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蓮芳 新疆交通職業技術學院
隨著“互聯網+”對交通領域的滲透融合,道路交通領域智能化建設水平不斷快速提升,尤其是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的提出,新疆迎來了絲綢之路經濟帶交通樞紐中心建設大發展機遇,交通行業對智能交通專業人才需求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與此同時,教育部《關于以就業為導向深化高等職業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見》對高等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做出了明確的要求,即:“高等職業教育應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培養面向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實踐能力強、具有良好職業道德的高技能人才”。區域內相關院校如何適應新環境,提出新思路,培養符合市場需求的智能交通人才成為學科建設研究的重要課題。
《新疆省道網絡規劃(2016-2030)》中提出,規劃省級高速公路與國家高速公路共同形成“六橫六縱六聯”高速公路網,總里程1.4萬公里,規劃普通省道由首府放射線、南北縱線和東西橫線組成,規劃總里程19239 公里。2017 年交通運輸部關于“推進智慧交通發展行動計劃(2017-2020 年)”的主要目標中提出,到2020 年逐步實現基礎設施智能化、生產組織智能化、運輸服務智能化和決策支持智能化,提升交通運輸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水平。2019年交通運輸部任務工作清單中提出深化收費公路制度改革,全面推廣高速公路差異化收費,推進試點省市開展取消高速公路省界收費站工作,開展ETC 服務專項提升行動,實現ETC 車載設備免費安裝全覆蓋,實現手機移動支付在高速公路人工收費車道全覆蓋等改革也為智能交通行業在新疆交通大建設中提供了良好的發展機遇。
在“一帶一路”國家戰略的實施過程中,位于“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的新疆戰略地位日益凸顯,但新疆現有公路網未能完全實現與綜合交通運輸線網銜接,迫切需要更加智能化的交通系統。智能交通技術的廣泛應用與快速發展需要大量懂交通安全法規、掌握交通工程基礎知識及行業標準且具有智能交通設備及系統使用與維護能力的技術技能人才。然而,目前新疆乃至全國智能交通從業人員主要來自傳統的交通行業和新興的信息產業,人才結構不合理,智能交通人才缺口十分巨大。“十三五”期間,對智能交通行業人才需求較大的行業有高速公路、城市道路、智能站場、城市軌道交通、電子地圖、GPS、物流運輸、停車管理等。其中,高速公路、城市道路、城市軌道智能交通人才需求占到總需求的一半以上。
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發展規劃(2010-2050年)》中提出,要深入實施“人才強交”戰略,強化交通運輸領域人才隊伍建設,形成一支數量充足、結構合理、科技優良的科技人才隊伍。交通人才、智力和技術支撐在構建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中發揮越來越關鍵的支撐保障作用。道路交通建設項目對規劃、設計、施工、維護、運營等領域的人才需求,中、高層次人才(本科及以上)占比20%,技術技能(高職)人才占比達到70%,普通工人(高中)占比10%。在新疆本土智能交通企業市場份額不到15%,疆內培養的專業技術型人才數量遠遠不能滿足行業發展,人才缺口非常大,現有的智能交通技術運用專業培養規模、專業群結構均不能滿足自治區經濟社會對智能交通產業領域的高級能人才需要。
目前,新疆交通職業技術學院是區域內區位優勢明顯的公辦交通類高職院校,也是新疆地區唯一一所設置有智能交通技術運用專業(以下簡稱“智交”專業)來培養智能交通類高職專業人才的高等院校。智能交通技術運用專業2015 被評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特色專業之一,實力較為雄厚。自2009 年招生至今,專業已培養畢業生近四百余人,畢業生就業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
一是生源結構簡單,主動學習能力不強。
根據學院招生生源分析圖(見圖)所示。自“十三五”期開始,隨著行業用人需求不斷增加,專業擴招明顯,同時少數民族學生比例由2015 級的49%增加至2018 級的77.4%,生源涵蓋西北五省,以新疆本地學生為主,尤其以南疆地區居多。大多數少數民族學生表現為國語水平不高,語言理解能力有待提高,對工科類專業課程的主動學習能力不強,畢業后留在新疆本地意愿強烈。
二是人才培養目標不適應行業發展需求。通過調查,行業企業希望學院要拓寬專業口徑,業務上學生要能適應交通運輸需要,還需要培養其對行業前沿技術的學習能力,更注重學生基本素質、責任心、團隊合作精神的培養。
三是專業實習及就業對口率有待提高。首先大多數畢業生一般在新疆區域內就業,但因區內智能交通企業大多以外地企業為主,且主要分布在烏魯木齊市及周邊城市,而逐年增多的南疆少數民族學生實習及就業大多數喜愿意回家鄉或生源地周邊區域就業,導致專業就業率高但對口率不高的現象。其次部分畢業生在基層一線工作中,由于對職業期望、現實差距、專業技能發揮等方面原因,工作穩定性波動較大。

圖 智能交通技術運用專業生源分析圖
新疆地區是一個具有民族特性和區域特性的地域,根據智交專業生源的變化需要進行“本土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造,以適應新疆道路交通智能化建設發展的需求。因此,在專業人才培養課程體系中,加強對少數民族學生的國語教育,實行專業課程民漢混班教學,日常生活民漢合宿,促進少數民族學生的國語水平,為專業課程教學打下良好的語言基礎。專業人才培養確立以“用胡楊精神育人、為興疆固邊服務”,培育“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為目標,以適應培養扎根新疆的本土化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目前,全國各省區約有三十多所高職院校開設有智能交通技術運用專業,各院校大多采用“2.5+0.5”的模式開展專業人才培養,即2.5 年在校學習專業課程,0.5 年頂崗實習方式。各院校以服務本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為出發點確定專業人才培養方向,準確定位專業人才培養目標。
校企雙方組成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每年定期開展專業建設研討和人才培養方案論證。為適應十三五新疆公路建設以及絲綢之路經濟帶交通樞紐中心建設對智能交通類高職人才的需求,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與時俱進地對專業培養目標進行適當地調整,專業定位為培養面向智能交通管控工作第一線,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組織紀律、安全意識、質量意識、敬業精神和團隊協作精神強,具有較強的工程實施、維修維護、安全管理的能力,能從事交通監控調度、信息采集、高速公路機電、ETC 等設備的安裝、維護和調試、以及交通控制、收費、安全管理等崗位任務的技術管理和操作的第一線工作的高素質技能型復合型人才。
近年來高職院校大力開展教學方法和手段改革,倡導以真實工作任務作為載體,工作過程為導向,通過設計連續的由簡單至復雜的工作任務過程來實施教學,從而完成學生的學習目標。2019 年1月國務院下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推動在院校實施“學歷證書+若干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制度,職業院校專業課程的教學改革要以“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引領,將“課崗證”融合在課程教學中,分層次教學、分層次考核,切實提高教學質量。
專業教學充分利用學生喜歡利用網絡獲取信息的特點,實施混合式教學方式。專業教學內容中部分基礎知識、拓展性知識以線上資源平臺教學方式實施,學生可以充分自主學習。專業基本技能、核心知識點及核心技能采用理實一體化方式進行面授,同時將電工職業資格取證、網絡管理員/網絡工程師企業認證以“課崗證”形式融入在課程正常教學中,促進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
目前,學院與智能交通行業企業深度校企合作,開展企業輪崗生產性實習和訂單培養。通過與企業溝通,學院深度挖掘行業企業需求,尤其是南疆市場用人需求,促進少數民族學生回家鄉就業,提高學生就業率和專業對口率,促進新疆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助推交通智能化建設快速健康發展。
智能交通類高職專業建設必須以市場需求和就業為導向,以學生為中心,發揮區位優勢,打造具有區域特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才能從本質上提升新疆地區道路交通智能化建設所需的復合型技能人才的綜合素質、專業技能,最終提升學生的就業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