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艷紅
摘 要:巴金在《激流三部曲》中塑造了眾多有藝術感染力的人物形象,以其生命形式的存在狀態而言,善良與憂郁的委頓生命形象系列最為感人。作者細膩獨到地挖掘他們內心的情感,真實地記載了那個時代的人所具有的民族典型性格及心理特征,從鮮活、豐滿的人物塑造中可以體會到人物內心厚重的情感記憶庫藏。
關鍵詞:委頓生命;覺新;屈從;愛情;痛苦
巴金在《激流三部曲》中用如椽巨筆構筑委頓生命,對以覺新為代表的包括瑞鈺、梅、蕙、淑貞、枚、劍云等一長串人物的塑造,突出顯示了他對民族典型性格和心理特征的深刻了解和真知灼見,表現了“對傳統文化消極面及在它熏染下形成的傳統人格的反思和否定”[1]。委頓生命所遭受的心理困惑和磨難是他們向封建勢力討還血債的檄文,作者細膩獨到地挖掘他們內心的真實情感,因而形象最為感人。
一、覺新——把個人生命拿來為他人放散
覺新的儀表、行動、情感,一切都能證實他的教養和生活環境。這對他的影響是具有典型意義的,是能深刻揭示覺新性格存在和發展的社會本質,這完全得力于作者對現實生活的全面把握和深入理解。
1.屈從和承擔
高覺新作為高公館的長房長孫,其經歷無疑是一個人性災難,一個人性遭受摧殘變得扭曲的最好例證。
覺新是清醒認識到自己悲劇命運的懦夫卻又怯于行動的多余人,是封建家庭和舊禮教毒害下人格分裂的悲劇典型。他以受難者的身份充當舊勢力的“幫兇”,又在“幫兇”的過程中成為喪失青春和幸福的犧牲品。把覺新完全劃入“幫兇”的范疇并不妥當,他屬于另一形式的犧牲品。“他只是虛與委蛇,違心地做家長要他做的事,有時還盡其所能地保護,支持一些青年免受專制制度的吞噬”[2],幫助覺慧、淑英離家出走就是最好的證明。
2.自責與痛苦
長房長孫給予他特殊地位的同時也剝奪了他的自由,為他的自由畫上了不可逃脫的一個圈,并且影響到他心理上最后的寶貴的希望之火,迫使他走到了心靈崩潰的邊緣,使他戴著鐐銬在悲苦的重壓下瀕于絕境,成為一個帶著鎖鏈而又要傳達主人旨意的封建大家庭的奴隸。為了保住自己可憐的生存權利,他只能怯懦甚至可恥地賴活著,他一次次向惡勢力退讓,每一次退讓都以犧牲別人來換取自己的暫時安寧,為此他付出了沉重的代價,也常常陷入無盡的自責境地。
事實證明,他的退讓造就了渺小的人生,其實他自己也不希望是這樣,當第一個打擊落在他頭上,他苦苦掙扎;于是,第二個打擊又接著來了,一次讓步算是開端,以后不得不步步讓步,他終于漸漸沉落在他所厭惡的環境中去,一天一天沉落下去,一重一重的負擔壓住了他。他還不時想浮上來,幾次浮上來,又幾次被壓下去,他每天沉浸在強烈的內心譴責中,遭受巨大的心靈痛苦。回顧他的人生道路,似乎每一步都交織著悲苦與磨難,滲透著鮮紅的血和苦澀的淚。
3.矛盾與發展
覺新在無法忍讓、屈從時做出反抗,特別是當他意識到屈服、妥協會給別人帶來痛苦和不幸時,他的心簡直快破碎了。
作者對覺新的批判和否定是審慎、留有余地的。因為我們知道他是為了雙親的遺命,把扶助弟妹作為自己的生活目標。從某種意義上說,正是覺新有保留地妥協和退讓,才給覺慧叛逆性格的成長提供了適宜的條件和氛圍。覺新的懦弱、妥協,固然有其性格軟弱的因素,但在很多情況下,又是一種迂回曲折的斗爭方式。因此,對于覺新在清醒后過一段時間又依然如故的行為就可以理解了,在表面上看來似乎是性格缺少發展,人物不夠真實了,其實不然,覺新錯誤的重復性不僅是他性格中的重要弱點,而且也是我們民族的弱點。
二、梅、瑞鈺、蕙——愛情與人生的沖突
梅、瑞鈺、蕙,三位女性不僅有美好的性格,而且都很有才能。她們都是封建禮教的犧牲品,她們的毀滅是對封建制度毀滅人性,毀滅美的控訴。
1.花的精靈
梅與瑞鈺的命運和梅花聯系著,她們就是質本潔來還潔去的梅花。她倆由于追求幸福的愛情生活而與現實發生沖突造成了悲劇。
桂花是蕙性格的象征,形象雖不顯目,但卻滿香四溢,沁人心脾。她的婚姻讓我們看到封建禮教是怎樣慢慢宰割一個少女的生命,對蕙的描寫,把這層“合理的彩衣撕得粉碎”,讓人們看到了它血淋淋的真實面目。
覺新始終輾轉于三條心靈的絞索之中,而他失去了三位女性,這種有形的巨大損失使他感受到了極度的痛苦。
2.愛的深切
三位女性越是在困難的情況下,乃至生命的最后時刻,她們越是把自己無私的愛表現得更充分,她們真心希望心愛的人快樂、幸福。從這方面看,覺新的確是幸福的,而這些極其美好的個性相繼毀滅,她們正逢青春又都沒有青春,才造成了作品如此濃重的悲劇氣氛和強烈的心靈震撼力。
這些感人至深的委頓生命都有理想,有追求,但在現實生活中一遇到困難和障礙就膽怯退縮,對現實不滿,也企圖改變。但除了說說之外,無所作為,他們被壓縮在極其狹窄的空間里,既談不上發揮個人的才智和創造力,也無法享受愛情、幸福等正當權利。他們有時對起碼的生活需求和卑微的感情活動也嚴加克制,他們的“生存的確渺小,這是一些自我差不多喪失殆盡的生命”。我們從委頓生命娓娓動聽的敘述中感受真摯與痛苦的沖擊,以情動人,從而讓情感滲透作品的每個角落。
參考文獻:
[1]張民權.巴金小說的生命體系[M].上海文藝出版社,1989-10.
[2]汪應果.巴金論[M].上海文藝出版社,1985-10.
編輯 張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