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麗娟
摘 要:當今時代最為明顯的特征就是創新與創業,這在各行各業中都產生了較大的改革與轉變,而在教育行業中將正常教育與雙創教育結合,已經變成未來發展的主要方向。基于此,文章首先闡明了高校英語教學中,“雙創”教育與英語教學互融模式所需要的相關模塊,進而提出了促進互融模式的有效措施,旨在為高校英語教學人員提供參考依據。
關鍵詞:“雙創”教育;英語教育;互融教學模式
新時代,社會的發展出現明顯變化,經濟發達,社會和諧,在這種情況下,導致我國需要大量具備雙創能力的相關人才,從而確保經濟、社會在發展過程中的實際需求。因此,在高校英語教學過程中,一定要將培養綜合性、實用性較強的雙創人才作為教學目標,并在英語教育中融入雙創教育,從而促進高校英語與雙創教育的共同進步。
一、高校英語教學“雙創”教育與英語教學互融模式的相關模塊
高校英語將雙創教育與英語教學相互融合時,一定要按照不相專業的培養標準,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將具備“雙創”因素的相關模塊融入其中,通過各類模塊發揮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引導作用,并使其通過合理計劃促進英語教學的持續發展與全面創新[1]。這些相關模塊主要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一)素質模塊
素質模塊指的是高校英語的基本知識,高校英語的教學目通常都是為了培養出英語素質較高的專業人才,所以課程和方向都會與學生自身的英語水準有關,在融入這種模塊時,可以根據學生的個人愛好、知識水平、專業能力作為主要理念,從而設計出更加合理的英語課程。如今在高校英語中基本課程的主要內容有英語歷史、閱讀、語法、口語等,這對于學生而言不僅枯燥無味,還會降低學生對于英語基礎的學習興趣。因此,在融入素質模塊設計基本課程時,可以適當引入一些國際時事,使高校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以增長見識拓展知識面,從而大幅度提升學生對于英語基礎的學習興趣,這樣不僅能夠加強學生對英語基礎的理解能力,還能夠為學生打下較為扎實的英語基礎,所以素質模塊所具備的作用十分關鍵。
(二)雙創模塊
雙創模塊指的就是和創業、創新之間有所關聯的課程,如今時代最為缺少的就是人才,這就促使我國對雙創類型的專業人才的需求增加,尤其是自“一帶一路”倡議實施后,更是推動了我國與其他國家之間的溝通來往,這樣就為雙創提供了更多的機會與機遇,但也導致我國對雙創人才的實際需求增長。因此,在高校英語教學中就需要緊跟時代的發展需求,建設全面提高學生雙創能力與專業能力的相關平臺,并深入雙創教育與英語教學的互融模式,使兩者時間得到良好融合,從而大幅度地提高高校學生的專業素質,使其能夠成為具備雙創、專業等綜合能力的人才。
二、高校英語教學“雙創”教育與英語教育互融模式的有效措施
(一)加強對于教師的全面培養
如今在高校英語專業中的教育人員,不僅需要具有較為扎實的基礎知識,還需要具備較強的實踐能力。因此,如果想要實現雙創教育與英語教學的有效融合,就需要適當加強對于教師的全面培養,使其能夠在教學過程中為學生樹立良好的榜樣,并在潛移默化中將雙創教育的相關內容融合到英語教育中,從而有效提高學生的雙創能力。主要可以通過以下幾方面進行培養:一方面,可以定期對教育展開長期或短期的專業培訓,或是不定期邀請專業人士舉辦講座,使教師能夠在其中學習到最新的專業理論與知識,從而有效提高教師在文化交際方面的相關意識,并促進其對于雙創教育的深入了解。另一方面,在高校英語教學中將雙創教育相互融合,這對于傳統教學與教師而言都是一種全新的挑戰,這是因為在這種融合模式下,需要將教學重點放到雙創能力與應用能力上,這就需要教師自身具有較強的引導能力與傳遞能力。在這種情況下,就可以鼓勵教師參加雙創教育的繼續教學,還可以保送學習能力較強的教師到其他國家進行鍛煉,從而在加強英語教師專業能力的同時,大幅度提升高校英語的教學質量[2]。
(二)創造雙創教育的良好環境
環境對于雙創教育與高校英語的融合能夠起到很大幫助作用,因此,高校一定要按照社會對于雙創人才的標準需求,適當轉變英語教學的培養目標,并及時開設雙創教學的相關課程,使學生能夠在學習英語知識的同時提高雙創能力,或是定期舉辦一些比賽活動,例如:廣告設計、創新設計等比賽,從而為學生創造雙創教育的良好環境與氣氛,使其在其中深入了解雙創的意義與作用,并以此來增加學生對于雙創教育的理解能力。
結束語
綜上所述,隨著我國整體的持續發展,如今社會對于雙創人才的實際需求大幅度上漲,因此,在教育行業中將雙創教育與傳統教學相互融合,在滿足社會對于人才方面的需求外,為社會經濟的發展提供保障。在高校英語教學中融入雙創教育,能夠全面培養高校學生的雙創力與應用力,從而有效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為社會提供專業、雙創、實用等方面較強的綜合人才。
參考文獻
[1] 潘瑩鶯.“雙創”教育與英語教育互融的高職院校英語教學模式研究[J]. 信陽農林學院學報,2019(2):152-154.
[2] 陳文菁.“雙創”背景下高職院校會計專業教學改革探索與實踐[J].經貿實踐,2018(10):341-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