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俊豪


多年來,中國政府一直致力于構建中國—東盟職業教育發展共同體,不斷取得新的進展與成果。目前,已經建成了9個國家級中國—東盟職業教育人才培訓中心;打造 “中國—東盟邊境職業教育聯盟”等多個平臺,開展了“職業教育伴隨企業走出去”行動,幫助東盟國家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培養了大量技術人才;現在在中國就讀的東盟留學生超過3.9萬人;中國累計派出上千名國際漢語教師志愿者赴東盟國家任教……
而在第16屆中國—東盟博覽會期間舉行的2019中國—東盟職業教育高峰論壇上,來自東盟各國的政商界嘉賓都表示,中國—東盟職教合作仍有進一步擴大的空間。
大力發展職業教育:中國—東盟相向而行
“勞動力大軍技能水平必須與未來經濟發展需求相匹配。”來自東盟各國的嘉賓頻頻在演講中表達這一觀點。擁有超過6億人口的東南亞地區,幾乎每個國家都在迎來前所未有的人口紅利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印度尼西亞,在其2億多的人口總數中,有勞動能力的青壯年比例達到44%,這也讓印尼成為全球外商投資最為青睞的國家之一。
然而,人口紅利的釋放不僅需要相當的勞動者數量,而且要求勞動者素質不斷提升,從而帶來生產力和購買力的提高。這一點從中國的發展過程中不難得到證實。顯然,東盟國家也認識到了這一點。
在演講中,老撾教育與體育部副部長孔習·薩曼尼就表示,老撾發展的最大難題之一就在于職業教育與當地經濟發展需要的缺口。
緬甸曼德勒省政府撣族事務部部長賽潘森也表示,人力資源是制約緬甸發展的瓶頸,很多緬甸企業因此無法在國際市場中保持競爭力。
因此,可以說,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是當前東盟國家的共同需求。孔習·薩曼尼說:“東盟包含不同發展程度的國家,為了做大東盟的經濟蛋糕,必須盡量彌合不同國家間的發展差距,要做到這一點,填補教育的缺口不可避免。”
賽潘森也說道:“職業教育已經成為緬甸可持續發展2018-2030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緬甸職業教育司也正在努力讓每一個公民都有機會接受教育。在這個過程中,緬甸非常有幸與中國合作。”
同樣,在中國,職業教育也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從2018年兩會“完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被寫進十九大報告,到2019年3月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到2019年要對高職院校實施擴招100萬人、讓更多青年憑借一技之長實現人生價值,可以說,職業教育在中國正在邁入屬于它的“黃金時代”。
具體到中國廣西,則可以說是中國發展大環境中的一個具有代表性的樣本。“由于人口數量、產業結構調整以及科技發展的趨勢等因素的影響,今天的廣西對發展職業教育和高素質技術人才的需求較以往二三十年都更為迫切。”廣西壯族自治區副主席黃俊華在高峰論壇上說道。
中國—東盟如何深化職業教育合作?
中國—東盟職教合作發展至今天,成果不少,但是在新的時代背景和新的需求之下,顯然還有更大的拓展和深化的空間。
其中,中國與東盟國家都需要解決的一個問題就是社會對于職業教育的成見。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南洋科技創業中心研究生主任夏智強博士認為,以前提到教育,政府和媒體會比較關注大學教育,如今值得高興和肯定的是政府對職業教育也有了很大的重視,但是職業教育的價值仍然需要推動社會去認可。“你要問年輕人他們心目中的英雄是誰,以前他們會說是明星,現在慢慢說是馬云、馬化騰。但其實,如果我們從事職業教育的老師能夠做得好的話,也有可能成為年輕人心中的英雄,給學生們提供一個很好的參考。此外,我們也可以關注職業學校里,在創新創業方面表現突出的學生,讓他們感覺自己在社會上的價值被認可,這些我們也可以發揮媒體的作用。” 夏智強博士這樣說道。
同時,針對中國與東盟現有的職教合作,夏智強博士也提出,中國—東盟職教聯展暨論壇是一個很好的平臺,未來,中國—東盟職業教育合作應該突破以往的平臺思維,將職業教育當作一種生態來培養。他說:“現在我們只是講合作平臺,應該跳躍平臺去講到生態。都說創新創業是一種生態,職業教育其實也是一個生態,里面有很多元素、很多主體,參與的主體之間是有機相連的。發展職業教育就要去了解參與方之間的關系,包括里面的流動要素,流動價值,以及項目合作,我覺得這樣職業教育才能夠發展得更好。”
結合本校經驗,柳州職業技術學院教授、副校長林若森對本刊記者表示,中國職業教育與東盟合作關鍵在于校企合作。“現在職業教育國際化談得很多,但是真正的國際化應該是有落地的、能夠扎下根的。我們常說要校企合作,但是一些人總覺得是一頭熱,也就是學校熱、企業冷,其實不是這樣。企業的需求總是存在的,關鍵是我們的職業教育是不是滿足了企業的具體需求。當這些需求能夠滿足的時候,那么大家就形成了利益的共振,就很容易做出有實效的事情。”
·聯系編輯:267153652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