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海東
素質教育的時代背景給語文教學既帶來了挑戰,也促使教育工作者不斷地更新教育觀念和教學方法。語文學科的人文性要求教師必須謹記素質教育的內涵,使用靈活的教學方法,始終關注學生本身并提升自己的學習能力。
一、明確素質教育的基本內涵,貫徹落實素質教育的本質要求
明確掌握素質教育的內涵是教師進行教學活動的理論支撐,素質教育以提高國民素質為根本宗旨,是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的教育、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由此可見,教師要關注每一個學生,而不再是只關注一部分或少數學生;我們知道過去應試教育只注重學生的成績,忽略其它方面,而素質教育關注的不僅是學生的文化成績,還關注德、美、體、勞,還關注學生的思想品德、性格、行為習慣、情緒情感等方面的發展;素質教育是在關注全面發展的基礎上,還關注學生的個性發展如學生的優點、特長并加以培養;而這里的創新不僅指教師采用探究學習、自主學習等新的教學方法,也指學生的創新,如學生給出的新穎的答案新想法,教師不能遏制學生的這些想法,而是順勢去引導,這也是創新。
二、學習使用普通話,形成具有個人風格的課堂語言,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作為語文教學工作者,在教學活動中,使用靈活的教學方法、豐富生動的課堂語言尤為重要。因此,教學中教師應精心設計,運用優美的詞句、靈活的方法感動學生的內心,把學生引入到美妙的語文境界中,讓學生感受到語言之美、文學之趣。
在偏遠的鄉村和山區中小學,還有很多教師不會使用普通話,授課過程中依然使用方言。雖然短時間內方言授課看似給教師和學生帶來很大的方便,但是這卻導致鄉村學校的學生不能盡早地學習普通話,給他們以后的學習和生活造成了很多不便,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學生的全面發展。面對這樣的現狀,我們必須利用課余時間和假期學習普通話,使自己的普通話逐漸達到流利的程度并通過省市級普通話測試。這會給我們的教學帶來了諸多益處:增加了課堂的趣味性、豐富性,學生們有了更強的求知欲,更重要的是,他們對這種“新語言”有了很強的好奇心。在這個基礎上教師不斷地凝練自己的課堂語言并形成自己的風格,讓自己生動優美的課堂語言獨具魅力,這種魅力不但會令學生心生羨慕,而且能夠培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語文學科產生濃厚的興趣。
三、夯實自身學科知識,靈活使用教學方法
素質教育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使用靈活、有創造性的教學方法,但是如果沒有扎實的學科知識,那些所謂的方法也會變得華而不實。語文課的教學中,我們可以利用小學生天真爛漫、活潑好動的特點,可以在課堂中設計游戲活動,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陶行知說:“學生有了興味,就會用全副精力去做事。所以,學與樂是不可分離的?!币蚨诮虒W中,我們要運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游戲來創設情境,組織學習活動,為活躍課堂氛圍、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創造條件。游戲能夠改變以往學生被動接受式的學習,也可以發揮學生的主體參與能力,使學生在游戲過程中受到了啟發,獲得了親身體驗,從而寓教于樂,實現了教育的知識性和娛樂性的完美結合。
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通過情感教育來加深學生對語文語言的理解,讓學生去體會語文學習的“只可意會,不可言傳”。讓學生體會情感的方法之一就是朗讀,如果教師在朗讀的時候配一段音樂,那么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教學《把鐵路修到拉薩去》時,教師可以播放韓紅的《天路》。學生一定會被優美的旋律、動聽的歌聲帶進天寒地凍的茫茫高原地區,也必被建設者的那種無私奉獻、樂觀向上的精神所感染。同時,教師豐富、純潔、高尚的情感,無疑可以影響學生的思想。所以,教師在小學語文教學活動中,必須始終把握自己的情感,激發學生的情感。比如,教學《美麗的小興安嶺》時,只有教師親身感受到了作者對祖國壯美河山的贊美,才能把作者潛藏在課文中的“情”傳遞給學生。
四、關注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
教師要關注小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在教學活動中做學生知識學習的領路人,在生活中做學生的知心朋友。人在童年時期的經歷會對其一生造成重要的影響,尤其是童年創傷性經歷會形成緊張焦慮、自卑心理,或出現人際交往障礙的傾向,所以在日常工作中教師要時刻關注學生的思想動態,學生出現偏激思想時要加以引導。與學生相處的過程中,教師應該放下“唯師是從”的尊嚴,本著和藹可親的態度對待每一個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和和個性,建立新型的民主交流、教學相長的師生關系,多給學生展開想象的時間和空間,多給學生發表意見的機會和自由,建立民主、平等、寬松、合作、和諧的師生關系。
五、樹立終身學習理念,加強交流學習
終身學習的能力既是社會發展對人的要求,也是教育改革對教師職業道德提出的要求。教師要終身加強道德修養,及時掌握先進的教育理念,樹立正確的教育觀、教師觀和學生觀,才能教學生學會做人,學會合作,學會學習,學會創造。要給學生一碗水,自己必須有一桶水,是對教師學識水平的基本要求,在知識經濟時代,教師必須認清終身教育和終身學習對自身成長和發展的重要性,自覺地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不斷提高自身素質,以適應現代教育的需要。教師的學習途徑可是是書本學習、網絡學習、他人的豐富經驗、教學實踐等等,學習方式也可以由機械被動轉變為主動、探究的方式;由盲從權威轉變為發展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要勤于讀書,樂于反思,積極實踐。
總之,學習是教師可持續發展的動力和源泉,所以教師要注意不斷地補充更新自己的專業知識,轉變觀念,拓展知識面,不斷提升自己的整體素質,始終跟上社會發展的腳步,為學生樹立一個熱愛學習、終身學習的榜樣。
素質教育從提出到它的蓬勃發展,離不開先進理論觀念的指導和實際教學活動的踐行,在不斷完善素質教育的道路上教育工作者任重而道遠。而語文學科本身就具有較強的人文特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更應以人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