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教育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司法部五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完善安全事故處理機制維護學校教育教學秩序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確將毆打他人、故意傷害他人或者故意損毀公私財物等行為界定為“校鬧”,并提出相應治理措施,為學校處理各類“校鬧”行為提供了制度依據。
注意:八類行為被明確為“校鬧”
《意見》指出,實施下列“校鬧”行為,構成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公安機關應當依照治安管理處罰法相關規定予以處罰:(1)毆打他人、故意傷害他人或者故意損毀公私財物的;(2)侵占、毀損學校房屋、設施設備的;(3)在學校設置障礙、貼報噴字、拉掛橫幅、燃放鞭炮、播放哀樂、擺放花圈、潑灑污物、斷水斷電、堵塞大門、圍堵辦公場所和道路的;(4)在學校等公共場所停放尸體的;(5)以不準離開工作場所等方式非法限制學校教職工、學生人身自由的;(6)跟蹤、糾纏學校相關負責人,侮辱、恐嚇教職工、學生的;(7)攜帶易燃易爆危險物品和管制器具進入學校的;(8)其他擾亂學校教育教學秩序或侵害他人人身財產權益的行為。“校鬧”行為造成學校、教職工、學生財產損失或人身傷害,被侵權人依法追究“校鬧”人員侵權責任的,應當予以支持。同時,可以通過聯合懲戒機制,對實施“校鬧”、聚眾擾亂社會秩序的人員實施懲戒。
【簡析】“校鬧”不僅侵害學校和師生的合法權益,還給學校帶來諸多后遺癥。一些學校因為“校鬧”而承擔了不該承擔的責任,導致其不得不采取消極防范措施,例如取消對抗性體育活動、減少校外實踐活動,甚至取消課外活動,影響正常辦學工作,降低了學校教育教學質量。如今《意見》明確了各類“校鬧”行為,并列舉了打擊“校鬧”的正確方式方法,給依法治理“校鬧”提供了剛性保障,能夠讓學校和教師安心教育教學工作,維護學校正常教學秩序,保障師生合法權益。
舉措:遇到“校鬧”學校可以這樣制止
《意見》提出,學校安全事故處置過程中,如發生家屬及其他校外人員實施圍堵學校、在校園內非法聚集、聚眾鬧事等擾亂學校教育教學和管理秩序,侵犯學校和師生合法權益等“校鬧”行為的,學校應當立即向所在地公安機關報案,提供當事方人數、具體行為、有無人員受傷等現場情況,并保護好現場,配合公安機關做好調查取證等工作。公安機關到達前,學校保衛部門可依法采取必要的措施,阻止相關人員進入教育教學區域,防止其干擾教育教學活動。公安機關接到報案后應當立即組織警力趕赴現場,維持現場秩序,控制事態,協助有關部門進行疏導勸阻,防止事態擴大。對現場發生的違法犯罪行為,要堅決果斷制止,對涉嫌違法犯罪人員依法查處。
【簡析】《意見》為學校應對、制止“校鬧”提出了正確的方式和方法,讓處理應對這類事件有法可依。對此,各級各類學校應嚴格落實《意見》要求,加強學校安全風險防控,探索成立學校安全事故處理委員會,建立警校聯動機制、學校保險制度等,不斷提高學校的安全管理專業化水平。
提醒:杜絕“花錢買平安”的做法
《意見》指出,學校安全事故糾紛處理過程中,要堅守法律底線,根據事故客觀事實和法律法規規定,明確各方責任。責任認定前,學校不得賠錢息事。經認定,學校確有責任的,要積極主動、按標準依法確定賠償金額,給予損害賠償,不得推諉塞責、拖延不辦。學校負責人或者直接管理者有責任的,學校主管部門應當依法依規及時處理、嚴肅問責。學校無責任的,要澄清事實、及時說明。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非法干涉糾紛處理。堅決避免超越法定責任邊界,片面加重學校負擔、“花錢買平安”,堅決杜絕“大鬧大賠”“小鬧小賠”。
【簡析】過去,一些地方政府、教育行政機關和學校領導,未能堅守法律底線,有時候為了盡快息事寧人,以“花錢買平安”的錯誤方式處理“校鬧”,客觀上助長了“校鬧”不良風氣的蔓延。現在,《意見》就校方如何處理“校鬧”提出了具體指導意見,明確了應對的正確方式和方法,必將對遏制“校鬧”事件的發生發揮重要作用。對此,各級各類學校要切實樹立依法治校、依法辦學理念,善于通過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化解各類矛盾糾紛。
(責編 ?歐金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