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貞海
摘 要:《將進酒》是李白的眾多名篇之一,很多版本的教材都有選錄。一方面它的主旨似乎顯而易見,而另一方面很多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尤其是探討詩歌情感時卻往往望文生義,牽強附會,甚至胡亂發揮。出現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對本詩的構篇邏輯把握不準,從而導致對本詩情感理解出現偏差。那么這首詩到底是如何構篇的?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又是什么?
關鍵詞:將進酒;構篇;邏輯
先將原詩摘錄如下: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鐘鼓饌玉不足貴,但愿長醉不復醒。
古來圣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一般以為,本詩感情起伏,一波三折,由悲而喜,由喜而樂,由樂而狂,由狂而憤,千頭萬緒最終歸結于一個“愁”字。詩中,詩人感情變化極快,落差極大。開頭兩句寫悲,“人生”以下五句寫歡,“鐘鼓”以下三句寫憤激,“主人”以下寫狂放……這種理解,我以為值得商榷。
要想準確理解這首詩的感情,當然要結合其寫作背景。當時李白和朋友岑勛及元丹丘相聚宴飲,“一杯清酒聚知音,半生相知有幾人”,人生快事,莫過于置酒會友,和好友推杯換盞之間,李白自然意興高漲,心情大快,因此“席間只言酒,莫談身外事”應是李白當時應有的心理狀態。故而,勸朋友開懷暢飲,不醉不歸當是這首詩構篇的基本邏輯。這也正合《將進酒》詩題的勸酒本意。
所以,理解這首詩,當從勸酒說起。李白不光會喝酒,更會勸酒,而且勸酒藝術高超。在本詩中,李白就有三次勸酒,且每次勸酒,都有不同說辭,讓人自覺非飲不可,而且也正是在勸酒中,李白將胸懷袒露,情感揮灑。
首先,第一次勸酒,開篇以“君不見”二句極言時光流逝之快,人生之短暫,面對如此有涯之生當如之何?李白話鋒一轉,給出答案:得意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呀!內中雖有一“悲”字,但并非太白心情悲愴,應景之語罷了,其旨在讓朋友“莫使金樽空對月”。設想當時情景,李白去朋友家做客,酒未過三巡,菜未過五味,把盞先言悲,說不過去。另外以李白之性格,即使有莫大悲傷,也當在歡歌醉酒之后,情難自已,坦然自露,他怎么會在朋友歡聚之時,甫一開場便悲戚戚呢?所以理解為悲傷與當時情景不符。另外李白舉杯話黃河,把酒言人生,這遠比現代酒桌上“感情深,一口悶”這樣的勸酒詞來得自然,來得雄奇,來得高妙。如此勸酒,誰又能拒絕呢?這是李白的第一次勸酒。
接著李白又來了第二次勸酒。“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贝藭r,我們可以想象,幾杯酒下肚,賓朋皆已酒酣耳熱,興致高昂。所以,李白發出了最自信的豪言,但此處重點不在天生我材,也不在千金之才,重點還是在“會須一飲三百杯”。如果說李白第一次勸酒還是以喝干杯中酒為目標,那么這次卻陡增至三百杯了??鋸堉~顯露了其萬丈豪情、狂放不羈,也顯露出其漸進酒境,漸入醉態。所謂酒后吐真言,雖是勸友喝酒,但何嘗不是其內心的真實想法?想起年少仗劍去國,辭親遠游,本望“使寰區大定,??h清一”,卻不想被賜金放還,壯志難酬。倏忽之間,已過知天命之年矣——李白此詩作于天寶十一年,時已五十二歲——怎能不思之愴然!然而李白又是樂觀的、自信的,他仍然相信自己的才華有施展之日,自己的抱負有實現之時。所以雖是狂言以勸酒,亦是自我的真情流露。面對如此豪情,誰又能不干盡杯中酒,一飲三百觴呢?
第三次勸酒,方式一變。與前兩次先說喝酒理由不同,這次李白先叫朋友“將進酒,杯莫停”,這正是酒入豪腸,性至巔處不能自已的表現。也是愈到最后,愈需要更好的勸酒詞助興之需要。而且至此時,似乎言說已不足以表情,李白情不自禁地以歌達之,所謂“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側耳聽”,而李白所歌,又句句不離勸酒?!暗搁L醉不復醒”“惟有飲者留其名”“斗酒十千恣歡謔”“徑須沽取對君酌”“與爾同銷萬古愁”……喝酒的理由有如許多,讓被勸之人怎能拒絕呢?當然,在李白以歌勸酒,近似癲狂的外表之下,是其抑郁不得志的憤激。所謂萬古愁,既有時間流逝,時不我待之惆悵,亦有抱負難伸,壯志未酬之悲傷;這種愁,古代圣賢如曹子建者有之,李白有之,后之來者亦將有之!
所以,“勸酒”是本詩最基本的構篇邏輯,也正是在花團錦簇的勸酒辭中,蘊含著李白的情感變化。在推杯換盞中,李白時而言悲,時而歌歡,時而放誕,諸種形狀,既是太白真性情,亦是酒言酒語,助酒之狀罷了,其底色,脫不過和朋友歡聚宴飲時的放松與適洽。只有基于此,才能對本詩有較合理的理解。
參考文獻:
[1]趙海菱.李白《將進酒》新考[J].社會科學輯刊,2012(2):182-185.
[2]李建松.醉與幻中的悲劇美:《將進酒》中的酒神[J].赤峰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3):174-175.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