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星
“互聯網+”行動計劃是李克強總理在2015年3月5日第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提出的,這個新型語是創新2.0下的互聯網指尖技術,它改變了學校的管理、教師的工作、學生的學習方式,本校有48個班級,高中一年級是高考改革的第一屆,我校把“互聯網+”與指尖技術融合一起對班級進行管理。
一、闡述指尖技術的來源、特點
筆者在網絡中查找指尖技術一詞,沒有相關鏈接網址,我校首創指尖技術就有存在的意義,我們給它定義一個概念“用手機和電腦制作出來的作品有網址,用草料二維碼生成器匯總這些網址,做成移動微碼,分享到微信群里。”簡單來說,動起手指在手機上操作,當前流行的APP軟件有美篇、易企秀、問卷網等。指尖技術是推廣“互聯網+”應用的手段,節省了紙張傳達通知的成本,它在微信、QQ界面中應用,識別二維碼,閱讀很方便。
二、用指尖技術管理學生的綜合素質檔案材料
2018年海南高考改革新方案正式展開,構建“兩依據,一參考”多元錄取機制,既看分,又看人。兩依據是高考成績,高中學生水平測試成績,一參考是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2017年上半年,我校先行在全省探索用指尖技術管理高中學生的綜合素質檔案材料,通過實踐活動證明“兩條線”(自下而上傳達通知,自上而下提交作業)實施的可行性,采取微信、QQ開展異地輔導工作,制作五個維度檔案材料(思想品德素養、學業水平、身心健康、藝術素養、社會實踐),最后上傳高中學分平臺,形成綜合素質評價表。2017年秋季,高一新生入學,春節期間,我們再次把指尖技術應用在2017級高一新生,制作三個維度檔案材料(思想品德素養、學業水平、藝術素養)。教務處成立了指尖技術教師指導群,高一有6位指導教師,每位老師負責指導兩個班學生。寒假期間,高一師生通過微信、QQ交流,學習制作二維碼的方法、美篇、小影、問卷等。跨時空異地交流學習很困難,學生被迫學習指尖技術,開學后,他們說這個假期學的知識豐富,課本上沒有這部分實踐性強的操作,對今后學習生活、工作有很大的影響。過去,許多人總看別人做的指尖技術作品,現在,我校大多數高中學生也學會用手機做作品讓他人瀏覽。
三、“互聯網+”對教育管理工作的影響
“互聯網+”是利用互聯網的平臺、信息通信技術把互聯網和包括傳統行業在內的各行各業結合起來,從而在新領域創造一種新生態。“互聯網+”就是“互聯網+各個傳統行業”,它是一種新的經濟形態,是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新工具。在這里,我們要談“互聯網+教育”,未來一切教學圍繞互聯網進行,信息、知識在互聯網上流動、成型。中國教育正邁向4.0時代,這是第4代教育,真正以學生為核心。指尖技術是“互聯網+教育”的一種手段,并不是為了創業,而是方便管理。時下的手機是智能化的,人們總要安裝微信軟件,微信取代了聊天交流工具,還增加拍照、傳輸文件、地理位置、轉賬和發紅包、視頻和語音聊天、收藏等功能。既然微信能轉賬,有學生提出能否通過微信轉賬報名,班主任的答復是“不能”,這可能和學校管理方式有關系吧。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互聯網+”計劃,“互聯網+教育=智慧教育”是中小學教育“新征程”。過去,習慣把“上網”與電腦、網吧聯系一起,學校與公安機關聯手打擊網吧營業場所,禁止18歲以下的青少年進入網吧,這是因為學生“重網絡休閑娛樂、輕網絡學習教育”。“互聯網+”模式影射出網癮,對班級管理是一種挑戰,是一種全新的互聯網+、教育、管理的教學過程。中小學生的心理發育不健全,易受外界因素影響,他們接受信息的能力不斷增強,學生的“網癮問題”凸顯,影響了學業發展和身心健康。面對學生陷入電腦、網絡的心理誤區,學校封殺手機、網絡、電腦,成為校紀校規。慕課、微課程是互聯網的教學模式代表,這是一種優秀的在線學習資源,然而教師備課方式是手寫教案、制作簡單的課件,沒有時間做這些優秀的學習資源,學生也無法在學校期間看視頻。
四、學生在互聯網模式下的社會實踐活動的開展
教育部研制印發《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提出“教育部將組織研究提出各學段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明確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核心素養是抽象概念,不同學科有不同的核心素養,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是一項艱巨的任務。筆者任教通用技術,2017年9月起,實施“通用技術無紙化實踐作業”。在第一課《技術的價值》一課中,無法用語言描述汽車的發展史、各地建筑的特色、產業的發展趨勢,設計了三個學習活動。
到了周末,學生在街上用手機拍汽車圖片,接著用美篇展示收集的素材。學生第一次用手機制作無紙化作業,在課堂中,老師沒有教學生學習指尖技術,他們在微信里與筆者交流學習。一個月后,他們學會了用APP軟件制作文章、視頻、問卷、二維碼等。雖然筆者是科任老師,但是通過指尖技術手段,在微信和QQ里與學生交流學習,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指導學生用指尖技術創建個人的檔案材料,用移動微存儲,在手機里瀏覽。筆者把指尖技術融入學生的學習生活,他們在一個自由、平等、公開的微信里分享移動微碼作品,大家一起欣賞,讓他們有信心,有成就感。
學生分析:由圖可知,放假期間,學生在家上網的時間占的比較多(48.15%),現如今,當代社會很多人放假期間很少出去鍛煉身體(37.04%),都是抱著手機待一天,都沒有什么活動。社會實踐這方面,占的比例還算可以,可能是因為上學布置的功課,所以占的比例(44.44%)也較良好。
互聯網+教育打破了時間、地域、空間的阻礙,我校探索的指尖技術管理方式,解決了學生的綜合素質檔案材料管理的困難,學生學會了指尖技術,這為他們將來的社會生活、工作奠定了基礎。學生在綜合實踐活動中,學習在微信里開展學習,交流學習,從不同途徑獲取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