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琴
摘 要:勞動是個人價值體現的重要途徑,人需要具備勞動精神。而在現代大學生行為表現上來看,大多數大學生都缺乏勞動意識,面對勞動事務不會主動處理,甚至可能找理由推卸,說明現代大學生缺乏勞動精神,這對于其未來發展有不利影響。在這一條件下,大學院校應當重視大學生勞動教育,積極對該項教育的途徑、方法進行探索,所以本文將開展相關研究,提出新時期大學生勞動教育途徑與方法建議。
關鍵詞:新時期;大學生;勞動教育
引言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提到,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是現代教育應當重視的重點,對于社會主義接班人、建設者的培養十分重要,因此教育建設應當做到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新時期下,現代大學生往往缺乏勞動意識,其原因在于現代大學教育側重于理論知識,忽略了勞動精神的培養,同時受家庭教育影響,很多家長從小溺愛孩子,大學生自小養成了“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壞習慣,這種習慣也許會隨著年歲增長淡化,但很難完全消失,代表大學生缺乏勞動精神。
一、新時期大學生勞動教育途徑
(一)扭轉大學生觀念
觀念是影響人行為的重要因素,即人在面對某些事物時需要做出選擇,而其最終選擇就在于人的觀念,這一表現在現代大學生面對勞動事務時也有表現。而根據現代大學生的觀念選擇來看,多數大學生在無外人引導的條件下,普遍會選擇“不勞動”或“他人勞動”,說明大學生勞動觀念存在錯誤。因此在大學生勞動教育當中,要實現教育目的就必須先扭轉大學生的觀念,這是新時期大學生勞動教育的重要途徑之一[1]。
(二)培養勞動意識與精神
培養勞動意識與精神是新時期大學生勞動教育的重要途徑之一,即現代大學生的勞動意識相對薄弱,且缺乏勞動精神,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有很多,如上述錯誤觀念影響以及家庭教育影響、不了解勞動對自身的重要性等。因此在大學教育當中,必須對大學生的勞動意識與精神進行培養。
(三)樹立良好勞動習慣
習慣同樣是影響人行為的重要因素,代表了人做選擇時的取向以及下意識舉動,所以錯誤的習慣,會對人產生誤導,使人做出錯誤的選擇。在大學生勞動中,現代大學生因為生活環境的便利性,從小就沒有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更有甚者習慣依賴他人,這些習慣都會對大學生面對勞動事務時的選擇發生錯誤,對其產生負面影響,如在未來工作中,大學生因為不良習慣而不主動工作,導致自身價值無法體現等。因此大學教育應當給大學生樹立良好勞動習慣,由此實現教育目的。
二、新時期大學生勞動教育方法
因為各類影響因素對現代大學生的影響較深,所以不能采用強硬手段進行教育,否則只會適得其反,因此本文建議采用各類柔性教育方法來進行勞動教育。柔性教育方法包括:引導式教育、實踐教育以及完善勞動體制,各方法具體內容見下文。
(一)引導式教育
引導式教育是指教師在課堂教育當中,向大學生提出正確勞動觀念、良好勞動習慣、勞動對人的影響等理論,由此使大學生更加重視勞動,實現扭轉大學生觀念的目的。具體來說,在課堂教育中要以“學生為主導、教師為引導者”的教育模式展開教育工作,在該模式下教師可以向大學生提出“正確的勞動觀念定義是什么”“良好的勞動習慣具備什么特征”等問題,由大學生依照自身思維進行回答,隨后教師根據回答結果進行調整與補充,使大學生正確認識到勞動本質,該階段完成后在引導大學生進入“勞動對人的影響”問題中,向大學生傳到勞動對個人價值的體現、不勞動會受到什么負面影響,由此提高大學生對勞動的重視度,扭轉其觀念[2]。
(二)實踐教育
在觀念扭轉后,就要培養大學生的勞動意識與精神,這一階段本文建議采用實踐性較強的教育方法,例如:競賽制教育方法。具體來說,在競賽制教育方法中,大學生通過勞動是可以得到“報酬”的,如學分獎勵等,所以大學生會努力完成分配給他的勞動,并重視自身工作質量,由此在長期教育下,大學生會形成良好的勞動意識,且在不斷的勞動中,大學生會意識到勞動者的光榮,所以逐漸產生勞動精神。
(三)完善勞動體制
在上述兩個階段的教育當中,大學生勞動素質基本培育完善,但要落實兩項教育就必須建立完善的勞動體制。具體來說,大學教師應當適當根據勞動教育需求,制定勞動教育計劃,依照計劃有序進行引導、實踐教學,例如:定期組織實踐勞動等,同時在管理角度上,針對未能完成分配勞動事務或工作質量較低的大學生,需要進行批評或處罰。此舉配合上述兩項教育方法,可以有效調動大學生勞動積極性、提高勞動素質以及維護勞動教育的秩序。
三、結語
大學生在畢業后普遍面臨工作,因此其勞動素質的體現十分重要,針對這一點大學院校有必要以全面提高大學生勞動素質為目標開展勞動教育。本文為了避免大學勞動教育盲目、實現勞動教育目的,對新時期大學生勞動教育途徑、方法進行了分析,了解了教育正確方向以及方法應用。
參考文獻
[1] 周昌明.職業院校學生勞動教育的思考與實踐[J].江蘇科技信息,2015(33):73-74.
[2] 方秀紅.面向高中學生開展勞動教育的實踐與思考[J].現代教學,2019(Z2):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