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小瑜
特殊教育學校是由聾啞、盲人、智殘、肢殘學生組成的學校。教育工作繁重、復雜。為了抓好特殊學校的教育,就得搞好家庭、社會和學校三大教育。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師必須把學生的家庭教育納入學校教育體系。實現和諧的全面的發展,兩個‘教育者——學校和家庭要‘志同道合”。而我們面臨的現實如何呢?部分學校、班級的教師與家長互相指責。蘇霍姆林斯基教導的辦法是開辦“家長學校”,辦起了“家長學校”確實能解決很多問題,但處在文化素質普遍低的農村來說,讓家長來學校上課是不現實的問題,根據我的經驗能取代它的最好方式就是家訪。
家訪的目的在于了解學生的家庭、生活和學習情況,了解家長對子女的教育方法和態度,發現家庭教育的經驗和問題,征求家長對學校工作的意見和要求,同時,也給家長介紹學生在學校的表現情況,爭取家庭和學校采取一致的態度和要求,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從我對智殘學生教育實踐來看,家訪工作對提高學生全面素質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家長應該清楚知道智殘學生接受知識能力差,進取心不夠,自制力較差,他們在生活中表現得畏縮、壓抑、自甘落后,為此,家校結合,了解贊許他們,共同教育才能有更好的效果。
我任教的班就是個培智班。班上有個女同學叫茍xx,口吃,以前很聽話,智商在班上稍高一點。最近變了,上課注意力不集中,經常打瞌睡,整天沒精打采的,還常違紀,作業讓別人幫著做,成績越來越差。通過幾次家訪才知道是家長的問題。原來茍xx的姐姐也是智殘,并且生了個小孩,小孩白天、晚上都是茍xx的媽媽帶。茍xx見小孩乖巧,也很喜歡。于是就幫著帶,晚上半夜還起來幫著媽媽調奶粉喂小孩,這樣睡眠不好,第二天就出現一系列問題。成績差了家長沒有找自己的原因,一味的謾罵,她越來越沉默寡言。
針對以上情況,我反復找家長談話,教他們怎樣安排好時間,教育子女做家務是應該,但是晚上帶孩子的事情就別讓她做了,她都還是孩子。經過一段時間老師與家長的接觸,茍xx的精神面貌大有好轉,成績也慢慢上升了。最近總是在老師的周圍轉來轉去,幫這幫那的,上課也能積極的回答問題。后來,她媽媽見到我激動的說:“感謝老師,還是老師說得對,女兒真的變化不小。“
教育的改革,有很多家長,社會人士不理解、不能接受,一些家長又過于急躁,不懂教育規律瞎教育,結果反害了自己的子女。為避免以上現象,這還是要我們的老師做耐心細致、不厭其煩的家訪。
本班有個學生叫張x,年齡17了,是個住校生。但是他經常不來上課,一點小病就請假,請假最少也是半個月。他媽媽對別人說:“我們是農村人,忙,沒有時間接送他,他這樣的人學不學都一樣,反正他在學校老師不是也讓他天天下午玩嗎?回家也一樣。他自己也想回家。”經過家訪又發現是家長教子無方造成的。
原來張x的父母發現自己的孩子和別人的孩子不一樣。覺得是父母的罪過,特別溺愛他。怕他冷了、餓了、病了。在學校,張x常常哭著要回家,學校的生管老師沒有辦法,只好打電話給他父母,他父母一來,不問什么,馬上就接走。這樣,他習慣了,哭鬧就是常事。于是,我多次找家長談話,現在的孩子要全面發展,注重個性特長培養,好為今后找條生路。所以,下午不是在玩,是在上興趣課,你的理解不對。于是拿出同學們畫的畫,剪的紙花,刺繡作品給他父母看,我向家長做了很多工作,給家長講要尊重教育規律,要根據子女的興趣愛好來發展特長,不能憑自己的想象說話,教育子女要勇敢,不怕困難。否則家長的錯誤意識會誤孩子的一生。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家長反映效果很好,學習積極性也提高了,也沒有哭鬧的現象了。
我們班還有個劉xx同學,自理能力很強,但性格孤僻,不愛說話,喜歡打人并弄壞別人的東西。我就到她家去了解。原來她父母離異了以后,她一直和外婆生活在一起,外婆每天要去給舅舅、舅媽做飯,舅舅、舅媽不喜歡她,不要她跟外婆一起去,她就只好在家自己弄簡單的飯來吃。媽媽很難和她在一起,就是在一起說不上幾句話就打她,她在這樣的環境里生活能不孤僻、能不打人嗎?她覺得沒有誰會喜歡她。我了解后通過電話和她媽媽反復交談,告訴她劉xx是個好孩子,學習比較努力,生活自理能力強,要她多關心女兒,多陪陪她、鼓勵她。在我的耐心勸說下,她媽媽開始關心她了。常常忙中偷閑回來陪她,給她買好吃的、好玩的,給她講簡單的故事,帶她到處看看玩玩。現在看見她變化很大,開始喜歡和同學交談,見著老師要打招呼了,老師提問也主動舉手回答問題,特別是臉上常常帶上笑容,在拼圖比賽上她最厲害,我很佩服她。
智殘學生雖然智商有各種不同的問題,但是生理上和正常人是一樣的,他們也有青春期,也知道喜歡異性,在這個問題上光靠老師的引導是不行的,還是要家長的參與。譬如:有個女同學,在學校里愛勞動,愛幫助同學,學習也努力,生活自理能力也強,就是喜歡和男同學偷偷呆在一起,喜歡表現自己,她還到處說她喜歡***了,我是天天擔心,怕出問題,我平時有意無意的找她談,從側面告訴她怎樣保護自己,怎樣和男同學交往才是正確的。接著就和家長聯系,了解家庭情況。原來她父母是養父母,家里還有個妹妹,養父母不知道怎樣和她溝通,養母說在家她根本就不聽話,大人管不了她。看著這樣的情況,我耐心的給他父母講,怎樣去關懷智殘的孩子。他們不是只知道吃、穿、玩,他們有思想,一樣知道誰關心他們,誰不關心他們,在思考問題上只是比正常人想的簡單。她養父母聽我說以后,開始試著去了解她,關心她,常和老師聯系,學著做女兒的朋友,這樣下來,她什么都和父母說,和老師說,以前的那種偏激的現象不見了,和男同學相處也正常了。
看著這一個個孩子的變化,一件件事情從復雜變得簡單,我心情舒暢了。原來家訪有這樣神奇的力量。
當然,家訪不要過于頻繁,不要“告狀”式家訪,否則會使家長、學生造成逆反心理,給教育教學工作帶來不利的因素。
綜上所述,我認為家訪是促進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志同道合”的紐帶,是改變問題學生不可缺少的法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