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景
一、有效導入
導入新課是小學數學課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有效導入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將學生帶入一個最佳的學習環境。可以這么說,“有效的導入是課堂教學成功的一半”。小學生的學習總是伴隨著一定的情境,尤其學習抽象的數學,更離不開具體、直觀、富有情趣的情景。因此,教學必須關注學生的主體需要,特別要重視學生的認知特點、年齡特征等。如低、中年級教師可以用動畫、寓言故事等兒童喜聞樂見的形式導入新課,也可以創設有一定主題和角色的社會化游戲進行導入。高年級教師可以用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導入新課,讓學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學”數學,促使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例如在教學《角的度量》時,如果一開始就吸引不了學生的注意力,那么整節課要想學生產生學習興趣就非常的困難了。著名教師華應龍是這樣做的:在課前針對“技能課為什么上得這樣累”的課前思考,創設了一個有趣的情景,用三個斜度不同的滑梯把學生帶進有趣的情景中。當有學生說想玩第3個滑梯時(角度很大,顯得很陡),卻引起了全班同學的哄堂大笑,從這一陣大笑中我們可以想到學生也許已經領悟到了什么,并且他們已經對后面要學的內容產生了興趣。從這節課的課堂實錄中不難想象每一位學生都會對這節課感興趣的,即使他將來不去專門研究數學,又或者是現在數學學得不好,但在這樣的教學活動中,他也會對數學產生興趣。
二、有效調控
我們每一課的教學流程是由許多個小環節組成的,而各個環節更是相互依存相互聯系的,它們有著一定的先后順序。每個教學環節雖已經預設,但實際課堂教學如果一味地按照固有的環節進行而不考慮動態生成的變化,就會陷入機械的泥潭。所以,我們每節課實際的教學流程必須根據實際情況注入鮮活的學情,隨時進行有效的調控。學生構建知識結構的重要基礎是他們已有的生活、學習經驗。每一個學生都能從自身的數學經驗出發,與教材內容相互作用,轉化構建成學生的知識與能力。教學時教師如果充分利用小學生已有的經驗,促使學生在主動學習的過程中感悟數學的真諦,就能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雖然已經認識到小學數學活動課的重要意義,但要設計好小學數學活動課,使其發揮更大的作用,還必須選擇好活動內容及形式,做到精選內容、形式恰當。而農村小學數學活動課的形式也應根據設計活動課的目標、主題、特點不同而選擇適當的方法,筆者認為常見的活動課有以下幾種形式:
1.探究型活動課
對日常生活中蘊涵的數與形的現象,通過老師或學生提出問題,學生自主活動,探索其數量關系或空間形式的規律,建立數學模型,運用數學方法,解釋或解決這一現象。
2.演講型活動課
結合有關數學知識的教學,通過故事演講活動的形式,讓學生更多地了解數學歷史、數學知識,增長知識,激發學生熱情。
3.才藝展示型活動課
這是以文藝和游戲為主要形式的數學活動課。通過文藝演出和游戲活動,使學生在玩中樂、樂中學,可以有效地達到教學目的。
4.動手操作型活動課
數學實踐活動它在形式上絕不是單純的戶外活動,而是融合于各個領域的學習內容之中,是整個教學過程的一部分。它可以表現為課堂內的經歷探索;也可以表現為課內外相結合;還可以是完全置身于社會這個大環境下的調查活動。
5.總結匯報型活動課
即指導學生撰寫數學學習小論文進行匯報的活動課。撰寫的小論文包括學習數學課程的心得體會、對數學概念的理解、數學定理的應用、解題方法等。然后讓學生在班上進行交流匯報。它能加深學生對數學課程的理解,發揮他們的才能,增強創新意識和開拓精神。
三、數學活動課立足建構學生數學認知
數學知識有著嚴密的邏輯性與高度的抽象性,許多抽象的數學知識都是基于一定的情境而構建與發展的。新的課程理念則主張,重視學生學習過程,此過程中完成對數學現象的概括和數學模型的建構。在此理念下,新教材中最突出的變化就是從生活實際引入數學,讓這些充滿生活氣息的素材增強學生對數學概念的認識、數學方法的領悟和數學模型的理解。因此,在數學活動課的設計與實施中,一定要使學生在探索問題的活動過程中,親歷知識的發生和發展過程,在做數學的過程中既學會新知識,又探索新方法,加強對知識的全面建構。
一年級教材中要讓學生在數學活動中感知較大數。教學中我結合“數豆子”的活動,動員學生從家中拿來黃豆、花生、玉米等實物,通過抓一抓、估一估、說一說等活動進行真實體驗,再與同學相互交流數數的方法,進而形成較大數的概念。同時他們覺得家中的糧食也隱藏著數學知識,學習熱情大大地被激發起來。三年級上冊學習計量單位《克、千克的認識》,由于概念抽象,體驗不夠,很難形成真正數學概念。因此,我設計了一個前期活動。讓學生回家或者到家長開商店、做生意的同學的家中去認識臺秤、桿秤等,并實際去稱一稱身邊的實物如雞鴨、土豆、紅薯等,再稱一稱自己的體重,并做好記錄。課堂上,再借來學校儀器室的彈簧秤、體育室的體重秤,讓學生先稱自己的體重,又稱鹽、沙子、蘋果、棉花、鐵、硬幣等實物,逐步幫助學生理解計量不同事物需要不同的稱重標準,進而建立克、千克的概念。《周長的認識》一課,預先安排學生回家準備各種形狀的樹葉,紙片等,并請父母或者姐妹用棉線、繩子和直尺等工具,通過繞一繞、量一量等活動,測量樹葉和紙片的邊沿的長度,并做好記錄,到課堂上進行匯報測量的方法和測量的結果,從而很好地理解和掌握了周長的概念。
總之,在農村小學開設并上好數學活動課,是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它能給學生創造開闊的空間,打破課堂教學的框框,利用豐富多彩的形式,引導學生向實踐、生活、社會學習知識,既增加知識,開闊眼界,提高鑒別和欣賞能力。同時,它對提高教師的業務水平、提高教學質量,都有很大的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