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玥瑤
隨著自媒體時代的到來,原有的傳統媒體壟斷話語權的格局被打破。一方面,自媒體平臺為創作者提供了展示優質內容的平臺,但另一方面,它的便捷也給不良內容和虛假信息提供了傳播渠道。微信公眾平臺是在中國自媒體平臺大環境中產生的,如今已經成為自媒體平臺中的佼佼者,但其信息監管機制不夠完善,由此引發負面效應。本文以微信公眾平臺為例,探究自媒體平臺信息監管中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對策與建議,為自媒體運營企業提供參考。
一、自媒體平臺信息監管現狀
據權威機構統計,截至2018年12月,中國網民規模達8.29億,全年新增網民5653萬,互聯網普及率為59.6%,其中自媒體平臺成為中國互聯網網民最熱衷的社交平臺。我國的自媒體平臺發展至今,在傳播形式上具有多樣化趨勢,包括資訊、視頻、短視頻、直播等;在傳播主體上具有平民化特點,即以用戶作為自媒體平臺的根基;傳播內容上具有碎片化特征,即內容不構成體系。由于傳播范圍廣、傳播速度快、受眾量大,自媒體平臺的信息監管現由政府、民眾和企業三方合力推動。
1.以政府為主導的法律法規監控機制。自媒體為民眾提供了一個言論自由的平臺,但在網紅經濟的驅動下,平臺中也存在各種低俗、色情、詐騙等為博眼球的信息存在。政府作為信息監管的最終端,始終倡導健康積極的網絡環境,也一直致力于完善互聯網相關法律法規,2017年6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正式實施。2017年11月23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印發《公共互聯網網絡安全突發事件應急預案》。2018年11月1日,公安部發布《公安機關互聯網安全監督檢查規定》。此外,政府還出臺相關規定:利用信息網絡誹謗他人,同一誹謗信息實際被點擊、瀏覽次數達到5000次以上,或者被轉發次數達到500次以上的,應當認定為刑法第246條第1款規定的“情節嚴重”,可構成誹謗罪。政府密切關注網絡事件并針對其繼續完善法律法規,為自媒體平臺的信息傳播加上最后一道防火墻。
2.以民眾為主體的審核監督舉報機制。從自媒體人角度上看,一條信息的發出從內容到形式都會經過層層審核,以蘇州科技大學團委官方微信公眾平臺為例,在發布推送之前,會經過新媒體中心干事、學生干部和團委書記的三層審核;從訂閱者角度上看,在人口素質不斷提高的今天,大多民眾具有社會責任意識和倫理意識,會在接受媒介信息的時候,秉持辯證的態度看待問題,擁有對信息真偽的辨別能力,充分利用自媒體平臺為用戶設置的“舉報”功能,剔除不良信息。自媒體時代下任何事件的戲劇性變化警醒著大眾用客觀辯證的看待媒介信息,民眾成為自媒體平臺的清道夫,全民參與的同時也提升了自身解讀信息,批判的接受信息的能力。
3.以自媒體平臺為關鍵環節的審核機制。自媒體平臺作為信息發布的關鍵環節,擁有決定信息“生死”的權利。現今,我國的自媒體平臺大多建立了較為系統的審核機制:在資訊類自媒體平臺方面,管理者設置了關鍵詞過濾;在視頻類自媒體方面,管理者會對每一個上傳的視頻進行審核;在直播類自媒體方面,自媒體平臺在后臺對關注量大的直播內容進行實時監控。此外,平臺運營者需對用戶“舉報”做出反饋,進行二次審核被舉報信息是否屬實,如屬實,會視情況予以相應的處罰措施,包括刪除相關信息、短期警告封號以及永久注銷賬號等。由于信息量龐雜、工作繁重,現今許多視頻自媒體平臺選擇將審核項目外包,以減輕公司內部運營成本和負擔。
二、自媒體平臺信息監管存在的問題
本研究采用問卷調查法,面向蘇州市大范圍內發放問卷,累計獲得問卷412份,其中網上問卷225份,紙質問卷187份。調查結果顯示,有九成以上的人認為自媒體平臺仍有許多待整改之處,此外,有44%的人表示微信公眾號為使用頻率最高的自媒體平臺。微信公眾平臺作為資訊門戶自媒體平臺于2012年7月上線,根據《微信2018影響力報告》,微信公眾號數量超過2000萬個, 截至2017年9月,活躍公眾號數量為350萬個。現以微信公眾平臺為例對其信息監管存在的問題做具體分析。
1.運營者與受眾素質參差不齊。微信公眾平臺的準入門檻低,導致大量魚龍混雜、良莠不齊的人員從業。其中部分從業者缺乏專業知識,知識儲備量也相對不足,存在盲目抄襲、胡說八道、套用熱點標題,缺乏應有的專業素養。還有部分從業者職業道德和社會責任感缺失,再加上受到個人利益等原因驅使,弄虛作假,運用低俗、色情、聳人聽聞等“標題黨”的手段。據報告顯示,我國網民年齡結構以10-39歲群體為主,中學生與自由職業者群體規模最大,分別為25.4%和21.3%。從群體結構來看,自媒體平臺受眾范圍廣,不免有認識偏激、價值觀偏離正軌的人群存在。
2.審核延遲,程序僵化,反應缺乏敏感度。微信公眾平臺的審核主要依靠后臺的關鍵詞識別功能,由于是機器程序識別,只能夠區別敏感詞匯,而對發布消息的真實性與否毫無辨別能力。例如5月6日,某公眾號發表文章,“南京應用技術學校一女生被學校活活打死、學生家長被警察打暈在地、保安持槍與學生發生沖突”等謠言,后經調查,實則是有人捏造不實消息,求打賞牟利,文章發表后已獲利3.2萬余元。該文章發布當日,微信公眾平臺并未對其消息真實性進行審核,后由相關部門介入,大眾得知真相,隨即刪除該文章并封停違規賬號。由此可見,微信公眾平臺的審核機制缺少機動性,審核監督程序滯后。
3.用戶管理系統不完善,處罰措施落實不到位。現今在微信公眾平臺中存在較多的現象是,一個運營者或一個團隊擁有多個微信公眾號,一個賬號由于違規操作被封停后另一個賬號繼續“鉆空子”。微信公眾賬號認證保護的是創作者的知識產權,但對自媒體人的資格審查不夠,尤其是對于動輒閱讀量上萬的微信公眾號缺少相應的實時監管。在訂閱者“舉報”之后微信平臺再次審核周期過長,并有“舉報失敗”但并不進一步調查說明的現象存在。
三、企業管理視角下自媒體平臺信息監管對策
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每天使用自媒體平臺5-7個小時的人群占46.2%。此外,有62.2%的人認為每一位公民都應承擔自媒體平臺信息監管的責任;有16.4%的人認為政府應發揮作用;有21.3%的人認為自媒體整改中,自媒體平臺起關鍵性作用。面對如此數量龐大的訂閱者,不少自媒體平臺都未能將信息的監管作為工作重心之一,下面將從企業管理角度為自媒體平臺的信息監管提出幾點對策。
1.成立信息審核和用戶反饋部門。目前自媒體平臺的審核機制多依靠機器過濾關鍵詞,或是把審核工作交給數量有限的審核人員,信息審核工作冗雜在企業技術部門當中,權責不清。單獨成立一個信息審核和用戶反饋部門,一方面使得信息的監管趨向專業化,提升用戶體驗;另一方面也提高了企業其他部門的工作效率,去掉了身上的“累贅”,才能一心鉆研。從長遠角度看,對企業打造優質形象,提高生產效率也有意義。
2.對審核人員進行專業化培訓。現今自媒體平臺的審核人員多是沒有經過嚴格的專業訓練,也沒有經過較長編輯審核經驗的大學生或實習生。大多數審核人員缺少對龐雜信息的客觀認知與辯證分析,在審核時往往有失偏頗,帶有主觀隨意性。提升審核人員的入行門檻并對其進行入職培訓,從思想認識上糾正其欠妥之處才是根本之策。
3.優化信息審核流程結構。打破以往僵化單一的審核模式,重新打造逐層遞進、層層把關的審核機制。機器過濾關鍵詞后交由專業審核人員審核,實行信息監管責任制,如不良信息或虛假消息經由審核后經用戶舉報或經政府有關部門調查確是審核疏漏,則追究責任到個人,并列入其績效考核指標。用戶反饋程序中可以參考電商平臺中的售后服務標準,及時、準確的給予用戶反饋,處理舉報信息并對其詳細說明情況,一定程度上也能夠大大的提升企業形象。
4.加強用戶申請認證管理。提高準入門檻,加強用戶申請認證管理是在源頭上對自媒體平臺的信息進行監控。首先,進行實名認證,不讓發布不良消息者藏身于網絡的遮蓋下。其次,建立“自媒體準入黑名單”系統,即同樣的認證身份如存在過因在某一平臺發布不良信息和虛假消息而被禁言或封號的情形,在另一平臺申請賬號時需要經過更加嚴格的審查程序方可發布作品。再其次,對于屢次違規發布消息的個人或團體采取禁止進入的措施。這一系列舉措需要自媒體平臺間的協同合作和信息共享,雖然當前難以實現,但為企業將來的發展、互利共贏提供了一個方向。
通過對自媒體平臺信息監管現狀的調查,可以看出政府、個人、企業三者都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由于自媒體本身的復雜性,其信息監管機制依然存在諸多問題,由微信公眾平臺延伸類比其他自媒體平臺可知其在企業自身管理方面仍有許多地方值得改進,以上對策期望能為自媒體平臺管理者帶來靈感。
(作者單位:蘇州科技大學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