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初升
城鄉一體化的出發點與著落點,應在城市與農村之間建立有效的融通機制。而基于供給側改革的城鄉一體化戰略的實施與研究,應正確認知供給側改革的現實意義,從而以此為方向,建立戰略實施新思路,使城鄉統籌逐漸形成城鄉融合,并能有效完善城鄉人口流動機制。
一、供給側改革的現實意義
國家主席習近平于2005年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會議上首次提出“供給側改革”,不僅彰顯出中央政府宏觀經濟調控政策的重大改變,還促使我國經濟運行方式產生本質的轉變。而供給側改革,不僅有效解決結構性過剩而出現的經濟失衡問題,還可基于新的經濟運行模式下,重建經濟結構與增長機制等,從而有效實現經濟轉型與升級的長遠戰略目標。具體而言,供給側改革過程中,通過明確市場在資源分配中的具體作用,使參與社會建設的各個主體都能獲得更好的發展方向。在此背景下,令城鄉一體化戰略的實施產生更有針對性的路徑。同時,新的企業在改革與建設過程中,基于供給側的改革,可使去產能及市場退出機制等從根本上實現供需平衡。并透過解放勞動力供給限制、降低稅費以及運用有效手段大力提升全要素生產率等,以此降低供給支出。與此同時,供給側改革,還可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城鄉一體化的改革與發展。尤其是供給側改革中,針對于勞動力的供給約束,可有效緩解人口紅利下降、長期有效勞動力供給不足的現狀,并能完成合理需求去產能、去房地產庫存的重大舉措。而這一經濟政策實施優勢主要表現在,國家全面放開城市落戶限制等,從而可使城市與農村人口進行自由流轉,從而為城鄉一體化戰略的順利實施與完成提供有利條件。而人口政策與城市戶口政策,都是極為復雜且龐雜的系統工程,對于我國經濟發展與社會的進步具有深遠的影響,其短期內對供給與需求都會形成最直接的影響。
二、我國城鄉一體化戰略實施新思路
基于供給側改革背景下,我國城鎮一體化戰略若想獲得有效實施,應遵循市場化運行規律,建立新的思路,并能建設要素自由流動的農村市場經濟體制與住房市場化等。計劃經濟體制下,城市土地施行“國家所有、無償使用、不得轉讓”實行“低工資、包住房、高福利”的住房分配制度。而農村土地在社會的不同發展時期,歷經土地私有制到農村土地集體所有轉變的同時,施行免費分配宅基地等自給模式。而城市居民工資的不斷改革,使其更趨于市場化。而國家通過不斷的房改,使住房實現市場化。基于此,通過一系列的綜合改革,城鄉建設逐漸從“計劃”向“市場”轉型。而國家為了有效完成城鄉一體化,也相繼出臺各種政策與規范,目標是使其朝著更加正規化、系統化方向前進。但在實際運行與實施過程中,農村在轉型過程中,集體土地的通道愈來愈窄,權能也受到一定的限制。而通過重新構建城鄉一體化的運行機制與路徑,可有效突破城鄉對勞動力、土地、資本等要素流通的梗阻。當前,農村市場化改革,完成了農產品的統一流通,但人口卻不能真正獲得自由流動,導致農民轉向市民受到一定的阻礙,同時城市中的市民也無法在農村生活與生產。
除此之外,土地全能的不平等,建設用地與宅基地不能合理流轉,建設性用地結構性矛盾顯著,導致空間發展極其不平衡的現狀發生。因此,國家相關部門必須對城鄉一體化戰略不斷進行完善,并能優化頂層設計,建設新的路徑,去更有效地進行實施,從而有效完成城鄉一體化工作目標。
1.城鄉統籌到城鄉融合。基于傳統體制下形成的“壁壘”,城鄉一體化是循序漸進實施的過程。主要包括兩方面的內容。其一,由城鄉分立到城鄉統籌,這種運行機制是當前正在使用的模式。其二,由城鄉統籌到城鄉融合,這一方面的工作內容,是城鄉一體化最終想實現的目標。使城市與農村真正進行融合,從而共同發展。由此,基于供給側改革下的城鄉一體化戰略的完善,應對運行機制進行創新改革與政策調整,從而促進城鄉一體化的發展。而在當前現有制度框架下,針對于供給側的改革,應將重點工作內容放置在人口、土地、資本要素的流動上,并能創建以用途限制與管理為核心的土地應用政策。將用途限制與管理作為核心原則,從而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所有制的歧視。在部分農村郊區,城市建設用地,不僅可利用國有建設用地,還可利用集體建設用地。集體建設用地與宅基地可進行流轉,從而切實實現“同地、同價、同權”。而針對于那些遠離城市的農村,可透過地的“空間流轉”,將集體宅基地進行自由流傳,轉化成為國有建設用地。同時,具有經營性質的建設用地也可以“空間流傳”形式,進行自由流轉,最終轉化成為國有建設用地。同時,國家相關部門需嚴格控制與打擊非公共利益對集體土地的征收與利用的行為,并有效制止將集體農地轉化成為建設用地,從而可在一定程度上保證我國18億畝耕地的紅線不被沖破。
與此同時,在實施城鄉一體化戰略過程中,應利用有效手段,創建新的機制,確保宅基地的自由流轉或退出。當前農村的宅基地制度,因受地域、經濟等因素的限制與影響,導致其無法真正發揮權能,致使農民無法享有其財產權。而大量農村用地閑置,城鄉用地結構矛盾變得尤為顯著。這一問題現已成為阻礙新型城鎮化建設與現代化農業建設的最大攔路虎,而若想有效實現宅基地財產和要素職能,應打破傳統“二元體制”下的“政策維穩”。應積極利用市場化的流轉手段,去合理刺激相應資源成為資產,從而為農民工進城提供原始資本或保障房指標。并通過相關政策的改革與完善,使農民市民化,并在承包期內享有集體資產股權等。同時,也可令居民基于合理變更,獲得農地的經營權等。
2.完善城鄉人口流動機制。基于供給側改革下的城鄉一體化戰略完善與實施過程中,是基于“三個流”,進而完成“三個轉”。如借助人的空間流動,完成農民轉向市民;透過人與地的協同流動,從而完成靜態“城市建設用地增加和集體建設用地減少相掛鉤”向動態的“城市建設用地增加同吸納農民市民化的數量相掛鉤。”的轉化。并運用合理手段創建以人口流動為核心的人口、資本的城鄉融合。并能建立以“人口流動為核心”的空間平衡的城鄉融合,從而從根本開放融通的發展機制,使其更加先進、合理并形成全新的運營機制,完成人地協同一體的城鄉一體化發展戰略。與此同時,從更深的層面進行分析,若想真正實現城市與農村的社會高度融合,既要使鄉村人口合理的向城鎮進行遷移,完成農民市民化,還要鼓勵城鎮人口流向農村,完成城市與農村的雙向流動。這樣不僅利于城鄉人口的一體化,還可在一定程度上促進農村與城市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更加的現代化。
具體而言,農民市民化若獲得有效實施,應對其戶籍制度等進行必要地改革與調整。首先,設定農民市民化居住證管理標準。其在制定相應制度與規范過程中,應確保能最大化完成工作目標,盡可能降低居住證與城市戶口的差距。其次,全方位實施城市居民居住證機制。在貫徹與落實該項制度過程中,應加強對城市居民思想教育與引導,使他們能正確認知城鄉一體化戰略。并能合理看待城市居住證制度,從而使其能積極進行配合,順利取消原城市戶籍制度。這樣,不僅可促進城鄉一體化中,關于人口的雙向流動,還可在本質上縮小居住證與城市戶口的差距,真正實現“同城同權”。而針對于城市人口向農民遷移的問題,可鼓勵更多有此需求的人們長期居住在農村,并可進行農業生產。只是這部分人群對農地只有使用權,不具備資產權利的初始獲得主體資格,但可通過合理變更,獲得農地的經營權或者是宅基地的使用權。基于此,國家相關部門還應積極建立信息化管理平臺。并結合城市用地與農村用地、城市人口數量與農村人口數量等各個方面,精準采集信息,并有效將其錄入到管理系統中。并科學建立村民家庭數據統計模塊,使城鄉一體化戰略基于更加完善與高效的運行手段加以落實,使城市與農村的人們在更加規范化的管理機制下,獲得合理流動與轉化,使相關工作不僅有理可查,還有據可循。
總之,國家為了創建新的經濟發展格局,不斷進行經濟轉型。基于此,國家政府提出供給側改革的經濟發展戰略,并對城市一體化的發展帶來深遠的影響。而相關部門應正視當前城鄉用地與人口遷移等社會問題,并能構建新的城鄉一體化實施路徑。使土地獲得合理使用,城鄉人口可自由進行流轉。[基金項目 本文系江西省社會科學“十三五”(2016年)規劃項目《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下推進江西城鄉一體化建設對策研究》(編號16SH01)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單位:上饒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