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付梅
摘 要:在英語教學中,語法是高中生學習的關鍵。主要講述在課程改革過程中,對高中語法板塊進行剖析,并分析在新課改的背景下,英語語法學習的主要目標,從而對進一步進行語法教學提出一些合理的意見。
關鍵詞:人教版高中英語;語法板塊分析;教學建議
一、課程改革進程中關于語法教學的新目標
我們都知道在學習中,知識的積累是十分重要的,它不僅是我們語言學習能力的一部分,還是語言技能培養的基礎。如果學生對于語法掌握不牢固、不全面,會影響到語言學習使用的精確性,這對于一個學生在學習的主動性,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樹立終身學習的意識上是十分不利的。在課標中曾經有過這樣的說明:語言的培養形成過程應該是以語言的技巧、語法的知識、情感的觀點、學習上的策略還有文化的意識為前提的。同時它還要求在高中階段,學生應該盡可能多地學習并且掌握英語語法,從而提高自己的語言能力。在過去的教學過程中,由于一些老師對待語法教學的理解存在誤區,所以導致老師在課堂上對語法的講解很少,在語法的學習上形成了僵局。但是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進行,老師也逐漸發現在語法教學上的重要作用,并開始改變教學手段,將英語語法的學習融入課堂教學中去。在不斷摸索、研究的過程中,一些在英語教學上有研究的人員集中確立了有效的改進手段。以下是提出的教學方法:
(一)任務型的語法學習
這種學習方式是語言學習的一種手段,它主要是提倡指引學生一邊做事情,一邊學習語言以及使用語言。Skehan說他的學習方式是將形式和目標有機配合,不僅要學習英語語法,還要多多與外界接觸,從而將所學運用到實際中。老師使用這種學習方法就是通過帶領學生認識語法、感悟語法,在完成事情的同時不知不覺掌握了語法知識。
(二)發現型的學習方法
發現型的學習方法是布魯納提出來的,它主要所表達出來的中心思想是學生學習的過程和人類認識世界的過程是一樣的,主要是需要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學習,發現新的事物的一種方法。這種方法的主要目標是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將以前被動枯燥的學習方法轉變為主動積極學習新知識的過程。在真實的講課過程中,要求教師要去觀察、發現、歸納,采取有效的手段進行語法的學習。
(三)內隱與外顯相結合的語法教學
著名的心理學家羅伯曾經說過,人們在學習一個新的事物時會有兩種不同的認識手段。第一種是外顯的方式,它指的是我們需要為之付出努力,利用一些技巧去完成的某種活動就是外顯認識;第二種叫做內隱的認識模式,人們本身在做某一件事情時并沒有感覺到他們在學習,這個狀態說的是學習者在愉快的過程中進行學習。當把這兩種語法的學習放到語法的教學上,第一種指的是通過老師講授去培養學生學習的能力,第二種是說將學生放在一種語言的環境中去學習和使用語言。
二、關于高中英語語法板塊的分析
在高中的語法教學過程中主要采用的是“呈現—發現—歸納—實踐—活用”為主導的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方法采用當前比較先進的教學手段,運用了教育理念的精髓。教學中的語法可以在適當的情景中完成,首先要求學生去發現問題,然后再在老師的指導下總結出語法的使用方法和功能。高中英語在知識的排版上,總體來說比較系統完整,我們要求在高中完成的任務會集中體現,這樣也方便主持教學。在每一個單元的分布上,每一個單元的重點內容會出現在閱讀的文章上,然后在板塊“learning about language”加以鞏固。高中英語還有一個表現是語法具有重復性和循環性,這種方法可以幫助學生及時復習,以防忘記。
三、關于高中英語語法的教學建議
高中時期的學習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階段,在這個時期的學習對語感的培養十分重要關鍵,而語法又是學生學習語言的基礎和關鍵。要求學生從書本中學習語法的使用方法,會有效地幫助學生培養靈敏的觀察力以及領悟能力。除此之外,在情景學習中,把抽象難理解的事物變得具體,更有利于知識的長期記憶。
帶領學生認真朗讀每一篇課文,因為在閱讀文章的過程中,教師不僅可以幫助學生積累詞匯,還可以幫助學生了解語法的使用規則,從而讓學生體會到語法在真正使用時的特征。
學習英語語法的過程中,我們一定要讓學生積極地參與進去,在探究中得出結論。帶領學生反反復復對語法進行訓練,并使他們積極地在情境中學習技能。
教師要有效利用課堂內外的資源,并積極利用各種渠道,進一步來增加學生對語法的運用。
總之,在高中英語教學改革的背景下,語法的教學出現了許多曲折的過程。英語語法從起初的非常重視到最后被冷落經歷,起伏波動很大。但最終明確了英語語法學習的重要性,并要求教師探索出有效的語法教學方法,而且在教學中要富有足夠的熱情,要求教師在課堂中主要起引導作用,幫助學生發現問題、探究問題,并最終解決問題,使用靈活的教學方法,增強學生對語法的理解,提高他們語法的使用能力。
參考文獻:
[1]蒙坤.人教版高中英語語法板塊分析及教學建議[J].基礎教育研究,2013(23):22-24.
[2]陳君.人教版高中英語語法板塊分析及教學策略[J].海外英語,2015(3):82-83.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