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守敏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觀具有動態性、階級性、主觀性、時代性等特征。人工智能時代已經來臨,必將助推思想政治教育觀轉型。這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發展的需要。轉型的思想政治教育觀將在教師、學生、環境等關鍵要素上呈現新的特征。
【關鍵詞】人工智能時代;思想政治教育觀;轉型
中圖分類號: G40-01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2095-2457(2019)25-0133-002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9.25.064
業內人士將2016年定義為“中國人工智能元年”,這標志著我國已經進入了人工智能時代。人工智能對社會的影響是全面而深刻的,其中也涵蓋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思想政治教育觀在人工智能時代背景下會發生深度轉型,這一轉型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發展的需要,會在教師、學生、環境等思想政治教育關鍵要素上予以體現。
1 轉型對象:核心概念厘定
1.1 思想政治教育觀的概念及其特征
從哲學主客觀的范疇看,“思想政治教育”顯然是一種客觀存在。人對“思想政治教育”這一客觀事物的主觀看法與認識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觀”。“思想政治教育觀”是主觀見之于客觀的概念。隨著主觀對客觀認識的程度的不同,“觀”都會發生變化。因而“思想政治教育觀”具有以下一些特性:時代性:任何類別與形態的思想政治教育,都是一定歷史時代的產物,反映特定歷史的時代特征。階級性:思想政治教育在不同的社會就有不同的性質,在階級社會中就具有階級性。因而,思想政治教育觀也具有階級性。主觀性:思想政治教育觀屬于人的觀念范疇,具有典型的主觀性,不同主體對思想政治教育的看法帶有個體認識差異的特點。動態性:隨著時代的發展與科技的進步,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與內容也隨之發生變化,會讓人對思想政治教育的觀念發生變化,因而思想政治教育觀不是靜止的,而是動態變化的。
1.2 思想政治教育觀與其本質的關系
任何事物的本質都具有唯一性,思想政治教育也不例外。然而本質總會表現為諸多現象,思想政治教育觀正是人關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質與現象的基本觀念體系,即人對“思想政治教育”這一客觀事物的主觀看法與認知。上文已經論述思想政治教育觀具有時代性、階級性、主觀性、動態性等特征。這些特征在一定意義上說明思想政治教育觀具有多元化。在此基礎上,思想政治教育本質與思想政治教育觀的關系可以表示為,具有唯一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本質可以表現為多元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觀,任何多元化甚錯誤的自相矛盾的思想政治教育觀都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質唯一性的表現。任何性質的思想政治教育觀都不會改變思想政治教育本質,越正確、越科學、越全面的思想政治教育觀越能接近或揭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
2 轉型背景:人工智能時代
2.1 人工智能時代已經悄然來臨的印證
從1956年美國的達特茅斯會議提出人工智能的概念至今,已經走過了60余年的發展歷程。斯坦福大學人工智能研究中心的尼爾斯 · 尼爾森(Nils Nilsson)教授將人工智能定義為“關于知識的科學——怎樣表示知識、怎樣獲得知識、怎樣使用知識的科學”[1]。2017年7月我國發布《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要求“制定促進人工智能發展的法律法規和倫理規范,建立人工智能技術標準和知識產權體系”等一系列措施,這表明人工智能正在讓人類生活發生深刻而巨大的變化,成為牽引當下與未來社會發展的新型戰略性技術,人工智能已使我國制造、流通等領域發生了根本性變革,產生了深遠影響,而且正在迅猛向其他行業與領域滲透與蔓延,助推其產生深刻變革,同時沖擊著人的思想,影響著人理念的變革。業內人士將2016年定義為“中國人工智能元年”。[2]在2018年8月舉行的“世界科技創新論壇”上,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復雜系統管理與控制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王飛躍在論壇上表示,人工智能的時代到了。
2.2 人工智能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特點
人工智能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應用正使思想政治教育經歷著一場深刻而廣泛的變革,同時也體現出不同的特點。智能化:在人工智能的支持下,思想政治教育在某些方面表現出能動的滿足教師或學生需求的特性,甚至可以通過“類人機器人”予以實現。個性化:人工智能通過數據,可以實現“教育有法教無定法”到“教有定法一人一法”的轉換。數據化:人工智能生成大樣本量甚至是全樣本量數據,為更加接近本質或揭示本質的認識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本體、認識與方法的載體。精準化:人工智能技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運用將會生成大量與教育相關的數據,人工智能通過對這些數據及其相互邏輯關系的自動化分析,可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精準化決策的依據。
3 轉型意義:理論實踐需求
3.1 理論重構的必要性
以人工智能為牽引力的科技革命會導致教育理論與實踐的變革。同時也不難發現,科技革命只是為教育理論的重構提供了可能,新的教育理論體系不可能隨著新技術的產生而自然形成,而是需要教育理論與實踐工作者的努力。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觀念還停止在原有水平,沒有經歷人工智能時代理念與技術的變革而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觀的轉型,就不可能完成人工智能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論重構的責任與使命。人工智能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的重構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教育觀的轉型存在著高度關聯。重構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論體系將能加科學有效的指導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的開展,運用人工智能更好為思想政治教育服務。
3.2 實踐變革的緊迫性
人工智能時代新技術的興起及其在教育領域的運用,從根本上改變了原有思想政治教育形態與特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觀由于沒有及時轉型,就難以在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中準確把握人工智能。這一現狀迫切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觀轉型予以厘清。黨和國家已經站在戰略的高度,自上而下要求教育工作者盡快實現教育觀轉型。要求“教師主動適應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術變革”[3]“推動形成‘互聯網+高等教育新形態”[4]“構建包含智能學習、交互式學習的新型教育體系”[5]“以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為基礎……推動新技術支持下教育的模式變革和生態重構。”[6]。系列要求的目的在于使教育工作者思想政治教育觀的轉型從外在壓力式的行動要求變成內在動力式的文化自覺。
4 轉型實質:理念深度變革
4.1 教師觀
首先是教師能力素質的提升:人工智能時代,需要教師的知識能力體系更加綜合、交叉、融合,在此基礎上需具備一定的數據挖掘與分析能力,“教師和管理者自身要成為‘數據脫盲者[7]借助于人工智能,掌握學生知識的生成過程,為學生推送個性化的學習服務。這就要求教師具有終身學習的能力,高度關注信息技術的發展,將外在信息納入自我的認知結構中,從而優化其能力素質結構。其次是教師工作方式的變化:在教師中會有相關學科教師、心理健康教師、社會實踐教師、系統維護教師等,組成團隊為學生提供具有個性需求的甚至是一人一單的學習服務,出現師生多對一的局面,致使教師工作方式必須轉型。最后是教師教育重心的轉移:人工智能可以對學生知識與技能的掌握情況都以數據的形式詳細“記錄在案”,讓教師從知識與技能教育中解放出來,將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心轉移到情緒體驗、興趣愛好、能力傾向、生涯規劃等方面來。
4.2 學生觀
首先是學生更新為教育活動的深度參與者:在人工智能時代,學生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任何行為均可以以結構化、半結構化或非結構化數據的形式予以記錄,系統自動研判學生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的參與情況且及時對行為予以矯正提示,讓學生的注意力始終聚焦在教育活動中,保持對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深度參與狀態。其次是學生更新為教育決策的自我優化者:在人工智能時代,學生會根據學習系統的提示,隨即調整思想政治教育難度與進度,使活動不斷優化,這一優化是以學生對自我教育行為認知為基礎的。最后是學生更新為教育過程的交互建構者:在人工智能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主要是個性化的,個性化思想政治教育是學生根據個人的興趣、需求和意愿自主決定教育策略和進度的方式。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對教育做出判斷或選擇,人工智能根據學生的選擇對教育予以優化組合,形成具有個性化的體系,讓學生成為教育過程的交互構建者。
4.3 環境觀
首先是對環境邊界的超越:在人工智能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由于人工智能讓其邊界無限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物理性質的邊界正在逐步消失,人工智能的發展甚至可以讓某一思想政治教育環境在世界范圍內得以存在,也可以讓世界范圍內的任何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的資源進入教育環境的范疇。其次是對環境要素的超越:人工智能讓鏈接外部無限寬泛世界的信息化教育平臺及其相關要素加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環境中來,使教育環境呈現出秒變性、延展性、外向性、無限性等新特征,同時使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的要素呈現形式也出現了一些變化,要素數量、種類及其呈現方式的不同,致使人工智能中的思想政治環境在性質上也發生這根本變化。最后是對環境生成的超越:在人工智能時代,出現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的超越時空性,只要以人工智能為載體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存在,教育環境就隨即生成。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及其在思想政治教育領域中的應用,現實的教育環境與網絡型的教育環境會逐步貫通,從而生成數據型思想政治教育環境,實現了對人為生成教育環境的超越。
【參考文獻】
[1]孫夢曦.探索融合:全球人工智能發展前沿——訪美國著名人工智能專家、康奈爾大學教授巴特·塞爾曼[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7-10-12.
[2]王萌.人工智能中國或領跑世界[N].人民日報(海外版)2018-05-30(11).
[3]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N].人民日報,2018-02-01(12).
[4]教育部關于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的意見(征求意見稿).
[5]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國務院關于印發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的通知(國發〔2017〕35號)[Z].2017-07-20.
[6]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印發《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的通知[Z].2018-04-18.
[7]英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肯尼思·庫克耶.與大數據同行——學習與教育的未來M.趙中建、張燕南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