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 錚,李克景
(青島伊科思技術工程有限公司,山東 青島 266042)
作為石油精煉的“龍頭裝置”,常減壓蒸餾裝置利用蒸餾的方法將原油分割成不同餾分,既可直接提供部分油品,又能為后續的二次加工裝置提供原料。因此,常減壓蒸餾在石油煉制的全過程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本文從常減壓蒸餾裝置的典型工藝流程入手,結合自身的工作經驗,從工藝設計的角度出發,重點關注以下幾個方面:(1)腐蝕識別、控制與材料選擇;(2)換熱網絡優化;(3)單元操作設計的優化。
常減壓蒸餾流程主要包括三個工序:原油脫鹽;常壓蒸餾;減壓蒸餾。傳統的常減壓蒸餾工藝如圖1所示。

圖1 常、減壓蒸餾傳統工藝
在傳統流程的基礎上,在常壓加熱爐上游增設一“閃蒸罐”(或初餾塔),即可得到改進的常減壓工藝流程,見圖2。

圖2 常、減壓蒸餾改進工藝
改進的常減壓工藝流程和傳統流程相比,具有以下優點:
(1)可以降低原油在預熱系統和常壓加熱爐中的壓力降。
(2)可以降低下游預熱系統以及常壓加熱爐的設計壓力。
(3)可以降低常壓加熱爐的熱負荷,實現節能降耗。
(4) 可以降低常壓塔的負荷或者改善常壓塔的氣、液負荷分布。
目前,新建常減壓蒸餾裝置基本上都選用改進的工藝流程,特別是對于以下情況,更應該采用改進的工藝流程。
(1)輕質餾分含量較高的原油。
(2)含硫、含鹽都較高的原油。
(3)含砷量高的原油,且用于生產重整原料。
(4)傳統流程裝置的擴能改造。
由于原油中含有無機鹽、硫化物、有機酸、氧氣、二氧化碳和水分等,這些雜質含量雖然不高,但其危害性卻很大,會造成設備和管線的腐蝕,對于作為石油煉制第一工序的常減壓裝置來說尤為嚴重[1]。它不僅會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而且會影響裝置的正常生產,此外,當腐蝕嚴重發生泄露時,會導致火災或爆炸事故,甚至危及人的生命安全。因此,對常減壓蒸餾裝置中的腐蝕類型進行識別,從而可以采取有效工藝措施控制腐蝕,選擇合適的設備、管道材料以及相應的腐蝕余量,也就能在工藝設計階段將腐蝕的危害降到最低,以實現裝置的長周期安全生產。
原油在加熱過程中生成HCl和H2S,隨著輕組分揮發至塔頂,它們以氣態形式存在時幾乎沒有腐蝕性,但是在低于漏點溫度的冷凝區出現液體水后,便形成H2S-HCl-H2O強腐蝕環境,主要以HCl的腐蝕為主[2]。
此種腐蝕屬于電化學腐蝕,針對其特性,控制此腐蝕以工藝措施為主,主要包括:
(1)設置高效穩定的原油脫鹽系統,盡可能降低脫后原油含鹽量,至少要確保脫后原油含鹽量小于3mg/L。
(2)在常壓塔頂出口管線中進行“三注”,即:注氨,注水和注高效緩蝕劑。其中,水的注入量應不低于塔頂氣體質量流量的5%,可考慮將脫硫后的酸水作為此處注水,以節約用水;氨的注入量以調節塔頂油汽凝結水的pH值=7~8.5為宜;氨的注入位置應在水的漏點以前。
(3)控制常壓塔頂出口管線操作溫度至少高于其漏點溫度15℃。
此外,在工藝設計中,要從選材上來降低腐蝕可能帶來的危害,基于此種腐蝕的特性,關于材料的選擇做如下考慮:由于常壓塔頂腐蝕環境中具有較高的氯離子濃度,考慮到氯離子易使大多數不銹鋼材料發生局部腐蝕,如:點蝕和縫隙腐蝕等,而雙相不銹鋼耐氯離子腐蝕,建議塔頂的空冷器、管殼式換熱器選用雙相不銹鋼材料,此選材是基于考慮塔頂冷換設備的腐蝕尤為嚴重。綜合考慮材料性能和經濟等因素,建議常壓塔上部采用"碳鋼+合金襯里的復合材料",而塔頂產品及回流罐和塔頂所有管道選用碳鋼材料,考慮到其強腐蝕環境,碳鋼材料的腐蝕余量應取大一些,建議設置腐蝕余量為6mm。
原油中所含的有機酸大部分是環烷酸,其酸性比碳酸還強,它在高溫下能夠與鐵直接反應生成溶油性的環烷酸亞鐵;另外,在高溫下,H2S會分解成H2和高活性的S,S 與Fe反應生成FeS,特別是在環烷酸存在的情況下,會加劇硫化物的腐蝕[2]。高溫環烷酸和硫化物的腐蝕屬于化學腐蝕,主要集中在常壓加熱爐及其出口轉油線、常壓塔的塔釜系統、減壓加熱爐及其出口轉油線,以及減壓塔的塔釜系統等部位。
針對此種腐蝕的特性,控制腐蝕的主要措施是選用耐高溫環烷酸和硫化物腐蝕的材料。對于工藝設計中的選材,建議如下:常、減加熱壓爐以及它們的出口轉油線,以及常、減壓塔釜輸送泵、管道選用317L不銹鋼材料,也可以選用Mo含量不低于2.5%的316L不銹鋼,并要考慮一定的腐蝕余量(0.5~1mm);常、減壓塔的底部采用"碳鋼+317L襯里的復合材料"。除此之外,限制介質流速也可以減緩腐蝕,還可以考慮注入高溫緩蝕劑。
上述兩種高低溫腐蝕在常減壓裝置中是最常見的,為了最大限度地減小腐蝕帶來的危害,在進行工藝設計時,應避免流體的靜滯(如:死角或盲腸),減小流體沖刷對管道或設備表面的影響。管線盡量直向走線、少拐彎,尤其要避免拐急彎。設計中采用斜坡導流,設置防沖擋板,選擇合理經濟流速等。此外,工藝設計中,要在腐蝕易發部位設置在線腐蝕監測,如腐蝕探針、在線pH計等。
常減壓蒸餾裝置是煉油廠中能耗最高的裝置,其能耗約為煉廠總能耗的30%[3]。因此,降低常減壓裝置的能耗可改善整個煉廠的綜合能耗,會顯著提高煉廠的經濟效益。
原油預熱系統是常減壓蒸餾裝置的重要組成部分。原油預熱需要大量的熱量,而蒸餾塔采出的熱產品又需要冷卻,合理匹配冷熱負荷,用較高溫度的產品去加熱較低溫度的原油,既可以有效回收熱能,又節省了額外的冷能。由于常減壓蒸餾裝置的上述特點,因此它具有一套復雜而又龐大的換熱網絡。
理論上講,可以組成無限多個換熱網絡,因此,在設計換熱方案時涉及到最優化的問題。選擇最優化方案的依據是:在滿足生產方案和產品質量的前提下,能最大限度地節約投資和操作費用。一個最優的換熱網絡應當具有以下特點:對不同生產方案具有較好的適應能力;充分利用了各種余熱(包括低溫位熱源的有效利用),使原油預熱溫度較高而且合理;換熱器的換熱強度較大,達到換熱要求所需的換熱面積較小;原油在整個預熱流路中的壓降較小;并且要操作可靠、檢修方便。換熱網絡優化可采用的方法有:數學規劃法、人工智能法、夾點分析法[3-4]。其中,夾點分析法在國內外工程公司中得到了較為廣泛的應用。換熱網絡的計算工作量很大,目前,可借助計算機軟件來完成對換熱網絡的夾點分析,以獲得優化的換熱網絡。無論新建裝置還是舊裝置改造,換熱網絡的優化都是工藝設計中非常重要的一環,在設計中應給予足夠的重視。
原油脫鹽是常減壓裝置的第一道工序,目前應用最廣泛的技術是兩級電脫鹽。脫鹽預處理既能防止下游設備腐蝕,又能為下游裝置提供優質原料,此外,還能節能降耗。工藝設計中,電脫鹽的優化方向如下:
(1)溫度是重要的工藝參數,溫度的適當提高有利于原油破乳以及水滴聚結。目前,電脫鹽溫度一般在120~140℃,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性質不同的原油具有不同的適宜脫鹽溫度,可以通過試驗的方法來確定其最佳脫鹽溫度。此外,為適應加工原油性質以及方案的變化,可考慮將進脫鹽罐前最后一組換熱器設計為熱旁路流程,以實現對脫鹽溫度的較好控制。
(2)針對原油特性,選擇合適的破乳劑。破乳劑通過隔離油和水,起到破乳化作用。破乳劑要從注水點的上游注入,同時要做到注入量的準備計量,一般選用計量泵。
(3)原油脫鹽前需要注入水,水的注入有利于原油脫鹽。 注水量通常設計為原油量的5%-8%。注水點的設計原則為:易乳化原油注水點設置在預熱系統下游,即混合閥前;而對于高含鹽原油,為防止無機鹽在預熱系統中結垢,應將注水點設置在原油泵出口,即預熱系統的上游。另外,設計中可將脫硫后的酸水作為二級電脫鹽注水,同時應將二級電脫鹽排水作為一級電脫鹽的注水,通過水的回用以實現節約用水。
常減壓蒸餾裝置中,蒸餾過程所需的大量熱量來自加熱爐,常、減壓加熱爐能耗約占全裝置能耗的80%-90%[1],因此,加熱爐的優化設計是有效降低裝置能耗的途徑。
4.2.1 降低排煙氣溫度
減小末端溫差可降低排煙溫度,綜合考慮一次投資和運行費用,設計中加熱爐的末端溫差一般約為50℃;設置空氣預熱器,即用煙氣預熱空氣也可降低排煙溫度,但空氣預熱溫度不宜過高,最好不要超過300℃,否則會導致燃燒產物中氮氧化物增加,對環境不利。此外,工藝設計中需要注意的是:排煙溫度必須高于其漏點溫度,否則會引起設備的漏點腐蝕。另一方面可以通過選擇耐腐蝕材料或凈化燃料,來預防設備腐蝕。
4.2.2 降低過剩空氣系數
適度的空氣過剩可使燃料燃燒充分,但是過剩空氣系數不能太大,否則會導致排煙熱損失增加。在設計中,建議選擇如下的過剩空氣系數:氣體燃料取1.1,液體燃料取1.2。
4.2.3 選用高效燃燒器
高效燃燒器不僅能夠有效降低過剩空氣系數,而且還能強化燃燒、提高傳熱能力。此外,對于燃料油,還要考慮選用高效的霧化噴嘴。
抽真空系統是減壓蒸餾的關鍵部件,它對減壓操作狀況和產品質量有著直接的影響。蒸汽噴射器或液環真空泵是兩種常見的真空設備,其中,蒸汽噴射器在早期的減壓蒸餾裝置中得到了廣泛應用,液環真空泵是后來發展的技術。二者各有優缺點:蒸汽噴射器無運轉部件具有使用可靠的優點,同時具有蒸汽消耗量大、污水排放量大的缺點;液環真空泵具有效率高、污水排放量小的顯著優點,但其使用可靠性不如蒸汽噴射器。目前,國內新上的大型煉油裝置基本上都是選用的復合真空系統(二級蒸汽噴射器+液環真空泵), 此復合真空系統既可確保高真空又能減少蒸汽消耗。此外,考慮到系統中H2S的腐蝕,應使用316L不銹鋼材料作為液環真空泵裝置的流通部件。
在常減壓蒸餾裝置的設計中,應優先考慮采用改進工藝流程;針對常減壓裝置中不同的腐蝕體系,在設計中通過采取必要的工藝措施和選擇合適的設備及管道材料,可以防止腐蝕帶來的危害;常減壓裝置中換熱網絡的優化是工藝設計中非常重要的一環,有許多工作值得工藝設計者去做;對常減壓裝置中電脫鹽、加熱爐和抽真空等單元進行工藝設計的優化,可以降低裝置的能耗,實現裝置的長周期安全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