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宏梅
記得第一次拿到朱永新先生的《新教育》讀本時,我欣喜若狂,那份激動,難以用言語來釋懷。它是我的良師,亦是益友。或許用百年不遇來形容有點夸張。但對于一個有十六年執教生涯的我而言,真的是如獲至寶。
翻開朱永新先生的《中國新教育》,映入眼簾的是教育理想字眼。在此,我把朱永新老師看作教育大師是不為過的,他給我們教育界掀起了一股浪潮,勢不可擋,順應時代變革發展,宛如浩瀚大海上的一盞航燈,為我們指明了方向。在教育這片沃土上,展現給我們工作者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所以,我把朱永新老師又尊稱為先生,表達對他的尊重、敬仰和那份感恩吧!我想支撐朱永新老師今日之作,今日之成就,應該是他一直追求的理想吧!他是一位永不放棄的理想主義者,所以《把我們還需要教育理想嗎?》放在首頁,恰到好處。
我們不僅僅需要物質享受,更需要精神上的追求,達到更高境界。人的精神性決定了人不僅僅是為每日的三餐,為了當下而活著。支撐人活著往往是理想,也是我們談的生命價值。人的成就與理想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樹立的理想層次越高,人的成就自然也就越大,并且付出了常人難以理解的艱辛。朱永新老師自身就是很好的例子。一代偉人周恩來在青年時期,揮筆寫下:“為中華崛起而讀書。”正是這個遠大理想才有了今日之中國,才有了十里長街送總理的感人畫面。
教育是培養人的事業。教育不乏理想,當我們走上教師工作崗位之后,樹立自己的奮斗目標,才能增強我們的責任意識和使命感。每天不斷挑戰自我、創新發展,否則就會荒廢時間和精力。碌碌無為一生,教育就變成真正意義上的平凡了。在14年碩士畢業論文中,在談到教師專業發展中,我搜集了朱小蔓在《教師教育改革與教師專業發展》一書中的一些資料。她是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所長,在該書中,她提到了教師職業道德教育責任,以及將其轉化為明確的工作意識。朱小蔓也是基礎教育的倡導者。正如她所言:“人活著太需要支撐我們生活的東西,太需要為我們每一天的生活得到鼓勵和依據的東西,所以我們需要尋找自己為人做事的原則,信念乃至方式。”
我們的教育工作決定我們每一天都接觸的是新鮮事物。每一天的內容和主題都不一樣,這使得一個優秀的教師擁有? ? 詩意般的教育生活,具備了詩人的靈感和創意,抒懷自己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在我的碩士畢業論文中,在談到教師的教育理想時,我引用了葉瀾的一首詩,她作為新基礎教育改革的倡導者,作為真正的教育,是這樣詮教育理想的:
沒有生活質量的提升,就很難有教育質量的提高;
沒有精神的自由解放,就很難有學生精神的自由;
沒有教師的主動發展,就很難有學生積極的發展;
沒有教育的創新,就很難有學生精神的創新。
——葉瀾
可以說當我們生活沒有夢時,教育就沒有了意義。以此詩與大家分享,它詮釋了真正的教育內涵。
我在九中執教一年,白軍志校長提出的學校口號是“做一個責任心的人”。我真正領悟到了教育的意義和內涵。正是這份理想與執著,成就了九中人的夢,成就了今天的九中,也成就了名城金校長——白軍志。他一直踏著夢的足跡前行,有了今天的恩玲,又造就了恩玲人的夢。九中、恩玲,這些生活在我們身邊的追夢人,用他們的實際展現了“恰如其時的理想”的力量。對于堅守教育理想的理解,白軍志——金城名校長給了我們答案,正如朱老師所言“當你無法改變社會,無法改變別人的時候,你唯一可以改變的就是自己。而只要你真正地改變自己,其實你就是在改變別人,就是在改變社會”。追求教育理想,縱然是平凡的路途,但卻在享受幸福,也在創造奇跡。新教育是播種理想的事業。朱永新、朱小蔓、葉瀾眾多新教育人執著地認為,作為教師,我們不僅應該具有教育理想,還應該把理想的種子播在學生的心中。只有我們的孩子擁有理想,我們的民族才有希望,不忘初心,堅守教育,執著夢想。我將無我,不負教育誓言與胸懷,從小夢到大夢,托起中國教育,實現中國夢。
最后,我想說的是,教育也是用心來播種的,讓我們齊心協力,在孩子們的心中播種善良、博愛、寬容和知識的種子,培養一代又一代的追夢人,讓我們用自己的真誠、善良、熱情、勤奮與執著開創榆中教育這片藍天!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此理想一直指引著我走到今天,直到生命的盡頭,實現我的人生價值。因為我也是一個追夢人。
編輯 張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