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中歷史教學中,高考備考工作中的二輪復習是在第一輪以專題為線索的基礎上,針對一輪復習中存在的知識細碎、體系不全的不足,通過通史復習構建知識體系,以時間為序,把各階段的政治、經濟、文化相互關聯,重建一個清晰的通史發展脈絡結構,以達到古今貫通,中外關聯,提升學科素養的目的。
關鍵詞:高中歷史;高考備考;二輪復習;中外關聯;構建體系
高三第一輪復習結束后,很多學生都有這樣的困惑:考點多,主次難分;知識碎,體系不分;學不透,易錯點頻出;思路窄,遇到新題六神無主。這些問題的存在,如不及時解決,學生的復習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將停滯不前。
針對這些問題,高三第二輪復習遵循通史體例,依照“古今貫通”“中外關聯”的原則,按古代中國、近代中國、古代世界、近現代世界的順序進行有效復習。通過通史復習重建知識體系,以時間為序列,把每一個歷史分段看作一幅思想文化相互交織的歷史畫卷,以達到古今貫通,中外關聯,提升學科素養的目的。
一、構建階段通史體系,搭建框架,形成分期
構建階段通史是知識體系化的必由之路,也是深化復習的基礎。在二輪復習中,可按照中國和世界的空間范圍,以古代、近代、現代的時間線索對知識點進行重組。例如,可將必修一、二、三整合為三個部分: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代史和世界史。中國古代史部分又可以分為四個小的階段:先秦秦漢文明起源到大一統封建國家的建立和鞏固階段,三國兩晉南北朝民族交融與隋唐大一統發展階段,遼宋夏金元多民族國家政權并立與元朝統一階段和明清中國版圖的奠定與面臨的挑戰階段。在中國近現代史部分,可根據不同政府的統治進行有效的整理,如:晚清政府統治時期的內憂外患與救亡圖存(1840—1911);南京臨時政府與北洋政府的統治(1912—1927);南京國民政府的統治時期(1927—1949);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的統治(1949—至今)。在世界史部分,按時間順序可分為五個階段進行歸納整合:古代希臘羅馬,近代前期的世界,兩次工業革命時期的世界,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世界和二戰后的世界。通過知識體系的重建和整合,達到構建時空架構,避免知識遺忘的復習目標。
二、補充隱性知識,完善知識體系
歷史知識浩如煙海,教材不可能面面俱到,很多重要知識點被一筆帶過,使考生的知識結構存在很多遺漏。如中國古代史中,補充古代監察制度,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補充莊園經濟、世族門閥制度,遼宋夏金元時期補充文官政治,明清時期補充對邊疆的治理,臺灣的管理和中國版圖的奠定。中國近代史部分:晚清時期要補充整理清政府的自強自救運動,如清末新政和預備立憲這些課本上沒有提及但很重要的內容。辛亥革命和中華民國成立中要補充整理北洋政府的政治、經濟、外交工作中的進步因素。在世界史部分中,古希臘羅馬部分只有政治和文化,但在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這條唯物史觀的指導下,我們更應關注希臘羅馬的經濟,是什么樣的經濟孕育了如此輝煌的政治文化。近代前期的世界史部分,總結十四世紀到十六世紀歐洲封建君主制的加強與資本主義發展的關系,這些內容在課本中都未提及。在二戰后的世界這一階段,戰后世界格局的演變是重要的線索,課本提及影響演變的因素時只說了走向聯合的歐洲,日本謀求政治大國地位,不結盟運動的興起,對戰后東歐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和改革未提及,造成考生知識上的斷層與理解上的困難。只有這些隱性知識得到及時補充,才能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
三、古今貫通,中外關聯
在第二輪通史復習時,按照主題,以時間先后順序排列歷史事件并探尋事件的前因后果,由此形成縱觀古今的基本線索。如在中國古代史中,可以以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的發展為線索,整理出從戰國、秦漢時代到明清時期的中國古代政權演變的史實,從中總結中國古代政治發展的特征。在中國近代史部分可以以先進的中國人面對西方侵略掀起的救亡圖存運動為線索,整理出地主階級的洋務運動,清末新政和預備立憲活動,農民階級的太平天國和義和團運動,資產階級的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無產階級的新民主主義革命。一部中國近代史就可以輕松地熟悉掌握??傊瑢χ攸c歷史問題形成理性、深刻的認識,構建起立體、全面的知識體系和結構網絡很有必要。
中西方歷史發展不同,各具明顯特色。在比較差異的同時,也要看到中西方的交流和互動。如在中國近代史部分和世界史部分,兩次工業革命對中國的影響,可以結合世界和中國歷史進行歸納總結。在二戰后的世界這個階段,學習羅斯福新政時可以以現代化模式的創新與調整,歸納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斯大林模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模式的不同,進行中西比較,有利于加深考生對世界整體性的認識,有利于考生把握歷史發展規律,提高成績。
總之,在構建階段通史體系,補充隱性知識的基礎上,形成知識的橫向縱向聯系,達到古今貫通,中外關聯的目的。
參考文獻:
任世江.高中歷史必修課程專題解析[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01:35.
作者簡介:張瑞英(1986.9—),女,漢族,甘肅隴西人,本科學歷,中小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中學歷史教學。
編輯 張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