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史故事
在福建省莆田市城廂區常太鎮馬院村閩中游擊區革命紀念館里,珍藏著一個破舊的籮筐。就是這個看似不起眼的籮筐,卻和當年一部電臺緊緊地聯系在一起,成為戰爭年代游擊隊戰士和人民群眾深厚感情的見證。
1934年10月至1936年8月間,中共閩中特委領導的一支閩中游擊隊,在以常太為中心的莆仙崇山峻嶺中開創出一塊獨立的游擊區。活躍其間的游擊隊沒有正規紅軍部隊參戰,由地方黨組織自主領導,與國民黨軍隊展開奮戰。
其間,隱藏在深山老林的游擊隊急需一部電臺與外界聯系,以便更加準確有力地打擊敵人。遠在城里的地下黨組織有一部電臺,此時,必須有人翻山越嶺進城取回電臺。可是,常太通往外界的唯一一條路已被敵人封鎖,人員進出要經受嚴密盤查,游擊隊員出村很容易被敵人認出。如何取回電臺?游擊隊員們心急如焚。
看到游擊隊員們愁眉不展,不到二十歲的馬院村村民林阿秋自告奮勇。第二天天不亮,林阿秋和叔公兩人就起床了,扛著扁擔,挑著籮筐,喬裝成走親戚的模樣,按照游擊隊提供的路線,一路疾行。到聯絡點時,已是下午時分。聯絡員將沉甸甸的電臺交給林阿秋和叔公。
為謹慎起見,林阿秋他們小心翼翼地將無線電臺的零部件拆分,分別置于各自的籮筐底部,上面蓋上一包包食鹽,偽裝成鄉親們委托他們買鹽的樣子。臨近天黑,二人才動身,準備趁著夜色返回馬院。
常太的山,崎嶇不平,林木茂盛,雜草叢生,林間還有數不清的毒蛇蟲蟻。為了不引起敵人的注意,他們只能一路摸黑前行。一直到次日清晨,二人終于到達游擊隊的據點。而此時,兩人的臉上、手上、腳上被劃破了數道傷口,鮮血浸透了舊衣服,卻渾然不覺。
這部電臺,為閩中工農游擊隊與外界連上了“永不消逝的電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