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燕瓊
美育,是使學生全面發展的一個不可缺少的部分,是培養學生具有正確的審美觀點和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小學語文教材按照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由形象到抽象的編排體例,精選了部分意境優美、韻律和諧、形象生動的中國歷代古詩。在思想上,對學生陶冶情操,潛意默化地進行美育;在智能上,開拓他們的視野,豐富他們的想象,增進他們的知識;在語言上,豐富他們的詞匯,培養他們的語感和對語言的熱愛。語文新課標要求:“誦讀古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因此,古詩教學中美育的滲透必不可少,它使學生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獲得美的享受。根據古詩的基本特點,我認為可以對古詩教學中如何滲透美育進行如下教學。
一、感受古詩的意境美
意境是詩人內在的情感與外界的景物有機結合而創造出來的鮮明、生動、含義深刻的生活畫面。詩人依靠它蘊含豐富的內容,寄托強烈的情感,以啟發讀者展開聯翩的想象。去領悟言外之意,并從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因此,在古詩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領會古詩的意境美。通過多種教學方法,創設多種情境,引導學生入情入境。這樣學生才能夠真正地走進古詩中去,去領略古詩所表達的奇妙意境。
1.了解古詩的寫作背景
古詩詞言簡意賅,一首詩雖短短幾句,卻或包含著一個故事,或蘊藏著一個道理……但是,古詩詞畢竟離現在年代久遠,況且每一首詩詞的創作往往有其特殊的時代背景,所以理解起來不太容易,尤其是對小學生來說更有困難,這也直接影響著他們學習古詩詞的情趣。因此,我在古詩詞教學前,一般先向學生介紹當時作者生平、時代背景、個人抱負等背景資料,這對幫助學生準確把握古詩文的含義,捕捉詩歌的意象和境界,培養學生對詩歌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對詩歌的鑒賞能力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2.要指導學生理解詩意
漢字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字意在不斷演變,存在著古今異義和一詞多義的現象。要理解詩句的含義,必須從疏通文字入手。如《敕勒歌》中的“風吹草低見牛羊”的“見”古意是“顯現,露出”,與今義不同。我們在教學時,對這些古今異義,一詞多義的現象,應該向學生解釋清楚,在引導學生通過詩句去分析其中豐富的內容,領悟詩人強烈的感情,從而挖掘詩歌的深刻含義。從分析景物入手,讓學生進入詩的意境,再引導學生去品味,感受意境中詩人所表達的感情。
3.在想象中感受意境美
愛因斯坦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它是知識進化的源泉”。讓學生通過想象感受到古詩中所描繪的畫面,感受畫面的美。首先,有些古詩形象鮮明,就要用惟妙惟肖的語言,營造詩境的氛圍,讓學生在美妙的情境中,想象詩境的美。教學時我用生動形象的語言,繪聲繪色地描述出古詩所描寫的畫面,學生就能從教師的描述中感受到詩的畫面美。
二、欣賞古詩的音樂美
古詩都是合樂的,它節奏鮮明,韻律和諧,讀起來朗朗上口,聽起來悅耳動聽,產生了音樂美。在古詩中配合著長音的平聲和短音的仄生,而且句式整齊,講究押韻,讀起來更加鏗鏘動聽、扣人心弦,讓人感受到悅耳順暢的音韻美,均勻和諧的節奏美,使詩歌洋溢著音樂的旋律。許多詩只要讀一讀,就美得使人流連忘返,神情激蕩。如杜甫的“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落木本無所謂音律,但“無邊”與“蕭蕭”組合在一起颯颯有聲,如泣如訴,加上奔騰澎湃的江水咆哮不停,背景音樂與主旋律交織在一起,把自然的不可違逆表現得淋漓盡致。根據古詩教學“少講多讀”的原則,教學時還應盡量少講,適當幫助學生疏通文字,主要通過反復朗讀,吟誦,充分顯示出古詩的音樂美,把學生帶入詩的意境,細細品味詩歌的深刻含義。
三、品味古詩的語言美
古人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可見讀的重要性,在《2011版語文新課程標準》中也明確提出:“誦讀古詩,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那么,在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感受和理解古詩的語言美呢?我在古詩教學中總是把朗讀作為主線貫穿始終。開始時,齊聲讀,自由讀;深入學習階段,邊理解邊朗讀;學完全詩后,讓學生反復朗讀,或一唱三嘆地吟讀,或搖頭晃腦的自由吟讀。宋代詩人方岳說:“書不厭頻讀,詩須放淡吟。”只有讓學生反復吟誦,仔細品味,才能使學生感受到古詩的語言美。同時,教師在指導朗讀時還要掌握好朗誦技巧,處理好輕重、緩急、停頓、韻律、語氣等朗誦技巧.如李白的《望廬山瀑布》,學生反復吟誦其詩,把“生”字讀重,讀慢;把“飛流直下”讀得強勁、響亮;把“三千尺”適當拖長;把“疑”字重讀……會讓人仿佛看到山間煙云冉冉上升、裊裊流動;千尺瀑布筆直而下,氣勢磅礴之景象,從而感嘆大自然的壯美,佩服詩人大膽而新奇的想象。通過聲情并茂的朗誦,使學生在朗誦中感受音聲美、節奏美、韻律美,從而獲得審美體驗,然后在教師的引導下,正確理解詩意和體會詩人李白當時喜悅的心情,進一步感受古詩的語言美。學生通過反復吟誦,可以體會到古詩語言凝練,比喻生動形象,從而獲得美的熏陶,感受美的感染。
四、領會古詩的形象美
畫是有形的詩,詩是無形的畫,詩情與畫意融為一體,是中國古詩的特點。如賀知章的《詠柳》,詩人抓住春天柳樹的特征,采用比喻和比擬的手法,從整體到部分,寫出二月柳樹的喜人形象,把詩人贊美,驚喜的心情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特別是“二月春風似剪刀”最生動,表達詩人對美的創造者熱烈歌頌的心情。從意境上說,詩的畫面因之動起來了;從思想意義上說,主題也隨之升華了。
總之,只要我們在小學古詩教學中,注意發揮詩中美感的感染作用,通過帶領學生反復吟誦,再三咀嚼,細細品味,深切領會,大膽想象,去理解每一首古詩的意境和內涵,就能挖掘美育因素,對學生進行美的教育,發揮美育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