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菁菁
文言文雖然蘊含我國文化之精髓,但是年代久遠,脫離實際生活,對于初中生而言,自然難讀、難學。初中語文文言文學習,需要背誦的實詞虛詞數量加多,更為重要的是舉一反三的靈活應用。基礎和靈活運用是相輔相成的,沒有深厚的文言字詞的“量變”的積累也就不會有后期“質變”的提升。要想提高初中生學習文言文的效率,這個難題實難攻克,探討之路得確艱辛。然而,水滴石穿,繩鋸木斷,頑固之石,亦可攻玉。
一、使學生樂學
教育大家孔子也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學而》)他還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論語﹒雍也》)可見,孔子是主張樂學的。
語文的學習沒有捷徑,不能走到一步一個腳印,何來“千里之行”,但是教師在課堂上只知道一味地灌、一味地填,會使課堂教學變得乏味、機械而無情感, 只有采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寓教于樂,使學生樂在其中,才能產生渴求、探索知識的內動力,從而獲得愉快的享受。
(一)尊其師,樂其道
常言“尊其師,重其道”,喜歡老師就會連帶喜歡他所在的學科,喜歡所在的學科,成績自然也就不會差到哪里去。
(二)巧妙導入,使學生產生好學之樂。
簡單說就是“勾引”學生的興趣。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如果善于巧妙地導入新課,自然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產生好學之樂。例如有文言文很多事關于人物傳記的,歷史課上學生長期聽聞春秋戰國時期蘇秦、張儀、晏嬰等人,他們大多機智過人、能言善辯,這類人也被稱為“說客”。在這個時期,得到一位足智多謀的說客,比得到一百萬人的軍隊更有價值,《燭之武退秦師》究竟是如何說服秦穆公退兵?帶著懸念進入教學情境,引起學生好奇心,學生興趣盎然,樂趣油然而生。
(三)創設情境,使學生享受學習之樂
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創設良好的情境,使學生在學習氛圍中激起思考、討論的興趣,引出要講授的知識。例如,在《出師表》一文中,“自《三國演義》問世以來,諸葛亮常被當作智慧的化身。歷史中的諸葛亮除了他的智慧,還有哪些品質能夠成就他的千古賢名?”除了問題的設置,我還給學生播放相關視頻文件,讓學生除了文字能更直觀的了解到諸葛亮的人格魅力。通過鋪設情境,讓學生樂于學習。
(四)以讀帶思,使學生享受朗讀之樂
不少文言詩詞以對偶形式,句尾押韻,利于朗讀,讀起朗朗上口,讓學生喜愛朗讀,在讀中激發學生對這篇文章的樂趣。如《木蘭辭》句句押韻,多讀自然會引發學生對文章內容的興趣。這究竟木蘭的人物形象是怎樣的。
二、啟發誘導,再攻其心
英國教育家彼得斯說過:“如果你想要兒童變成服從而守教條的人,你就會采用壓服的教學方法;而如果你想讓他們能夠獨立地、批判地思考并且有想象力,你就應當采取能夠加強這些智慧品質的方法。”怎樣采用能夠加強這些智慧品質的方法呢?重要的途徑之一就是在教學中運用誘導。 使學生在誘導中學到知識,開啟智慧。
(一)在錯誤中誘導學生“找茬”
每一篇新課之前,教師必定會精心備課,生怕在課堂中出錯,然而就在我們滔滔不絕之時,幾人在聽?但是如果我們不小心出了一個錯誤,很多學生總喜歡逮著不放,苦苦追問,刨根問底,查字典,問百度。就這點小心理,我們難道不能抓住嗎?在文言文的課堂上,我鼓勵學生"大家一起來找茬",我讀他聽,文言文當中肯定有些讀音與現代漢語不同。比如,在《燭之武退秦師》中,“秦伯說(yuè),與鄭人盟。”學生開始以為我讀錯了,跟我爭論一番,查字典,聯系上下文,得出結論,服了我,又長了見識。當然有的時候我會“難得糊涂”,讓學生有個成就感,他贏了,感覺自己挺能干,有了懷疑精神,同時也學到了知識,可謂一箭雙雕,身為老師又何樂而不為呢?
(二)在問答中誘導學生介入
要學生能夠樂于自主學習,對于一篇文言文,最好還是條條設問的形式,這種形式比較常見,而且能夠由淺入深,易于學生理解和接收。在《出師表》中,老師先問:“在廣開言路、賞罰分明、親賢遠佞三條建議中,最重要的是哪一條?理由是?”再問:“他是用什么樣的身份和口吻向劉禪提建議的?”再追問:“這種口吻體現了諸葛亮當時怎樣的心情?”最后展示劉備臨終對劉禪的遺詔,以此來明確諸葛亮會對劉禪抱有如此殷切的期望的原因。在一條一條的問答中,讓學生從表面探究深層原因,體會諸葛亮對后漢、對后主的那份“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情感。
(三)在討論中誘導學生自學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如果因疑而學,則會促使其向“無疑”努力,已解決心中的疑問。因此,教師可以先設疑,讓學生展開討論,等到他們得出結論之時,再因勢利導,鼓勵學生自學。在《隆中對》中,劉備在三顧茅廬之后,與諸葛亮有了一番對話,這番對話讓劉備有了如獲至寶之感,學生談論“諸葛亮的籌劃是否有道理”的角度來自學文章,從而體會諸葛亮“未出茅廬已知天下三分”運籌帷幄的人物形象。
三、貼近實際,多種教學方式融入語文課堂
(一)用美術畫內容
講到《湖心亭看雪》,我突發奇想,讓學生就文章當中描寫的湖心亭雪景的白描手法來畫畫這雪景,孩子們各個都想大顯身手。對照著文章先畫,再來評價畫得如何。人人思考,這節課看似偏離主題,其實所收成效高于枯燥翻譯。
(二)用音樂悟意境
《詩經﹒蒹葭》文筆描寫簡單,學習這篇文章關鍵是對意境的描繪。歌曲《在水一方》就是改自這首詩,將無形的意境化為有形的歌曲,生動想象,匠心獨運。音樂是藝術,文學何嘗不是藝術?我們師生暢游在藝術之中,心馳神往,誤入神仙之境。體悟由此得之。
(三)分角色演情節
分角色朗讀是我們語文課慣用的方法,文言文中故事情節較強的篇目便可以采用。《公輸》一文中,墨子和公輸班較量,整篇對話樸實無華,卻極有力量。來個分角色朗讀必有一番好情景。如果讓他們翻譯成白話文朗讀,并且分小組比賽。效果可見一斑。
有了前面幾種方法,老師與學生的距離拉近了,也不排斥學習文言文了, 收到了良好的學習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