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德儒
在世界各國的微觀經濟主體中,中小企業占了絕大多數。中小企業不僅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生力軍,而且也是擴大就業、改善民生、促進創業創新的重要力量。中小企業不僅是國家勞動力就業的主要吸納者,而且也是國家稅收的重要貢獻者。在當前經濟增速放緩的情況下,如何提振實體經濟,搞活中小企業,使之更具生命力并不斷發展壯大,是亟須解決的迫切問題。針對這一論題,談點經驗與體會。
一、要有一支開拓創新、積極進取的經營管理團隊
要搞好中小企業,最關鍵的是要有一個高效、負責任的管理團隊。國以人興,政以才治,古今中外的經驗告訴我們,中小企業要想發展壯大,總是與人才的吸納、凝聚并依靠這批各有所長且特點鮮明的人才的支持分不開。市場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作為企業領導人必須深諳以人為本、人才是企業發展的第一動力等精髓要義,知人善任,海納百川,讓合適的人做合適的事才能使其大有作為,成就一番事業。
第一,應正確界定企業的人才觀。在企業人才隊伍中,既包括自主創新,掌握核心技術的技術研發領軍人員,也包括開拓國內外產品市場,努力提高產品市場占有率的核心營銷人員、企業融資、經營管理等方面的專才以及擁有專業操作技能、“大國工匠”式的技術工人等。一個運營高效、配備合理的企業人才團隊,是中小企業立于不敗之地并發展壯大的根本所在。第二,中小企業要想吸引人才并能留住人才,就要創造條件,讓人才具備安心發展、有所作為,發揮才干的工作環境。這就需要企業在對待人才的問題上,堅持靠事業凝聚人才、靠服務留住人才,不斷為各類人才投身企業發展創造條件、提供支持。既能給他們提供事業上的發展空間,又能提供其較高的收入水平和福利待遇。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凝聚起人才,并發揮出人才特有的巨大能量。第三,在人才的使用上,要打破年齡、學歷、資歷、背景、關系等框框,真正不拘一格選人才,同時企業要從機構設置、人才培養、激勵保障等方面,拓展人才的發展空間。第四,加快企業內部薪酬改革,重點向人才隊伍傾斜。薪酬是人才價值的重要反映,在企業內部,要積極探索實行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的分配政策,包括提高科研人員成果轉化收益分享比例,探索對創新人才實行股權、期權、分紅等激勵措施,讓他們的收入所得與其所做貢獻相匹配。
二、要有一種適應市場發展、充滿活力的企業經營運行機制
建立靈活高效的市場化經營運行機制,是增強中小企業活力的“牛鼻子”。那么,如何牽住這個“牛鼻子”呢?一是制定并實施明確的發展戰略,以引領企業高質量發展。二是推行目標管理工作,即根據市場的需求和變化,結合本企業的實際,制定符合企業發展的年度指標和中長期發展目標。經營目標的重點應放在提高產品或服務質量、降低成本費用、加快資金周轉、提高經濟效益等幾個方面。另外,在確定企業的總體目標時,要突出自身的產業優勢和經營特點,力求在“專、精、特、新”方面有所突破和發展。三是建立目標管理考核體系,將企業的總體目標層層分解、落實到每個部門、單位和員工身上,使其目標明確、責任清楚。四是圍繞著目標管理體系這個中心,通過建立、健全內部經濟責任制,嚴格考核辦法和獎懲制度,把員工的收入與其勞動貢獻緊密聯系起來,徹底打破分配上的平均主義“大鍋飯”,對有特殊貢獻的部門和個人要進行專項的物質和精神獎勵,這樣,充分調動起全體員工的積極性,讓企業員工有更多獲得感、成就感和榮譽感,形成有利于中小企業健康發展的良好氛圍,使企業煥發出勃勃生機。
三、要有至少一項適銷對路的產品或服務
一是要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集中優勢,開辟并穩守產品的主要市場。要從產品差異的角度入手去營造競爭優勢,追求產品的個性與特色,同時放棄掉一些邊緣市場而集中精力做自己的重點市場,堅守自己的小天地,不被與自己專長不匹配的市場機會所誘惑。二是堅持拾遺補缺策略,只做大公司不愿做或做不了的產品或服務,走出一條以小博大的成功之路。三是堅持“做專、做精”戰略,對產品的創新孜孜以求,以工匠精神實現產品的品質超越和材質創新,實現專業化與精細化的完美結合。四是堅持品牌經營戰略,以領先潮流的創意、過硬的產品質量和服務以及誠實守信的經營作風樹立起企業自己的品牌,并像對待自己的眼睛一樣精心呵護并長期堅守自己的品牌。歷史經驗證明,唯有品牌和良好的口碑,才是留住用戶最好的辦法。五是要堅持科技創新和管理創新,時時創新求變、求精,不斷升級換代新技術和拓展產品產業鏈,使產品技術和管理服務始終領跑市場,走品質化發展道路,中小企業就一定能立于不敗之地并不斷發展壯大。
四、要有一部行之有效的制度管理體系
作為中小企業,公司的經營不同于一家一戶式的個體經營,它是一個完整的系統工程,要保證這一系統的高效運轉,就要對這一系統的各個環節建立起行之有效的協調聯動機制、相互制約機制,同時輔之以獎懲機制和保障機制。因此,公司應當建立一套完善的制度管理體系,使公司的運轉有章可循、有跡可查,保證公司對外是一個整體形象,對內充滿生機、活力。
那么,企業如何科學制定和切實執行管理制度呢?在制定企業管理制度的時候,要遵循以下幾個原則。一是適合本企業實際。管理制度一定要符合企業實際,也就是要接地氣,要圍繞“管什么,怎么管,誰來做,達到什么目標”這一出發點去起草制度,不能只為了追求“高、大、上”而不顧企業自身的實際,更不能抄襲或照搬其它企業的管理制度來生搬硬套作為本企業的制度來直接使用。二是制度的可操作性要強。盡量杜絕使用一些籠統模糊的語言,要求要具體,目標要明確,方法要清晰。三是制度制定后不是一成不變的,適時創新、完善,以適應不斷變化的企業內、外部環境。制度制定后要定期對制度的適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進行診斷評價,及時進行調整更新,不斷發展、完善。四是管理制度實施之前一定要進行系統地培訓學習。只有經過培訓方能確保單位、人員能夠理解制度的要求,并按要求嚴格落實。
五、要有一套成熟、科學的管理方法
企業在從經驗管理走向科學管理并進而步入現代管理的過程中,采用科學的管理方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管理效果。中小企業應立足自身實際,選擇性地實施與創新部分管理方法,使企業管理者、員工能適應經濟社會的發展及經營環境的變化,在運用現代化管理方法中不斷創新,并進而通過管理創新促進企業持續、健康的發展。如在生產經營過程中,可以廣泛采用目標管理方法、責權利相統一的經濟責任制管理方法、以“廠內銀行”為主要內容的核算體系方法、全面質量管理方法以及在物資、設備采購、管理中推行招標采購管理方法和ABC管理法等。在新產品開發、老產品改進以及對工藝、技術方案的創新方面,可以采用價值工程、系統工程等管理方法,從技術與經濟相統一的觀點進行評價和選擇。在經營決策與管理決策方面,運用市場預測、風險管控以及全面合同管理方法等,為企業決策者提供科學的預測分析及管理辦法。
六、要有一種獨特的企業文化
企業文化是指企業在實踐中,逐步形成為全體員工所認同、遵守、帶有本企業特色的價值觀念、文化觀念、企業精神、道道規范、行為準則、歷史傳統、企業制度、文化環境、發展目標、經營作風、企業產品等的總和。
那么,如何建立一種適合本企業實際的、開放的、鼓勵創新的企業文化呢?一是企業在塑造自己企業文化、確定企業經營理念時,一定要把握社會文化變化的趨勢,在產品的目標定位、企業的經營策略、新產品的研究與開發方向上作出相應的調整,使產品、經營和社會文化之間產生協調與相容,在此基礎上,企業為社會提供的僅僅是一種產品或服務,而是一種文化。二是通過對企業主導價值觀和經營理念的改革,推動企業發展戰略、經營策略的轉變,使企業文化成為蘊藏和不斷孕育企業創新與企業發展的源泉,從而形成企業文化的競爭力。三是企業文化應突出該企業獨具特色的管理模式和經營理念,是企業的個性化表現,它沒有標準統一的模式,更不是迎合時尚的標語和口號??v觀國內許多企業的企業文化,方方面面都大體相似,唯一缺乏的是鮮明的個性特色和獨特的風格。其實,每一個企業的發展歷程不同,企業的構成成分不同,面對的競爭壓力也不同,所以其對環境作出反應的策略和處理內部沖突的方式都會有自己的特色,不可能完全雷同。因此,如果企業文化只有表層的形式而未表現出內在價值與理念,這樣的企業文化是沒有生命力的、難以持續的,所以不能形成文化的推動力,對企業的發展產生不了深遠的影響。
(作者單位:山東泰安煤礦機械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