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曉燕
中國的社會保障制度經過長期的實踐與探索已經逐漸建立與完善起來,相應的法律法規也在逐漸制定與完善中。但是,筆者在多年的研究與觀察中發現,對于社會養老保障問題,僅僅依靠政策、制度、法規的規范能夠約束人們的一定行為,但是并不能從根本上起到解決人們對理念的認知問題。傳統文化的傳承與新內涵的建設對于現今中國社會養老保障建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當然,現今國內非常注重于對老年人社會養老保障服務的研究,而有關于養老保障服務問題研究也不少。從相關資料的收集可以看出,國家對養老服務及相關問題也給予了極大關注,制定并頒布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但是,尚未見學者對社會養老服務中的文化內涵建設做出深入探討。如果沒有一個文化的內涵去支撐社會養老服務,僅僅依靠政策或措施頒布和推行,這種社會養老服務歸根結底是沒有靈魂的,也不會形成良好的社會氛圍的,執行效果自然就差強人意。
一、傳統文化的理念與傳承
1.傳統文化的內涵。眾所周知,在中國五千多年的歷史中,孝文化扮演了極其重要的角色。孝道的文化內涵中國傳統孝道文化內容豐富,涉及面廣,是我國古代解決養老問題的道德和行為準則。孝道是中國傳統家族文化的主流價值觀,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中對維系家庭和社會的穩定發揮著重要作用。尊老、敬老、養老始終是我們應具有的傳統美德。長久以來,孝在社會中成為一種習慣與道德要求,規范著公民贍養父母的行為,政府也依此以法律的形式規定子女應承擔起贍養父母的責任。
①贍養父母。贍養父母、尊敬老人是中華民族傳統的社會美德,也是我們區分于其他民族的主要標志。由于中國社會生產力發展狀況、特定的親子關系及老年人在家庭中的地位所使然,中國社會形成了獨特的家庭養老“反饋模式”,即在子女未有獨立能力前父母負有撫養子女的責任,而當父母年老時子女在養育下一代的同時必須回報父母的養育之恩,這是一種雙向互動的代際關系。曾子的父母在時,子女應“不擇官而仕”的入仕原則;孔子的“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等,都是提倡子女應在父母身邊進行贍養盡孝。
②愛親、敬親。每個人生下來都離不開父母、親人的養育,在這種養育的親密關系中,必然會自然形成子輩對父母、親人的愛戴尊敬之情。儒家提倡孝文化、道德規范,以維護人類這一感情,并鼓勵人們將這種感情和倫理義務不斷地推廣于宗族、鄉里、社會、國家以至整個自然界 。
③順從與爭諫。儒家認為父母之命,子女在遵從時也要分情況,見其不對可善言相勸,勸而不聽,從而無怨,而不是單純地一味順從、“愚孝 (忠) ”。對于某些特殊情況,當父母的行為違反了仁、義、禮的要求時,子女不但不應該無違,相反地,應該起而爭諫,這樣才可以免陷父母于不仁不義之境,幫助父母改正錯誤,從道行禮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孝。所以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這也是儒家權變思想的應用。在儒家思想中,孝并不意味著對父母無條件地絕對服從,而應是發自內心的敬愛,并且這種敬愛也要服從仁義之禮 。
④尊老精神。儒家沒有把孝僅局限于父母子女關系,而是進一步將其拓展為要尊重家族中的一切老者、尊者。根據“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思想,他們把尊老由尊養家庭中的老者,再擴大到尊養社會上所有的長者和老人,要求人們不但尊敬自己的父母,而且也用同樣的感情去敬愛別人的父母。
2.傳承與弘揚。中國在經濟尚不發達的條件下進入了老齡型社會,老年人口已經形成了一個有特殊需求的龐大群體。老年人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歸屬與愛的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實現的需求即存在著普遍性又有著特殊性。根據老年人的需求,結合我國國情,開展和加強養老助老服務已成為我國緩解人口老齡化的當務之急。因此,針對老年人的需要,提高對養老服務的需求改變,從提供物質服務向精神服務轉變,主要從公共服務和社會觀念等方面著手,在全社會倡導“孝敬、關愛、尊重”老年人的文化建設核心內容,并且將其作為每一個社會成員應盡的義務及應承擔的責任,在全社會營造一個適合老年人養老居住的環境,尊重老年人的氣氛,關注老年人的需求,幫助老年人的生活。
二、社會養老服務中的文化內涵建設
1.養老理念中的文化內涵建設。由于大部分的老人大多首選要在家中安度晚年,社會養老主要采取居家養老也是一種必然的主流趨勢。同時,中華民族始終是一個重禮節、講孝道的民族,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優良傳統,兒女繞膝、天倫之樂是對老人的最大安慰。所以,應當傳承“孝文化”中的“孝、敬、愛”理念,進行社區居家社會養老建設。應以政府為核心,以街道和社區為具體執行組織,在健全法規制度建設的同時,大力加強文化內涵建設,引導、注重對我國傳統“孝”的宣傳和光大,樹立優秀的倫理道德觀。引導每一位子女首先孝、敬、愛自己的父母,同時將對自己父母的“孝、敬、愛”推及到全社會,孝、敬每一位老人。以倫理道德約束自己的行為,真正發自內心地將“孝、敬、愛”作為每個人義不容辭的責任,這樣才能把《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真正落到實處。同時,對違犯《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的典型案件要公開披露,造成強大的輿論氛圍,以利于給老人營造一個良好的經濟生活環境和溫馨祥和的精神樂園。
2.社會養老服務隊伍建設中的文化內涵建設。應當傳承“孝文化”中“孝、敬、愛”的理念,將其貫徹到養老保障服務隊伍建設的始終。
①護理服務人員隊伍文化內涵建設。建設老人社會養老服務體系,護理服務人員隊伍建設是目前重中之重。目前,社區居家養老能夠提供的功能服務僅限于一種“馬后炮”式的措施,其實質或者所能提供的功能只局限在打探老人是否健在上,根本不能對老人真正的提供生活照料,也無法保證在老人發生險情時給予第一時間的幫助。即使一些條件較好的社區,居委出資雇來的護理服務人員所能提供的也只是打掃打掃衛生等簡單的生活照料。即使住進護理院或敬老院的獨居老人,護理服務人員的護理水平也多不盡人意。據我們跟進一些養老機構調查顯示,養老機構護理服務人員的護理水平多為初級,人員大多來自農村,經簡單生活照顧培訓后就上崗工作,服務態度且不說,服務內容根本不能滿足老人的需求,更不要說更高層次的醫療照顧、心理輔導了。而且從護理服務人員一方來說,傳統理念使得人們對護理服務人員的工作并不認同,大多認為地位低下,導致人員流動頻繁,護理隊伍極不穩定,護理服務就差強人意,這些問題顯然不是靠法律或制度能夠解決的。因此,在社會養老護理隊伍建設中將傳統的“孝、敬、愛”理念貫穿于其中,讓每一位護理服務人員不僅關愛自己的老人,更要將其他的老人尤其是獨居老人作為自己“孝、敬、愛”的對象,并將其作為自己應承擔的責任和應盡的義務。如果每一位護理服務人員都能夠以“孝、敬、愛”為己任,那么相應的制度的執行力就會大大增強。當然,養老護理隊伍建設僅僅依靠傳統文化的動力也是不夠的,還需要國家崗位吸引力的相關政策的制定。養老助老服務是一項長期的具有豐富內涵的工作,要把它作為一個專業來研究和發展。要以養老服務職業技能培訓機構為依托,對現有從業人員進行職業道德和職業技能培訓,為養老服務工作培養一支耐心、細致富有愛心的專業化隊伍,提升他們的綜合素質和業務技能。
②以老助老服務模式的推廣。在老人中推廣以老助老的養老理念。以老助老,它主要是指為了有效解決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人員的嚴重匱乏所采取的一種措施。也是“愛”文化的傳承與傳播有效方式。引導老人不僅被關愛,也要“愛”他人。我們可以以社區為平臺,由街道和居委號召并組織一批50至70歲左右的、身體健康、有能力、有熱情的相對低齡老人,參與社區提供的專業性培訓,通過培訓,一邊學習一邊實踐服務于高齡體弱老人,即組織社區老年人開展自我服務。充分依靠老年群體的人力資源,建立低齡老人照顧高齡老人制度,鼓勵以今天為別人養老服務換取明天他人為自己服務的“儲蓄型”養老志愿服務。由于服務者和被服務者都是同齡人,最了解老年人的心理特點和生活習慣,互相容易溝通,適合老年人的需要,也易于解決獨居老人的心理焦慮。另外,同在一個街坊,互相熟悉,就近方便,叫得動,喊得應。這項服務其實最關鍵的就是要肯花時間來靜心傾聽別人的傾訴,而時間正是老年人最多的財富。
因此,應針對老年人的需要,進行社會養老服務的文化內涵建設,從提供物質服務向精神服務轉變,關心老年人的生活,關注老年人的需求,在全社會營造一個適合老年人養老居住的環境,尊重老年人的氣氛。真正做到以“五個老有”為中心,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為、老有所學、老有所樂。
(作者單位:上海應用技術大學人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