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曉文 何永花
摘 要:對于高中學生而言,其生涯規劃指導課程實際上就是對學生科學全面地認識自我、合理地設定學習目標以及培養其自我規劃能力進行提升的引導性教育,其關乎學生未來的全面發展。從開展高中學生生涯規劃指導課程的四大原則出發,對相關工作的開展進行了相應的討論和研究。
關鍵詞:高中;學生;生涯規劃;指導課程
對高中學生的生涯規劃指導課程的順利開展和實施來說,必須要遵從相應的原則才能實現,一般來說其涉及的主要原則包括自主性原則、調適性原則、全面性以及伴生性原則。
一、自主性
自主性實際上就是指在某種環境下,個人對活動所具備的主觀能動性以及對相關活動的控制能力和支配權利。對于高中學生而言,充分地調動和激發其進行生涯規劃的主觀能動性,不僅是學校開展規劃指導的目標,同時也是實現學生全面發展的根本性保障之一。在指導課程的開展過程中,學生和教師之間的關系是平等的,對于教師而言,教師是生涯規劃指導課程開展的引導者,這就要求教師尊重學生的自主性和主觀能動性,不能一味地將知識和自身的意志強行灌輸給學生,要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1];對于學生而言,在課程的開展過程中能夠獲得一定的愉悅感是明顯重要于獲得和了解知識的,具體來說就是指愉悅感的獲得有助于學生的學習態度由被動接受轉變為主動參與,能夠在課程的開展過程中積極主動地參與、思考、提問和發表意見,這對于其有效且深刻掌握規劃方法和能力來說是十分重要的。
二、調適性
在指導課程的開展過程中培養和訓練學生的自主調試能力也是十分重要的,其具體是指學生在課程的開展過程中,能夠根據內外部環境和條件的變化,對其規劃的制定和實施進行一定的調整以適應社會和現實需求的能力,這種能力也是始終保證規劃具有一定有效性和針對性的基本保障之一[2]。從現實的高中情況來說,不同學生具備的自主調試能力是具備一定差異的,有的學生在獨立性方面表現較好,而有的學生可能在主動性方面表現優異,其他學生則具備較好的承受能力,因此這就要求教師在引導學生開展生涯規劃指導課程的過程中,注重課程和規劃的個性化,并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加以實時調整,確保規劃課程的開展始終與不同學生的個體化發展相適應。既不能連連跳,也不能步步退。
三、全面性
對于高中學生的生涯規劃指導來說,其根本目的就是充分發揮和調動每一個學生所具備的優勢和內在潛力,并對其進行充分的肯定,以培養和樹立學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因此,這就要求在規劃課程的開展過程中,既要以學生的學科學習為基礎,引導學生對自身的未來發展進行全面規劃,同時更要以學生學業和職業的發展為前提,對其自身的品德、興趣培養以及技能提升等方面進行全面的規劃,致力于在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的基礎上來體現優秀,在確保每一位同學合格的基礎上鼓勵拔尖[3]。
四、伴生性
伴生性原則主要是針對教師而言的,具體來說就是指在生涯規劃指導課程的開展過程中,教師是引導的教練身份,而不是主導身份,因此要確保教師伴生性工作的有效性和合理性,必須要注重教師以下六個意識的樹立和培養。一是教師傾聽意識的樹立和培養,這種意識可以為師生之間的情感表達和有效交流奠定基礎,最大程度地實現師生互信;二是發問意識,具體來說就是指教師要通過提問的方式來向學生了解其對課程的態度、意見和建議,進而為其課程的優化和調整提供可靠的依據;三是區分意識,具體來說就是指教師要幫助學生進行有效且合理的區分,使學生能夠清晰地了解到自身的優勢和缺陷,最終實現揚長避短和缺陷調整;四是回應意識,具體是指教師要將自身對學生和課程的想法和態度真實傳達給學生,這既有利于學生對自身以及課程的開展有一定的了解,同時也有利于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五是前瞻意識,具體來說就是教師要在規劃指導課程開始前就對學生的實施效果和可能發生的情況有一定的預知和了解,并提前做好應對方案,以確保課程的有效開展[4]。
綜上所述,高中生涯規劃課程的開展主要是為了讓學生能夠對高中課程的基本內容、高中階段的學習目標乃至未來生涯的走向有一定的了解。雖然從某種程度來說,生涯規劃指導課程中傳授和教導的知識是有限的,但是生涯規劃的思想和習慣所具備的力量是無限的。因此,高中階段開展學生生涯規劃指導課程,讓學生對高中學習目標和規劃有所了解,同時對學生養成規劃意識是具備一定的現實意義的。
參考文獻:
[1]余長敏.高中生職業生涯規劃指導校本教材的開發[J].教學與管理(中學版),2018(11):71-72.
[2]王穎.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學生生涯規劃指導實踐探索[J].遼寧教育,2018(18):18-20.
[3]苑秀中,楊樹強.構建生涯規劃體系精準助力學生成才[J].教育實踐與研究,2019(6):30-32.
[4]趙江濤,崔春柳.農村普通高中職業生涯規劃能力提升方法探討[J].文淵(高中版),2018,3(11):25.
編輯 張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