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松?陳正江
摘 要:教學是各級各類教育人才培養的基礎工作,而教師、教材、教法(以下統稱“三教”)是教學基本建設的重要內容。為更好貫徹落實“職教20條”,高職院校應將“三教”改革作為深化內涵建設的切入點和突破口,明確符合高職教育規律的“三教”改革內涵,在此基礎上,聚焦教師、教材、教法改革探索推動高職教育實現“三個轉變”的具體路徑,提升人才培養質量,進一步夯實高職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微觀基礎。
關鍵詞:高職院校;教學;教師;教材;教法
“三教”是教師、教材、教法的統稱,故教師、教材、教法改革合稱為“三教”改革。通常而言,“三教”是教學建設的基本要素,而“三教”改革貫穿于各級各類教育教學的全過程,與各級各類學校人才培養的各環節息息相關,是各級各類教育質量的“生命線”,也是各級各類學校深化內涵建設的切入點。作為一種新的教育類型,我國高職教育在過往的40年間,走出了一條“摸著石頭過河”教學改革之路,這其中,教師、教材、教法是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在實踐中也取得了較大成果,相關的理論研究也在不斷豐富。當前,在貫徹落實《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以下簡稱“職教20條”)的背景下,重點關注并研究解決高職教育教師、教材、教法中存在的問題,抓住高職院校教學改革的“牛鼻子”,對進一步深化內涵建設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和理論價值。
一、高職院校“三教”改革的背景
2018年5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提出,要形成高水平的人才培養體系,包括教學體系、教材體系、管理體系等。這其中包含著豐富的理論意蘊和系統的實踐指導。教學是高職院校的中心工作,教學改革是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核心環節。在實踐中,高校在教學方面存在著四個“投入不足”,即教學經費投入不足,領導精力投入不足,教師對教學投入不足,學生對學習投入不足,從而導致出現專業設置偏窄,教學內容偏舊,教學方法偏死等問題[1]。這種情況在高職院校也普遍存在,因此,開展“三教”改革具有緊迫性和針對性。
(1)落實“職教20條”的根本要求。2019年1月,國務院頒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將推動實施“三教”改革作為促進產教融合校企“雙元”育人的重要抓手加以強調,可謂切中時弊。事實上,對于高職教育而言,實施“三教”改革極具緊迫性和針對性。為更好落實“職教20條”,高職院校要將“三教”改革作為強化內涵建設的切入點和推進高職教育高質量發展的突破口,確立符合教育規律的目標并探索具體改革路徑,以促進產教融合校企“雙元”育人,推動高職教育逐步實現“三個轉變”,進一步夯實高質量發展的微觀基礎。
(2)進一步深化內涵建設的必由之路。高職教育以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為使命,在我國高職教育過去40年的發展歷程中,取得了歷史性的成就,但與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和建設教育強國的要求相比,還存在一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如在高職教育中重硬件輕軟件、重外延輕內涵的現象還比較突出,教學作為高職院校的中心工作還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對教學基本建設的投入還不足,與此同時,部分高職院校的教學還是本科“壓縮”型,導致出現教師不發展、教材不更新、教法不改革的困境,受到人們的詬病,這種狀況嚴重制約了我國高職教育的發展,必須引起高度重視并加以解決。
(3)推進“雙高計劃”建設的重點內容。當前,國家正在緊鑼密鼓啟動實施中國特色高水平高等職業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建設一批引領改革、支撐發展、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高等職業學校和骨干專業(群),這為高職院校“三教”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契機,因為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必須落實在教師、教材、教法等各個方面。在新的人才觀、教學觀和質量觀的要求下,“三教”改革成為推進高職教育“雙高計劃”建設的主要抓手,
這種特殊作用在“四個打造”(打造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高地、打造技術技能創新服務平臺、打造高水平專業群和打造高水平雙師隊伍)中體現得更加明顯,從另外一個側面凸顯出“三教”改革在“雙高計劃”中的重要性。
二、高職院校“三教”改革的內涵
法國社會學家、教育學家涂爾干曾言:“獲得知識并不包含獲得將知識傳遞給他人的技藝,甚至不包含獲得確立這種技藝的基本原則。”[2]這既說明教學的重要性,又反映出教學的復雜性。新時代實施“三教”改革為確立高職教育類型特色提供了新的契機,這也是為高職教育教學創新奠定基礎的重要步驟。
1.高職院校“三教”改革的主要內涵
(1)高職院校“三教”改革是在新理念指導下的教學改革。“職教20條”開宗明義,指出“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是兩種不同教育類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這為高職院校“三教”改革指明了方向。針對部分高職院校教學基本建設還顯薄弱、課程和教學內容體系亟待改革的現狀,“職教20條”提出的改革方向是服務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和實現更高質量更充分就業需要,對接科技發展趨勢和市場需求,以促進就業和適應產業發展需求為導向,著力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因此,高職院校要以新發展理念為指導,樹立科學的教學觀,以教學改革為核心,以教學基本建設為重點,推動形成實施“三教”改革的基本共識,激發更多的師生積極參與“三教”改革之中。
(2)高職院校“三教”改革是涉及教與學各環節的綜合改革。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在300年前的《大教學論》中對教與學各環節進行了系統的闡述,奠定了教與學的基本理論邏輯和操作框架[3]。“三教”是構成這種理論邏輯和操作框架的重要元素,教師、教材、教法分別對應解決“誰來教”“教什么”“如何教”三個核心問題。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1994年10月,國家教委在杭州召開第五次委屬高校咨詢會,時任高等教育司司長周遠清提出:“對人才培養提出了更新的要求,所以我們必須在教育思想、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上進行改革。”抓住了教與學的基本規律,有非常強的針對性。事實上,教與學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系統,有人將其稱之為“黑箱”,也有人將其稱之為“魔方”,這從另外一個側面提醒我們“三教”改革是涉及教與學各環節的綜合改革,要注意其中的相關性和互動性。
(3)穩步推進高職院校教師管理制度。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與教學能力。高等職業院校教師隊伍建設要適應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需要,按照開放性和職業性的內在要求,要增加專業教師中具有企業工作經歷的教師比例,安排專業教師到企業頂崗實踐,積累實際工作經歷,提高實踐教學能力。同時要大量聘請行業企業的專業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學校擔任兼職教師,逐步加大兼職教師的比例,逐步形成實踐技能課程主要由具有相應高技能水平的兼職教師講授的機制。根據職業教育特點,完善職業院校教師考核評價制度,雙師型教師考核評價要充分體現技能水平和專業教學能力。推動固定崗和流動崗相結合的職業院校教師人事管理制度改革。支持高水平學校和大中型企業共建雙師型教師培養培訓基地,建立企業經營管理者、技術能手與職業院校管理者、骨干教師相互兼職制度,以凸顯教師的主體性價值,防止出現教師角色邊緣化的現象。
2.教材改革
教材通常又稱教科書,是實現教學目標、呈現教學內容的一種教學媒介。教科書的一個特點是要淺顯,但不能流于膚淺,必須把學科的最前沿的知識系統化納入[7]。因此,教材必須考慮課程內容,更重要的是要針對學生的情況,與此同時,高質量的教育內容需要以高質量的呈現方式來展示,正是在這個意義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教材體系在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中的重要性。而在高職院校教學實踐中,教科書經常被寫成是一部無所不包的既有知識的大雜燴,令師生不忍卒讀。最壞的是,它們將教育的體驗淪為記憶的另一種訓練[7]。特別在“唯書至上”思維中,書面文字成了被尊崇的對象,而作為承載書面文字的媒介,教材有時候變得帶有某種盲目性,甚至取代了活生生的現實,因此,教材建設與教材管理亟待改革。
(1)制定高職教育教材標準。教材是以其科學的邏輯體系、共性的原理和“善”的訴求來表征專業歷史發展和教學應然圖景,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就需要切實做好高職高專教育教材的建設規劃,嚴把教學標準和畢業學生質量標準兩個關口,與行業企業共同開發緊密結合生產實際的實訓教材,確保優質教材進課堂。在此基礎上,開展優秀教材的評介工作,突出應用性、實踐性的原則重組課程結構,更新教學內容,要注重人文社會科學與技術教育相結合,教學內容改革與教學方法、手段改革相結合。
(2)開發教材信息化資源。法國社會學家、教育學家涂爾干在《教育思想的演進》中指出 “教育的素材與形式之間有著密切的關聯”,在分析其原因時,他特別強調在思想的這個微觀世界中,在構成自覺意識的這個縮微現實版本中,人們所遭遇到的外在客觀世界只體現為最一般的形式。任何以思想為素材的教育都幾乎必然是形式性的,因此,基于職業教育教材標準,遴選認定一大批職業教育在線精品課程,建設一大批校企“雙元”合作開發的國家規劃教材,加強文字教材、實物教材、電子網絡教材的建設和出版發行工作。倡導使用新型活頁式、工作手冊式教材并配套開發信息化資源。
(3)及時動態更新教材內容。以產教融合、校企“雙元”合作開發為形式推進教材建設,根據1+X證書制度試點的進展,及時將新工藝、新規范充實進入教材內容,實現書證融通。每3年修訂1次教材,其中專業教材隨信息技術發展和產業升級情況及時動態更新,形成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新機制。推進資歷框架建設,探索實現學歷證書和職業技能等級證書互通銜接。
3.教法改革
教材是客體,其為教師和學生的教育教學活動提供了學習的對象和條件,教法是工具和手段,是連接教師和學生的橋梁和紐帶。教法是一種由教師和學生兩方面共同合作,完成對教學內容的理解,以有益于學生行為和經驗的實踐活動方法,旨在對教學實踐的本性和功能等問題進行全面、深刻的理解,這決定了我們必須對教學理論的實踐本性及其歷史展現、教學理論實踐功能的生成機制和實現機制問題進行深入探討和分析。
(1)充分認識教法作為教學技能和技巧的重要性。教法帶有經驗性,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系統化、科學化地通過多種方法和途徑對學生進行學習方法的傳授、誘導和矯正,使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并靈活地應用于學習中。在這個意義上,教學過程不僅是傳授知識和技能、培養正確職業態度的過程,同時也是教會學生學習的過程。其中包含內容與方法、教法與學法、啟發與導學、課內與課外等內容,這既是課堂教學各要素的增量過程,同時又是課堂教學要素排列與組合方式質的演變過程,通過教法改革,為高職教育改革發展注入生機和活力。只有在這些運作中,它們才會通過其所產生的效果的累積而展現自身。要想把握教法的力量,我們就需要觀察它們在教學中是如何運作的,這其中包括三個層次,即作為一般教和學的理論的教法、注重教學互動和課程開發的教法和作為與文化教育有關的教法。
(2)以校企合作、育訓結合為教法改革切入點。校企合作、育訓結合是高職院校教學的基本特征,教法改革的重點是教學過程的實踐性、開放性和職業性,通過實驗、實訓、實習三個關鍵環節的改革,帶動專業調整與建設,引導課程設置、教學內容改革。在具體教學中要因材施教,積極實行啟發式、討論式教學,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激發學習的主動性,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創新意識。通過改革考試方法,著重提高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個性與能力的全面發展。針對高職高專教育學生來源多樣化的趨勢,特別是今年高職擴招100萬人的背景下,要研究制訂適應不同生源實際狀況的培養方案,或在同一培養方案的實施過程中充分考慮不同生源的實際需要。
(3)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推動教法改革。適應“互聯網+職業教育”的發展需求,引入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現代教育技術,增進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推進虛擬工廠等網絡學習空間建設和普遍應用。加強對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的研究和應用,加速實現教學技術和手段的現代化,提升高職教育教學質量。與此同時,要深化高職院校內涵建設,就必須強化教學組織和教學管理。以教法統領學法[8],在教學實踐中,將教法置于一個演進的過程之中,并將其作為整個教學及教學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
作為國家首批示范性高職院校和浙江省重點建設高職院校,浙江金融職業學院堅持兼顧學生職業需要和長期發展,將綜合素質培養、職業技能訓練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培養等相結合,以教師千萬培養工程推進教師隊伍建設,以教材建設與管理規范教材改革,以金院好課堂等為載體推進教法改革,構建起高職院校“三教”改革的長效機制,在2019年教育部職業技術教育中心研究所組織開展的全國高職院校教學管理50強、學生管理50強案例遴選中,學校在兩個項目中均位列全國高職院校第二名,彰顯出推進“三教”改革的良好成效。
“三教”改革是高職院校深化內涵建設的切入點和突破口,由于高職教育本身所具有的復合性,其中存在各種教育價值的調諧,這就需要我們在量上擴充高職院校“三教”改革的內容和結構,在質上豐富高職院校“三教”改革的理論與基礎,激發開展更為豐富的理論探索和實證研究,通過經驗資料的收集和解釋,以培育對這個緊迫而持久的教育議題的深切關注。“理念是不能通過立法的形式就變成現實的;它們必須由那些擔負著實現理念的職責的人去理解,去珍視,去追求。”[2]我們同樣希冀,通過持之以恒的“三教”改革,深化高職院校內涵建設,推進高職教育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周遠清.我的教學改革情結[J]. 中國高教研究,2015(9):1-3.
[2]涂爾干.教育思想的演進——法國中等教育的形成與發展講稿[M].李康,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14,17,18.
[3]夸美紐斯.大教學論[M].傅任敢,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9:1.
[4] 尤爾根·哈貝馬斯.交往行為理論:第1卷[M].曹衛東,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21.
[5] 廖世承.師范教育與抗戰建國[J].國師季刊.1939(1):51-55.
[6] 歐內斯特·博耶,等.學術水平反思——教授工作的重點領域[M]//美國教育政策選編.丁楓,岑浩,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132.
[7] 蘇力. 驛外斷橋邊——劉燕《會計法》簡評[M]//載批評與自戀:讀書與寫作.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8:104,109.
[8] 俞建文.職業教育主體性教學體系論[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0:135.
[基金項目:浙江省重點高職院校建設項目“中國特色高等職業教育理論體系、話語體系和實踐體系研究”(項目編號:ZZG-B17009);浙江省教育科學規劃2019年度高校研究課題“高等教育強省戰略視閾下高水平高職院校建設研究”(項目編號:2019SCG266)]
[責任編輯:余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