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敏



編者按:新中國成立的70年光輝歲月,既有中國人民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時代飛躍,也有新中國從“走進”到“走近”世界舞臺中央的砥礪前行。從中國在世界舞臺中的坐標變化,我們看到的不僅是一代代中國外交人篳路藍縷、審時度勢、敢于擔當的勇氣與胸懷,更是一個民族自力更生、堅持發展所追求的大國復興。在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我們選擇關注地位日益凸顯的周邊外交,并聚焦中國與東盟及成員國的雙、多邊關系,以期在今天書就昨日的經典,用智慧指引美好的明天。
62小時,從印尼雅加達到萬隆,為一個會議、一場紀念。2015年4月22~24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應印尼總統佐科·維多多的邀請,赴印尼出席亞非領導人會議和萬隆會議60周年紀念活動。
2015年4月的萬隆,繁花似錦,迎著和煦的陽光,習近平主席與亞非國家首腦從薩沃爾—霍曼飯店,沿著亞非大街,步行前往萬隆會議舊址——獨立大廈。習近平夫婦與佐科總統夫婦走在隊伍的最前面,微笑著向道路兩旁熱情的人群揮手致意。1955年萬隆會議召開時,與會的亞非國家領導人就是從薩沃爾—霍曼飯店步行到獨立大廈參加會議的。
光陰荏苒,一走60余年,今日的亞非國家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新中國也早已從這兒走出了一條屬于自己的外交之路。
世界舞臺有了中國聲音
如果說1954年的日內瓦會議,是新中國首次以世界五大國之一的身份登上國際舞臺,那么1955年4月的亞非會議,則讓世界聽到了更有力的中國聲音。應時任印尼總理卡斯特羅·阿米佐約的邀請,周恩來總理親自率團出席了在萬隆舉行的這次會議。
在美國記者鮑大可的筆下,64年前的萬隆會議并不平靜。在中國代表團即將發言的那個午后,他這樣寫道:下午會議開始前半小時,自開會以來一直明凈如洗的天空突然陰云密布,片刻間就來了一場傾盆大雨,雷聲隆鳴、電光閃閃、驚心動魄。會議廳屋頂有一處漏雨,水流下來掉在中國代表團座位旁邊的桌子上,有人認為這是一個不祥的先兆……
電閃雷鳴的天氣又何嘗不像當時新中國所面臨的國際環境呢。萬隆會議召開之時,美國正在對中國進行圍堵,企圖將新中國扼殺在搖籃之中。相關勢力不僅在會前制造了震驚中外的克什米爾公主號暗殺事件,還試圖通過親美的亞非國家在會期影響會議。而當時與會的29個國家中,只有6個國家與中國建立了外交關系。大會第一天,伊拉克代表就發表了無端指責中國的言論,整個會場的氣氛頓時緊張了起來。
下午4點,輪到周恩來總理發言,會場瞬間變得鴉雀無聲,各國代表都想看看這個新誕生的大國的總理會說些什么。“中國代表團是來求團結而不是來吵架的。”“中國代表團是來求同而不是來立異的。”周恩來總理用那段著名的演講,一下子驅散了會場上隆起的烏云,將會議一步一步引向了求同存異、和平共處精神的勝利。
鮑大可筆下的惡兆終究沒有“靈驗”,萬隆會議最終通過了《亞非會議最后公報》,倡導團結、友誼、合作的萬隆精神得以深入人心。對于新中國而言,這一外交舉動有效贏得了亞非國家的同情與支持,打破了新中國所處的外交僵局。
自萬隆會議后,中國積極發展與亞非各國的關系,周恩來總理對亞非國家進行了三次訪問。在周邊,中國奉行睦鄰政策,通過友好協商,先后與緬甸、尼泊爾、蒙古、阿富汗解決了歷史遺留的邊界問題。與印尼解決了華僑雙重國籍的問題。
而面對20世紀 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末的美蘇兩國態勢及國際環境變化,中國積極靈活地調整相應的外交策略,不斷提升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到1969年,與新中國建交的國家已達50個。在睦鄰政策的爭取下,東南亞國家中的越南、印尼、緬甸、柬埔寨和老撾陸續與中國建立了外交關系,為中國進一步加強與東南亞國家的外交聯系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更多極的世界 更開放的中國
走在中國外交歷史的長廊,推開20世紀70年代這扇厚重的大門,諸多重要的歷史畫面鋪展開來。從1971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了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到1978年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中國改革開放的歷史新時期,再到1979年中美兩國正式建交,實現關系正常化,這個10年在中國外交史上注定是不平凡的。
不平凡的10年,成就了中國第三次建交高潮。中國不僅同絕大多數西方國家建立了外交關系,東南亞國家中的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也在這一時期與中國建交。
當世界迎來一個更開放的中國,中國也在面對一個更多極化的世界。20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美蘇爭霸態勢轉入均衡、僵持階段,西歐、日本崛起,發展中國家壯大,一個多極化的世界正在形成。而1991年前蘇聯解體之后,“冷戰”的結束無疑進一步推動了世界的多極化發展。盡管世界仍不安寧,但維護和平、促進發展已成為世界的兩大主題。
在鄧小平外交思想的指引下,中國進一步完善了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將服務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作為外交工作的核心,不斷加強經濟外交,開拓了外交工作的新局面。其中,中國與周邊東南亞國家的關系發展也綻放出新的光彩。
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楊保筠在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表示,如果說建國初期,中國與東南亞國家的交往主要是國別之間的雙邊關系,那么隨著1999年“大東盟”的形成,中國與東南亞國家的交往就呈現出雙邊與多邊,國別與地區組織齊頭并進的特點。
自1991年中國—東盟建立對話關系以來,中國—東盟雙方關系一路拾階而上,從“全面對話伙伴國”升格到“睦鄰互信伙伴關系”,再到2003年,中國成為東南亞地區以外第一個加入《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的大國,與東盟建立了戰略伙伴關系。
以良好的政治互信為基礎,中國—東盟經貿等領域的合作也逐漸打開了局面。2002年,當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邁開建設的實質性步伐,“早期收獲計劃”讓各國看到了中國—東盟經貿合作的強大能量。這一過程中,于2004年誕生的中國—東盟博覽會作為11國共辦的重要盛會,成為了中國—東盟開展政治、經濟、人文及多領域合作的閃亮舞臺。
在2013年舉辦的第10屆中國—東盟博覽會、中國—東盟商務與投資峰會開幕式上,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表示,自中國—東盟建立戰略伙伴關系以來,開創了合作的“黃金十年”,并呼吁雙方創造新的“鉆石十年”。
中國—東盟合作的“黃金十年”,其實也是中國與東南亞國家關系良好發展的10年。國別與區域合作相互促進、總體穩定,這一方面離不開中共十六大提出的“與鄰為善、與鄰為伴”的政策指引,另一方面,也離不開中國—東盟共謀發展,促進經濟繁榮的共同心愿。
對于中國而言,中國—東盟關系發展的“黃金十年”,不僅是中國踐行“與鄰為善、與鄰為伴”方針的一個縮影,也是中國日益重視周邊外交的一種真實寫照。
構建命運共同體,從區域走向世界
中共十九大報告提出:“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個新時代,不僅是中國國內各方面發生的新變化,也是中國與世界的關系發生了歷史性變化——“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不斷為人類作出更大貢獻。”
今天的中國,綜合國力不斷增強,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成為世界第一制造大國、第二大對外投資國,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30%。
今天的中國,國際話語權不斷提升,無論是提出“攜手構建合作共贏新伙伴,同心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還是“推動建設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都得到越來越多國家的贊同與支持。
今天的中國,從未如此深度參與全球治理。從提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到發起創辦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等新型多邊金融機構;從設立絲路基金,到舉辦兩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等一系列重大主場外交活動,“中國方案”無不彰顯著負責任大國的實力與能力。
“中國的發展壯大,為今天國家開展周邊外交提供了更好的條件和更廣闊的空間。”楊保筠教授說。而在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的過程中,周邊外交已被置于中國外交的優先議程。2013年,中央政治局史無前例地召開了周邊外交工作座談會,七位常委悉數出席,在這個會上提出了“親、誠、惠、容”的外交理念。
為什么“周邊”對于中國越來越重要?在上海社科院國際關系研究所研究員李開盛看來,這歸根到底是中國在走向開放與成長。在封閉狀態下,無所謂遠近,邊界之外都是不了解、不交流的異域。從大國成長的角度看,中國也花了較長時間來弄明白:一國要成長為全球性大國,首先必須得成長為地區大國,要擁抱全球化,首先必須得搞好地區化。同樣,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始于周邊,也離不開周邊。
在此背景下,比鄰而居的中國—東盟正迎來雙方關系的新時代。
“新時代中國對東盟的基本政策可以概括為‘一個優先,兩個更加,三個支持,即,中國將一如既往地把東盟作為周邊外交的優先方向;致力于與東盟方一道,打造更高水平的戰略伙伴關系,構建更緊密的命運共同體;堅定支持東盟共同體建設,支持東盟在區域合作中的中心地位,支持東盟在國際地區事務中發揮更大作用。”中國駐東盟使團大使黃溪連這樣闡釋道。
而無論是從地緣文化、政治安全、經濟貿易,還是促進國際合作等方面來看,把握好中國—東盟關系對于中國走近世界舞臺中央都尤為重要。
2019年上半年,東盟已取代美國,成為了中國的第二大貿易伙伴。“在經貿方面,東盟是中國捍衛經濟全球化與自由貿易的重要伙伴。”黃溪連大使表示,在貿易保護主義抬頭、逆全球化浪潮涌動的當下,中國—東盟推動自由貿易區升級版成果盡早落地,爭取早日結束“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談判,都將對外發出雙方共同致力于維護經濟全球化、推動地區經濟一體化與貿易自由化的強烈信號。
而在促進國際合作方面,東盟是中國推動共建“一帶一路”與擴大對外開放的重要方向。所有東盟國家都是亞投行創始成員國,普遍都致力于推進“一帶一路”倡議與各自發展戰略的對接合作。雅萬高鐵、中老鐵路、中泰鐵路等一批基礎設施旗艦項目已在東盟國家成功落地。中國與東盟國家在“一帶一路”框架下的良好合作無疑將起到正向的示范作用。
“中國—東盟合作已成為亞太區域合作中最為成功和最具活力的典范。”在2018年“兩會”期間,中國外交部部長兼國務委員王毅這樣評價道。從建國之初的友善建交,到改革開放后的真誠對話,再到今天積極對接“一帶一路”建設、成為區域合作典范,中國與東盟以及成員國的雙多邊關系可謂歷久彌堅。在新時代下,中國—東盟關系也必將在中國外交史冊上熠熠生輝。
崢嶸70載,奮斗新時代。當我們回首新中國成立70年來的激蕩歲月,壯麗的外交史詩注定是波瀾壯闊的中國華章中舉足輕重的一篇。從中,我們讀到的不僅是老一輩外交人的艱苦卓絕,開放的中國擁抱世界的魄力與膽識,更能讀到的是一個日益強大,正闊步走近世界舞臺中央的偉大中國!
·聯系編輯:31346430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