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薛創之
2019 年5 月,我們第二派駐紀檢監察組接到一件問題線索,反映縣直一事業單位干部呂某參與經商辦企業。經過分析研判,在仔細研究熟悉相關黨紀法規政策后,調查組認為認定事實的成立首先得從該企業的工商營業執照入手,只要法人代表身份的證據確定,問題就迎刃而解。
我們開始了外圍取證。從外圍調取的證據材料顯示,該企業的工商營業執照法人代表身份信息并不是呂某,調查組一頭霧水沒了頭緒,難道反映的問題不實,是誣告?正在討論之時,組長董衛民建議我們再去一趟市場監管部門調取該企業工商營業執照注冊資料的其他信息,看能不能查到有價值的信息和證據。經過仔細查閱,我們調取到了該企業兩次在縣工商管理局的企業登記、注銷和股東信息資料等所有書證,在股東信息中發現呂某的名字赫然在列。
外圍證據調取后,我們準備同呂某進行談話。
呂某以為企業法人代表登記的不是自己,肯定出不了事情。所以在談話室里,很鎮定地坐在我們的對面。
“老呂同志,請談一下某企業工商營業執照手續的辦理情況?!蔽覀儐柕?。
呂某一言不發。
“這個企業的情況我們已經掌握得一清二楚,工商營業執照的全部手續也是你一手經辦的,希望你把真實情況向組織說清楚。”我們嚴肅告誡呂某。
呂某仍是一言不發,時而用疑慮的眼光看一下我們,不愿承認。
“老呂同志,這個股東會議記錄怎么回事?請解釋一下?!?/p>
在事實證據面前,呂某承認了自己隱匿身份、明知公職人員不允許持有非上市企業股份相關規定的情況下,仍持有某私營有限公司的股份,歷時多年未予整改的事實。
最終,呂某受到政務警告處分。
從近幾年紀檢監察機關查辦案件的情況來看,像呂某這樣一邊端著“鐵飯碗”,一邊參與經商辦企業,兩邊得實惠的案件仍有發生。而且在具體查處認定上,由于當事人心存僥幸想方設法規避,企圖瞞天過海,造成證據固定困難重重。但我們調查人員在辦案中只要做到耳聰、目明、心細、腿勤,外圍取證不放過任何細節,就必然能查出實情,將每一件案件都辦成鐵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