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逸玲
摘要:語文學科蘊含著豐富的人文內涵,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有責任,也有義務在課堂教學中挖掘生命教育的因素,引導學生感受生命的美好,有效增強學生的生命意識,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本文以《觸摸春天》課堂教學為例,談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生命教育;閱讀教學;人文性;策略
1領悟文本意蘊,挖掘教育素材
生命關注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之一。要在語文課堂做好對學生生命教育的滲透,教師首先要明確教學目標,正確解讀文本,深挖文章中蘊含的教育要素。文本就像一個鮮活的生命,有效的語文課堂的前提應當建立在教師對文本充分解讀的基礎上的。教師要善于挖掘文本生命的深度,拓展生命的廣度。
作為單元開篇的第一課,《觸摸春天》在教學目標設計和教學方法指導上都直接滲透單元目標。課文通過“我”觀察盲女孩安靜“觸摸春天”的過程,抒發感悟,啟發學生感受安靜對春天的喜愛,進而體會盲童安靜對生活的熱愛,產生珍惜生命的情感。對于四年級的學生,受生活經驗和年齡限制,學生缺乏對盲童生活方式的體驗,這對理解課文,感受人物內心活動,讓學生在心靈上真正有所觸動,對生命的意義有所收獲上是有一定障礙。為此,要更好的實現“生命”教育的滲透,教師就應該深挖文本,從文本細節入手,帶領學生站在安靜的視角,去體驗春天的美好,巧妙利用教材中的生命資源,進而激發學生對生命的熱愛。
2重視方法引導,多品讀促感悟
對話是閱讀教學中的關鍵環節,也是生命體驗的過程。沒有深入的與文本對話,學生就很難真正地對課文產生理解。在傳統的語文課堂中,教師是課堂教學的主體,學生在閱讀中很難展現自身價值和生命力。因此,在生命教育滲透的語文閱讀教學課堂上,教師要鼓勵學生充分表達自我,在與文本的對話中,抓住文本中的生命奇跡,抓住每一個細節,讓學生體驗到生命的價值和意義,逐步培養學生的生命意識,激發學生潛在的創造力。
在《觸摸春天》的教學中,教師要緊抓“語文要素”,要充分發揮引領作用,積極創設情境,立足于“以讀為本,讀中感悟”的教學思想,以讀為本,強化體驗,一步步引領學生走近人物,理解文本。課堂上,教師可以借助圖片和詩歌,創設出多姿多彩的春天意境,帶領學生多形式感受春天的美好,借助情境順勢導入課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認識盲童安靜。然后通過品讀研學,開展小組合作分享交流,讓學生的學習變為主動,圍繞“安靜為什么能夠創造奇跡”帶領學生反復品讀文本,關注指導學生學會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聯系上下文和生活實際,通過感悟讀、重點詞強調讀、想象畫面讀、還原情境讀、教師引領讀和師生合作讀等形式。一堂有效的語文課,是可以讓學生感受到生命的獲得發展,多種多樣的品讀,不是浮在文本的表面滑行,而是為了找準一個切入點,走進盲童安靜的內心世界。學生借助文本促進學生真正的進步,不是老師“教會”的,而是學生“學會”了辨識人性中的“真、善、美”,自己感受盲童安靜對美好事物的渴望,對生命的向往,在潛移默化激發學生熱愛生命的情感。
3結合實際生活,帶動情感升華
為了使語文課堂教學和生命教育有效融合,引導學生體驗生命,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結合生活實際,來推動學生在參與中體驗,引發感悟。例如在《觸摸春天》課堂教學前,教師可以通過帶領學生做游戲進行角色體驗。學生蒙住眼睛,感受盲童的生活處境,或者帶著學生嘗試過半天盲童的生活,感受走盲道的艱辛等等。讓學生明白盲童生活的不便,教師可順勢繼續提問:而盲童安靜能自由地在花叢中穿梭,是為什么?進而感悟生命對美好事物的追求,她的執著是出于對生命的熱愛。結合生活實際讓學生參與感悟,正式出于對學生情緒、意愿和來自生活的各種體驗的尊重。實現語文教學的生命教育滲透,必須是建立在尊重學生的基礎上的,讓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是感受的主體,激發他們生命個體的思想意識,引導他們真誠感受生活,才能真正融入情感。
總而言之,在語文閱讀教學中,生命教育要尊重的生命個體,關注學生的成長與發展,教師要以學生為主體進行教學。教師要摒除以往機械的,講授式地解讀生命意義的教學方法,可以從深入解讀文本入手,引導學生與文本產生對話,通過多種多樣的手段創設課堂教學情境,為學生營造能夠參與體驗的形象生動式學習氛圍,讓學生在親身體會與感悟中認識到生命的意義,進而去引導學生在文本中感受人文情感,受到熱愛生命,熱愛生活的啟發,獲取對生命價值的真實感悟。
參考文獻
[1]顧燕.生命教育:鑒賞生命之可敬——小學語文教學中的生命思考[J].語文知識,2017(7):104-106.
[2]姜涵.生命教育視野下小學語文教學探析[J].西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16(7):84-85.
[3]汪加菊.生命教育理念下的小學語文教學實踐與思考[J].中國校外教育,2016(1):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