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紅娟
摘要:在這個關鍵時期,培養學生語文素養能力至關重要。語文素養是指語文能力和語文知識、思想情感、語言積累、語感、思維品質、品德修養、審美情趣、個性品格、學習方向、學習習慣等綜合評價。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和《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都有明確的核心概念。同時也是學生通過語文教育所獲得的最具終身發展價值的人格修養與關鍵語文能力。
關鍵詞:語文素養;評價;研究
俗話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在教學的過程中教給學生再多的知識也不如教給他們一些基本的學習理念、學習認識,以便能夠更好的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更好的實現學生的課堂學習主體地位,提升教學的效率。本文筆者就自身教學中的一些心得體會入手進行論述,談一下我對小學語文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策略。語文學科是一項綜合性較強的教學科目,在教學的過程中就需要教師能夠認識到語文對于學生的重要意義,尊重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有效的引導學生進行知識的學習,不斷的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
1創設好的學習環境,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俗話說“環境塑造人才”,在學習的過程中也是如此。小學階段的學生容易受到外界影響,可塑性較強,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就需要教師能夠根據語文知識的科目特點,結合相關的學習內容,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以便能夠有效的引導學生進行相關知識的學習,提升學生的學習認知。通過創設教學環境,才能夠為學生的學習生活打下基礎,更好的引導學生進行知識的學習。讓學生認識到語文知識不是枯燥無味的、學無所用的,而是與自己的生活學習密切相關,拉近語文知識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提升學生對于語文學習的重視程度,創設良好的學習氛圍,引導學生進行有效習。
2注重課堂教學,提高學生學習的有效性
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往往是教師引導學生進行生字詞的解決、引導學生通讀課文、讓學生背誦中心思想以及經典段落,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往往是被“牽著鼻子走”,缺乏主動性,學習效率相對較低。所以在新時期,就需要教師能夠不斷的優化課堂結構,豐富課堂構成,給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氛圍。語文訓練多種多樣,如閱讀訓練、寫作訓練、口語交際訓練,等等。應該說,每一節語文課教師都應該根據教學內容安排適量的訓練任務,使課堂動起來,使每一個學生都參與其中,加深學生的學習認知與學習感知,提升教學效率。課堂是學生學習的主要場所,也是學生知識積累的重要途徑。從一定程度上講,課堂的教學效果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效率。新課改以來,更加注重學生課堂上的學習主體地位,對于教師的教學組織能力、教學引導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就需要教師能夠做好教學備課、優化課堂結構、注重綜合指導。
語文是一項綜合性較強的學科,不僅關系著學生基礎知識的積累,還有學生情感發展、認知能力的培養,所以在課堂教學中就需要教師善于借助課文知識,做好學生的綜合技能培養。讓學生聯系實際生活,將學習的理論知識及時的運用到實踐中來,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
3開展課外活動,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著名的教育學家葉圣陶說過“教材無非只是一個例子”,語文知識博大精深,想要引導學生做好語文知識的學習,單單依靠教材是不夠的,還需要教師能夠不斷的引導學生進行課外拓展,通過課外活動的進行來提升自身的語文綜合技能。我們可以采用適當的教學方法,比如采取小組活動的方式,大家一起來讀,再一起議論,通過學生之間的彼此交流與溝通來提升學生對于知識的綜合認知;另外還可以采取集體活動的形式,開讀書報告會,或把書報的內容排練成小節目演出,豐富學生的學習生活,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技能。語文課外活動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課堂教學小學生發言機會少的不足。在課外活動中,孩子們可以更自由地說出自己的想法,大膽的進交流、分析,也能夠使他們放松身心,無拘無束的進行暢談,培養他們良好的語文知識運用能力。在重視廣泛閱讀的同時,還要重視識記背誦。掌握并遵循這一規律,可以引導學生去發現美、認識美、創造美,從而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感知能力。情感在文學教育中有特殊作用,教師的教學情感、作品的創作情感和學生的學習情感,三者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影響著教學的效果。教師要用飽滿地熱情,真摯地情感,牽引著學生步入文學殿堂,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并創設一種和諧美好的課堂氣氛,領著他們登堂入室,去發現美、認識美。
總之,語文是一項綜合性較強的教學科目,在教學的過程中就需要教師能夠認識到語文對于學生的重要意義,尊重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有效的引導學生進行知識的學習,不斷的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
參考文獻
[1]楊秋閱.改革課堂教學模式,促進學生思維發[J].大眾科學,2017.
[2]李雯雯.論文學審美鑒賞的創造性[J].文學探索,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