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雪梅
摘 要:高中通用技術學科教學的培養目標主要就在于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并在動手實踐中實現學生科技創新能力的更好培養。通用技術學科仍舊是以學生為學習的主體,教師只是學生學習的引路人和指導者。為此,通用技術學科教師要能夠積極開發身邊可以實踐的資源,鼓勵學生能夠主動參與到動手實踐活動中去,激發學生能夠在動手實踐前進行科學設計、在動手實踐后再反思如何進行創新,讓學生能夠經歷反復實踐、不斷創新的過程。從培養學生實踐能力與科技創新能力的意義、如何創設氛圍、如何進行實施等多方面進行相關闡述。
關鍵詞:重要意義;增強意識;提升能力
高中通用技術學科教學是培養學生科學實踐與創新能力的重要而又有效的途徑,這一課程的實施對于學生當前以及今后的工作與生活都會帶來積極而又深遠的影響。在活動中讓學生能夠積累實踐經驗,讓學生經歷自主探究、學會合作、勇于思考等快樂體驗,從而也能夠通過親自實踐感受到科技的巨大魅力,提升學生的技術素養。
一、培養學生動手實踐與創新能力的重要意義
科技改變人類,創新改變世界。世界各國都在進行著不同意義上的科技革命,而科技的每一點點進步都離不開創新。我國也不例外,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必然需要科技的進步。而國家的未來卻在于我們少年,俗話說“少年強則國強,少年勝則國勝。”可以說,對于青年一代進行科學創新能力的培養,刻不容緩。在21世紀初,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就發布了關于世界各國都需要對青少年進行科技創新能力培養的報告,在報告中指出“不一定所有國家都要處在科技發展的最前沿,但是所有的國家都需要具有科技創新的能力,哪怕是最為貧窮的國家也要進行科技創新的鼓勵、并實施相關政策。時代的發展需要更多的科技創新人才,而學校教育就要能夠促進我們的學生成為科技創新類人才。”為此,在我國增強青少年一代的科技創新意識、提升科技創新能力是具有重要意義的,在高中通用技術學科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與創新能力已成為首要的任務。
二、師生要能夠共同增強實踐創新意識
通用技術學科教學,不僅要讓學生能夠從中獲得更多的通用性工具的設計程序、原理、設計手段與方法等,而更重要的則是能夠讓學生親身經歷動手實踐的過程。《普通高中通用技術課程標準》中也對師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要求教師要能夠主動改變教學觀念、改進教學方法,注重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而且還要逐漸增強學生在實踐中進行創新的意識。
1.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提升創新意識
隨著新課程的不斷改革,學科教學的培養目標在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不同的學科也都提出了不同的學科素養,而普通高中通用技術學科素養的培養就在于對學生進行動手實踐與創新能力的培養。通用技術學科教學的教師不能僅僅停留于以往的教教材、學生了解知識的淺層,而是要能夠積極實踐,在動手實踐中增強創新意識。因此,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自身首要能具有創新意識,而后才能關注學生的創新意識,才能著力于培養學生的技術素養,不斷加強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提升其意識。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能夠積極發揮高中學生進行動手實踐與勇于創新的自主性,并能善于利用學生已有的、熟悉的生活和極為感興趣的事物激發其實踐興趣,從而為高中學生創造可以用來實踐與探究的時間與空間,讓學生感受到科技就在我們的生活中,也便感受到科技制作與創新的現實意義和價值,從而也能讓學生感受到創新的無限樂趣。
2.走進學生生活,使學生樹立創新意識
普通高中通用技術學科中許多通用的科技知識與現實生活息息相關,這些技術產品給我們的現實生活帶來了便利,為人們的生產與工作帶來了更高效益。因而,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能夠從學生熟悉的生活科技到現代生產科技以及高科技領域的延伸,在讓學生能夠切切實實經歷通用性科技產品的制作,并且讓他們能夠在了解知識與掌握技能的同時獲得探究經驗的提升,讓他們能夠有更多的機會感受與理解最為前沿的科技創新成果,從中能夠領略科技創新的無窮力量。
(1)基于課本教材,理清通用科技與現實生活的聯系
科技知識源于生活,高于生活。這些科技知識基本囊括于通用技術教材之中。實際上,高科技產品并不是凌駕于廟堂之上,而是在生活之中比比皆是,比如說無人機、電動機等;電子攝像控制系統的工作流程引出控制技術,就在小區、廣場上也隨處可見。而電子警察引出現代檢測技術則在高速公路等場所比較常見。教師要讓學生體會到這種技術的實用性,讓他們感受到科技的魅力。
(2)聯系生活實際,體會科技在生活中的應用
21世紀開始,計算機網絡技術、電子信息技術等科學技術發展迅速,電子產品開始從奢侈品變成日常電子產品,被廣大消費者接受。如今,我們已經離不開手機等通訊設備,它讓通訊變得便捷,讓地球聯系為一個真正的整體。學生要在學習科學技術的過程中,充分領會通用技術課堂的用途,并將所習得的科學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去。
三、進行有效的課堂實施,實現學生科技創新能力的提升
1.創建有效的課堂探究時空,積極進行合作交流
(1)合理安排課堂活動時間,提高課堂活動時效性
時間要素在課堂實踐活動中作用顯著。教師在備案時,要提前預設好時間進度,力求在最短的時間內實現最優化的教學目標。教師在可控時間內可以有條不紊地把握好教學節奏,讓學生充分理解教學內容。
(2)營造寬松活躍的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
教師要讓課堂變得更加輕松,可以采用小組學習法,讓學生分成幾個小組,彼此交流學習,讓小組中的學生自由談論,將問題更加突出,讓課堂上的重點與難點可以順利解決。學生在自由無壓力的課堂氛圍中,可以大膽表達自己的觀點與疑惑。在小組活動中,教師也要擺脫拘束,加入到學生的小組討論中,了解學生掌握知識的程度,適當給予各小組點評,對偏離課題的小組要及時糾正、提醒。在比較輕松的課堂上,學生可以充分表達自己的意愿,培養自己的邏輯思維與能力。在小組討論中進行頭腦風暴,并提出自己創新想法。比如,教師在以水龍頭為例時,必然會探討水龍頭存在的必要性。有學生在實踐與討論過程中,會發現水龍頭經常出現水流小,噴水急等問題。
2.建設理論型課堂實踐陣地,促進學生在實踐中獲得能力成長
(1)理論聯系實際,有效理解科技原理
在通用技術教學中,會有很多的技術方法理論教學。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經常因為內容抽象而不理解課堂內容。教師這時候要開動腦筋,讓課堂變得鮮活起來。可以讓課堂的教學內容更加生活化,真實性更高,讓學生體味到通用技術課堂的樂趣。比如教師在講授控制系統中的自動檢測環節時,學生多數不理解教師講述的內容,課堂效果不理想。這時教師就要增設一些小游戲,讓學生理解“自動檢測”的概念。首先將學生分成兩組,一組學生蒙眼睛,去黑板上將一個缺眼睛的小人添上眼睛,另一組同學則不蒙眼睛,直接去相同缺眼睛小人上填眼睛。在兩幅畫完成后,提供過對比分析,學生可以發現顯然,不蒙眼睛去給小人畫眼睛的那幅畫上的小人比較之下五官更加端正。這就是所謂的自動檢測。再比如,“黑箱法”,學生不理解這個陌生的科學技術概念,教師可以拿身邊的例子舉例。比如說買西瓜。我們在購買西瓜時候,習慣敲一敲西瓜的表皮,判斷其成熟程度。這種方式就是“黑箱法”一個比較典型的例子。學生進而得出結論,“黑箱法”就是輸出與輸入的關系的討論,是分析其系統內部結構的一種方法。我們在華佗的望聞問切中也能看到“黑箱法”的應用。
(2)采用有效問題,引發學生的創新思維
好的問題可以調動學生的興趣,讓他們的思維更加開拓。在進行臺燈設計講解中,教師要能夠提出合理性的問題,引領學生從臺燈的作用和輔助功能兩個方面來進行問題的思考。讓學生能夠指出臺燈的主要作用不僅是照明,而且還能增添許多其他的輔助功能,比如說時間提示功能,筆筒乃至日歷等,這時候有學生就會提出有趣的回應:枕頭和手表能不能結合在一起?這是個比較新穎的創意,白天與黑夜,頭與手,看似完全不搭邊的事物,結合在一起,實在是難以想象。然而,在學生充分的探討以及研究分析后,卻認為這是可行的。更有學生設計了一個多功能鬧鐘枕,將鬧鐘設置在枕頭中,實現一物兩用的目標。
(3)自主動手實踐,提升實踐與創新能力
實踐出真知。要想讓學生的科技創新能力得以提升,就要讓他們親自動手。教師可以在課上多設置一些技術性實驗環節。讓學生可以在真實環境中理解課堂所學的理論知識。而且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學生也可以整體把握通用技術課堂上的重點難點。在實驗中,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準備不同材質的物品,讓學生感受不同材質物品的結構、受力等特質。這些物品要差異性較大,可以包括雞蛋殼、鐵球、紙張等。此外,教師還要讓學生勇于嘗試。比如準備一些舊的、棄之不用的收音機等物件,讓學生拆開了解其原件構成,并對比結構圖,進行拆裝實驗。通過這些實踐活動,可以讓學生對科學技術不再陌生,并感受到科技的真正魅力,理解科技在生活中的實際用處,讓學生的動手與創新能力得到同步提升。
青少年的科技創新能力至關重要,關系到我國科技進步乃至綜合國力的提升。少年強則國強,我國的改革開放需要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需要科技水平的進步,教師身兼重要使命,要充分利用好課堂上的有限時間,積極引導學生開動腦筋,在自主動手實踐的過程中積極表達自己的觀點與意見、發揮自身想象力,讓學生的技術水平與創新能力再上新臺階。
參考文獻:
[1]冷淑君.關于項目教學法的探索與實踐[J].江西教育科研,2007(7).
[2]徐涵.項目教學的理論基礎、基本特征及對教師的要求[J].職教論壇,2007(6).
[3]許凱.重視通用技術課程 培養學生創新實踐能力[J].基礎教育參考,2010(8).
編輯 劉瑞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