別在高考這個“功利主義”的指揮棒下,使得教師在教學中有意或無意對家國情懷素養的忽視,家國情懷素養固然在紙筆考試中難以直接測量,但它體現試題的立意和考查的意圖。因此,部分教師在教學中對此引導的輕忽,不僅背離“立德樹人”的教育宗旨,即便從應試的角度,我們也要深挖教材,不能脫離教材,但更不能照本宣科的用。引導學生去閱讀,同時要求學生去思考,針對課本的某一部分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問題,在學生相互解決問題的時候,提升這一問題的高度,從而自然生成了一種家國情懷。
教材作為課程教學唯一的載體,它更是教師教、學生學的直接工具。離開了教材,學生就難以掌握歷史基本知識與學科方法,教學的創造性也就無從談起。過去的教與學都以掌握知識、應對考試為主,教師很難創造性地理解、研發教材,現在歷史學科素養指導下教師可以自己“改”教材,可以充分利用教材設計自由空間。在教材中引入了一些讓學生喜聞樂見、富有教育意義的內容,以發展學生的想象力和構建多維思想取向,教材中提供了大量供學生自由閱讀的史料以及課題學習,學生可以通過這一模塊的思索,對一些問題可以暢所欲言,沒有特定的答案,言之有理即可,這樣就減輕了學生的心理壓力,任思維盡可能的去擴展、延伸,可以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同時,也可以培養學生歷史學科素養。
【參考文獻】
[1] 殷世東.學科基本素養與學科學習力:相依與遷移[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5(4):137-142.
[2] 李藝,鐘柏昌.談“核心素養”[J].教育研究,2015(9):17-23.
[3] 陳兵.在全面深化課程改革中把黨的教育方針落實、落細、落小——訪教育部基礎教育二司副司長申繼亮[J].中小學教材教學,2015(1):23-26.
[4] 邵朝友.基于學科能力的表現標準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4.
【本文系2017年度甘肅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劃課題.課題名稱:基于學科核心素養的高中歷史教學設計與提高學生核心素有的實證研究(GS〔2017〕GHB1553).】
(作者單位:1.甘肅省張掖市第二中學;2.甘肅省張掖市三閘鎮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