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潔
現代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學生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新人。在教育、教學中我們要求學生既要健康又有文化。聯合國世界組織曾經為健康下過這樣的定義:“健康不但是沒有身體的缺陷,還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的社會適應能力等方面的健全與最佳狀態。可見心理健康已成為人的健康的重要標志之一,同時也成為適應現代社會的重要條件之一。
現在的中小學生,將來要擔負起建設國家的重任,將是我們國家的中流砥柱,他們的心理狀況如何,這不僅關系到他們自身的健康成長,更關系到國家和社會的發展。然而據有關報道了解,我國中小學生心理素質狀況不容樂觀,近幾年來中小學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嚴重突出。
某大城市對隨機抽取的一萬余名中小學生進行了科學檢測,發現有32%的中小學生有心理異常表現:另有一項心理測試結果表明,當前中小學生的心理素質的合格率僅有17%,也就是說大多數的中小學生的心理素質是不完全合格的。我們從報紙電視等新聞媒體也不斷聽到或看到一些中小學生出走或自殺的事件,并且具有關調查表明:我國中小學生犯罪案件也呈上升趨勢。這類事件的不斷發生不得不使我們每一位教師進行反省,在反省的同時深深感受到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重視學生知識能力的同時也必須重視學生的心理品質教育,必須培養學生健全。完美的心理素質。
從平時教學中讓我感到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很重要的,不能忽視,下面就我個人的教學經驗,簡要分析一下對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第一,對小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有于學生學習成長的發展。
中小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學習,首要問題是成長。學習能幫助學生增長知識和見識,促進智力和思維,有助于總體素質的提高。一個學生如果不愛學習,學習能力低,學習效果差,就談不上知識能力和素質的提高和培養,就影響個體的成長和今后的社會適應和自身發展。
當今時代的孩子的學習和工作比幾十年前的孩子要緊張得多。許多家長過于追求分數,怕孩子考不好,在孩子完成了老師布置的作業后,又給孩子布置課外作業,還有的家長對孩子望子成龍心切,除了學習任務外不顧孩子興趣與否,硬叫孩子去學習美術、器樂等,對孩子寄予許多不切實際的期望,有的家長之間互相攀比孩子的分數,冗長而又艱巨的任務給孩子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導致學生身心疲憊不堪。一部分的學生學習成績總上不去,有些自卑,覺得自己總比不上別人,認為在家長和老師心目中是差生,產生了被遺棄的感覺,他們不愛與人溝通,覺得在別人面前抬不起頭,做什么事都鼓不起勁,因此也導致對學習消極的態度。
由此可見,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學生正常的學習和健康的成長與發展,有利于學生更好地學習各科文化知識,使學生熱愛學習。
第二,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能加強學生與家長的溝通,是家庭穩定、和睦和幸福的需要。
家庭幸福的重要標志之一是子女的成長,尤其是獨生子女的家庭。假若一個家庭的子女成才了,這個家庭就有了素質、素養、品格,甚至經濟等方面的基礎,家庭的幸福、和睦和穩定就有了保障,倘若一個家庭的子女不成才,甚至出現吸毒、賭博、犯罪等行為,這個家庭就一定沒有穩定,和睦和幸福可言,還可能造成家庭的破裂和解體。影響家庭穩定、和睦和幸福的因素之一是父母與子女間的感情。如果子女心理不健康、情感和個性不完整,或處于不平穩的心理狀態,甚至出現不良行為,父母與子女間就難于溝通和缺少感情,則家庭就缺少溫馨和幸福,甚至還可能出現不穩定。許多孩子由于父母離異或由于工作常常不在家,形成了單親家庭或家庭中缺少與父母的孩子不是缺少父愛,就是缺少母愛,看到別人有父母,一家和和美美,就產生了自卑心理。因此,對中小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家庭穩定、和睦幸福的需要。
第三,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學生品質的形成。學生品德行為的形成,受到心理因素的影響:1.心理和道德素質是緊密聯系的,良好的心理素質是形成良好的品德的基礎,只有注重個體的心理健康教育,使之心理正常,個體才能接納道德教育,教育才有成效,才有利于個體品德的形成。2.道德是社會規范,個體心理只有處于正常狀態,才與社會有親和力及保持一致性,才能接納和遵守社會的道德要求,形成符合社會的道德品質。3.個體處于心理不健康、心理不平衡狀態,最容易形成不良的品德和出現不道德行為
現在的小學生多數是獨生子女,在家里對的是大人,大人習慣于遷就小孩子,因此往往容易形成任性、霸道、以自我為中心。例如:我所教的是一年級學生,剛入學的時候,學生之間常為一點小事而打鬧,問起原因,其實是很小的事,為什么小學生,特別是低年級的學生會這樣呢?后來我發現班里的學生多數是獨生子女,在家里習慣了被長輩遷就,形成了一種“唯我獨尊”的思想,剛入學校過集體活動,例如:集體合作清潔衛生,集體合作畫畫等,也利用家長會教育家長們在平時不要讓孩子們過于任性和霸道,一學期下來學生們有了很大轉變,同學之間互相打鬧的情形少了,互相關心情況多了。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學生品質行為的形成。
第四,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學校教育、學校運作和教學秩序的需要。
學校教育的目的是培養高素質、高質量的人才而要達到這個目的就必須有高素質、高質量的教師和好素質的學生,必須有正常的學校運作,必須有良好的教學秩序和常規的教育管理。如果學生(包括教師)心理不健康,沒有良好的心理狀態,學生的正常教學秩序將難于維護,學校的正常運作將無法實施,因此,開展對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學校教育、學校運作和教學秩序的需要,它有助于校風、學風的建設,有助于促進學校的道德教育,有助于學校教學質量和水平的提高,也有助于高素質人才的培養。
中小學階段是人生的“黃金時代”學生處于長身體,長知識的重要階段,這一時期學生的個性心理由不成熟走向穩定,可見這個時期關注學生的健康的心理,對學生具有多么重大的意義,愿我們的家長、學校和老師同心協力為培養學生健全,完美的心理品質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