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祎華
【關鍵詞】高考 議論文 結構 寫作技巧
雖然近年來高考語文試題再三進行調整,但作文依然分量不變,還是語文的“半壁江山”。只是高考作文的命題方式由原來的話題作文、命題作文、材料作文趨向于新材料作文。新材料作文雖然對文體沒有統一的要求,但時議論文無疑是較好的文體選擇。考場議論文的學作應當與平時練習時的學作有明確的區別。應當以精當的方式提出鮮明的論點,用典型的材料、恰當的事件充當論據,從不同的角度分析透視,達到說服讀者的目的,從而打動閱卷老師。面對一篇論點明確、結構清晰、材料豐富、有說服力的議論文,閱卷老師的給分通常不會吝嗇。
下面,我就來談談考場議論文寫作應注意的要點和技巧。
一、論點的提出及文章的開頭
從寫作材料中概括論點并不難,難的是怎樣提出中心論點。中心論點是作者對客觀事物具體問題的見解和主張。一篇文章通常只有一個中心論點,論點正確是論點明確的前提,論點含混不清是議論文的大忌,我們很難想象,一篇文章中心論點都含混不清的文章怎么去說理、怎么說服別人。
中心論點的提出既要準確,又要有自己的特點,這就是常說的有個性。一段材料可涵蓋多個話題切入點,選擇恰當的、準確的、適合自己的論點就顯得非常重要。所以平時要訓練學生的分析能力和觀察能力,在教學時讓學生討論問題、闡述自己對問題的不同見解,甚至學生的“奇談怪論”。總之,教師要鼓勵學生新穎獨到的見解,在平時訓練時就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
常見的議論文開頭有很多種寫法。如:排比式,正反對照式,事件剖析式,開宗明義式,引用設問式,簡析材料式等等。都有各自的優點:有的具有感染說服力;有點有針對性;有的開門見山;有的簡潔平實;有的形象生動、引人入勝;有的明是非,辨曲直;有的直引材料,觀點鮮明……總之,都是在開頭以精當的方式切入材料,提出鮮明的論點,讓閱卷老師能在瞬間理解寫作的主旨與主題。從而贏得好感和好評。
二、文腹的論證與結構安排
一篇好的議論文不僅要有好的論點、恰當的開頭和入題,文腹的安排也非常重要。文章主體部分論點展開與論證更要有分寸,要注意扣題、點題。還要有典型的、恰當的、能吸引人且能打動人的論據,也就是說理、分析問題用到的材料。很多考生的問題不是沒有材料,而是材料不豐富、不典型、不厚實,大多偏重于引用人所共知的古人古事,而不愿意留意身邊的人和事,不肯關注現實中的信息,以致材料的生活氣息和時代氣息不夠鮮明。其實,文章的論證應該有時代感、真實性,更應該充滿自我個性,能反映時代氣息和年輕人的精神面貌。這樣才能使文章的論據與論點有實質性的、必然的邏輯聯系,才能避免“套板反應”,從而真實有自己的個性特點。考前應訓練學生在真實的生活中提取經典感人的事例,這樣才能靈活運用有針對性、有生命力的真實材料,是論證能立足現實生活,有強烈的時代氣息。這樣在議論文寫作中才能“指點江山”,寫出“激揚文字”,進而獲得好的成績。
有了經典材料后,還要結合論據進行恰當的“議”與“論”。這就涉及到論證,或對比,或假設,或層層推進……提出論點與論據間的邏輯關系,讓閱卷老師看到論點與論據的結合點,認可你的論證能力,你才有可能獲得高分。議論文主體部分常用的論證方法有:例證法,引證法,對比法,喻證法,引申法,類比法,因果法等等;常用的論證結構有總分式、并列式、對照式、層進式、啟發式等等,這些基本的議論文知識應該讓學生提前掌握,做好能做到各種結構方式交錯使用。總之,為了使文章擁有嚴密的結構,嚴謹的思路,寫作前一定要認真分析、研究材料與觀點,弄清兩者間的關系,讓你的寫作思路謹嚴、流暢,而且邏輯性很強。
三、論點的升華與結尾的寫法
議論文的結尾是延伸文意收束全文的關鍵,是對論點的升華,也是衡量考試寫作水平的標尺,對評卷的影響至關重要。好的結尾必然使文章結構更加自然、完整,使文章的內容和主旨更加鮮明,使文章有“虎頭”有“豹尾”。所以,精心設計結尾十分重要,教師一定要在平時對考生進行方法的專門訓練。
常見的議論文結尾有以下幾種方式。
1.前后照應式:使文章首尾呼應,既有圓形的美感,又有很強的邏輯性。
2.引用作結式:用名言警句、詩文歌詞等突顯論點,使文章收束得干凈利落,而且能展示作者的知識面。
3.號召勸勉式:在文章的最后,把對讀者或對社會或對自己的希望、要求、勸勉提出來,引發共鳴,起到號召感染人的作用。
4.設問共鳴式:用問句結尾更能激發讀者的想象和思考,起到強烈共鳴。
5.總結歸納式:為了重申論點、增強論證的力量,可以在結尾做一個簡潔明了的總結歸納,既突出中心,又給人鮮明深刻的印象。
6.戛然而止式:結尾重在自然,如果對所論之事、所述之理已然說清,便可戛然而止,既不拖泥帶水,又給人很大的想象空間。
【參考文獻】
[1] 吳永福.談談議論文寫作[J].現代語文(教學研究版),2014(2):126-127.
[2]鄭美玲.思悟課堂背景下的議論文寫作指導[J].語文知識,2017(23):16.
(作者單位:武山縣第二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