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娟 范國正 曾卓 曾芍
摘 要:醫教協同是培養醫學人才的有效途徑,隨著醫教協同的推進,其臨床教學對醫院教師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分析了我國目前醫院護理臨床教師的教學能力現狀,探討其薄弱環節,為教學醫院和學校提出有針對性的改進措施提供依據,從而改進教學模式,校院雙方共同提高護生綜合素質,進一步提高護理服務質量。
關鍵詞:醫教協同;護理臨床教師;教學能力
2017年,國務院發布《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醫教協同進一步推進醫學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意見》(國辦發[2017]63號)指出:“穩步發展醫學類專業本科教育。調整優化護理職業教育結構,大力發展高職護理專業教育。”[1] 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印發的《全國護理事業發展規劃(2016—2020)》指出,“要加強醫教協同工作,提高護理人才培養質量”[2]。隨著醫教協同進一步推進,護理教育中臨床教學任務將大部分由醫院臨床護理人員承擔,護理臨床教師擔任教育者和臨床護士雙重身份,她們不僅要具備護理人員所具備的專業技能和專業素養,而且還要具備教師所應該具備的教學能力。因此,醫院護理臨床教師的教學能力是有效推進醫教協同教育工作的重要環節,筆者通過對醫院護理臨床教師教學能力現狀分析,提出相應對策,旨在為醫教協同理念下,選拔、培養合格的臨床護理教師提供參考依據。
一、護理臨床教師教學能力的現狀
(一)護理臨床教師教學的優勢
隨著醫教協同的進一步深化,我國高等護理教育得到了進一步發展,臨床教學醫院逐漸將臨床護理教學提升到了新的高度,同時也意識到護理臨床教師隊伍建設的重要性,因此在護理臨床教師的培訓、選拔、考核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目前,護理臨床教師的教學能力基本得到了的認可和肯定[3]。她們基本上都來自臨床骨干、優秀護士、護士長和高職稱護士,擁有許多學校教師很難具備的優勢[4],如她們在工作中認真負責,注重細節,表現出來的一絲不茍、嚴謹細致的慎獨精神,將直接影響護生的工作態度;她們對患者的關愛與體貼,生活護理中表現出的不怕臟、不怕累的奉獻精神,為護生展現了一名專業護理人員的職業形象,這將加深護生對護理職業的理解和崇尚;她們在臨床實踐中與患者的溝通能力、理解能力、教育能力所表現出來的禮儀、冷靜、耐心、理智、態度等,會加深護生對專職護理人員職業內涵與素養的理解;她們大都具有熟練的操作技能、豐富的專業基礎知識,在臨床教學過程中,她們將護理職業高層次的實踐層面展示在護生面前,使護生深切地感受到護理職業的魅力。以上種種優勢都是做好臨床教學工作的前提和基礎。
(二)護理臨床教師教學能力不足
護理臨床教師的教學能力主要包括教學設計能力、教學執行能力、教學方法運用能力、教學評價與反饋能力等。護理臨床教師的教學能力與專任教師相比,具有一定的差距。
1.第一學歷偏低,教育學相關專業知識不足
護理臨床教師一般為高年資、高職稱護理人員組成,她們第一學歷受過大專以上教育的比例較低,離教師法規定的教師資格(本科學歷)有較大差距[5]。同時護理臨床教師一般都是醫學院校畢業生,接受的只有醫學相關知識及崗位相關的繼續教育,基本上沒有經過系統的教育學、教育心理學的學習,有教師資格證書的比較少。因此,護理臨床教師在教學設計、教學組織、教學技巧及教學評價等教育能力比學校教師差[6]。
2.教學執行能力比較薄弱
教學執行能力是教師教學能力的重要內容,主要包括處理人際關系、教學組織與管理、把握信息技術、更新知識、教研教改等能力。自開展醫教協同教學以來,我們對教學醫院護理臨床教師的教學執行能力進行了調查,無論是教師自評還是護生對教師的評價都顯示教學執行能力是護理臨床教師教學的薄弱環節,是最需要加強和提高的內容。其不足主要表現有:授課方式單一,存在照本宣科;不關注課堂情況和教學效果;相互學習、討論的題目比較少;知識沒有及時更新,內容有過時現象;不能將臨床豐富經驗很好地表達和描述,學生難以理解;把握教學重點、難點,靈活處理教材的能力較差;由于超負荷的臨床工作已成為常態,在科研與創新上付出相對較少,教研教改和創新能力不足[6]。
3.教學方法與模式落后,教學內容單一
教學方法是師生為完成一定的教學任務而共同使用的具有某種特定秩序的教學活動,是師生相互作用的方式[7]。教學醫院許多教師還是采用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方法,只注重知識與技能的傳授,而不注重發揮護生的主體性和潛能,如“流水賬式”與“填鴨式”教與學的方式,護生被動地接收知識,積極性、主動性、參與性較低。教學模式有時比較固化和落后,如有些護理臨床教師對每一批轉入科室學習的護生,一律按照固定的計劃進行教學,不會因不同時間段、不同知識層次及不同病源去改變教學模式,這種被動的經驗式教學模式已無法適應現代護理觀念的更新、護理模式的轉變,無法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8]。在教學內容選擇上,臨床教學內容多側重于單一的護理專業知識與技能,對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安全教育、思想道德教育、交流與溝通教育、批判性思維和科研能力的培養不夠重視。有些護理臨床教師不能很好地將書本上、課堂上所學的理論知識靈活地運用到臨床實踐中,往往導致理論與實踐相脫節。
4.對自身雙重角色定位不明確,臨床教學理念缺乏
護理教育隨著醫教協同的開展,護理臨床教師既是護理照顧者又是教育和科研工作者,有著護士和教師的雙重身份。部分教師缺乏對雙重角色的認識,他們認為臨床護士的角色和職責是主要的,教學是附帶勞動,可有可無,缺少應有的責任感和自覺性,教書育人意識淡漠,致使其把必須承擔的教學工作僅僅理解為完成其他額外工作,甚至當成一種負擔,所以出現對教學工作敷衍了事,在教學中缺乏嚴謹的作風和科學負責的態度,缺乏對臨床教學理念的學習和總結,最終影響臨床教學質量及教學效果[9]。
5.教學評價及信息反饋體系不健全
護理臨床教學中,由于部分醫院管理體制不健全,無專門的質量管理和保障體系,缺乏統一的教學質量監督標準,對教學的效果評價僅僅是臨床教師對教學過程的回顧性總結,而對教學能力、專業能力、人文關懷、臨床業務能力、個性特征和師生關系等方面缺乏全面、客觀的評價[10]。同時由于反饋系統不健全,導致護理臨床教師的教學工作盲目性大,工作目標定位不明確,不足之處不能得到及時發現和改進。
二、醫教協同背景下護理臨床教師教學能力提升的對策
(一)醫教協同制定護理臨床教師準入標準和崗前培訓標準
隨著醫教協同推進,院校雙方首先應根據人才培養方案和崗位要求,結合護理專業特點共同制定護理臨床教師準入標準。作為一所教學醫院,為提高教學質量,臨床教師的教學能力是關鍵,必須篩選具有“雙師型”能力的教師作為臨床帶教和任課教師[6]。從護理人員的學歷、職稱、工作年限、工作崗位、工作態度、教學信念及態度、教學能力、表達能力、科研能力、繼續教育情況等方面,制定一系列量化的標準、考評辦法,通過公開選拔,組建一支優秀的護理臨床教學隊伍。同時以學校為主,醫院為輔,對臨床教師進行上崗前系統的培訓和考核,重點培訓教育學、教育心理學、教學技能、教學標準、素質教育、師德師風、信息化教學手段等相關內容。根據培訓標準組織考核,合格教師則頒發聘書上崗。此外,學校和醫院的教學管理部門不定期對教學活動進行質量評價,尋找教學過程中的不足和困難,鼓勵學校教師和臨床教師之間相互溝通、交流和學習,學校教師定點定期為醫院臨床教師進行教學能力和技巧提升指導,使其掌握先進的教學理念及創新的教學方式,不斷提升和優化教師隊伍。
(二)醫教協同探討適合臨床教學的教法
護理專業是實踐性比較強的專業之一,護理學的理論知識只有在實踐中加以具體化,才能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因此,醫教協同,把課堂教學搬進醫院,開展小班教學、床旁教學,引入臨床一線高端護理人員參與教學工作,開展“現代學徒制”教學模式。臨床護理帶教教師長期奮戰在臨床一線,積累了許多典型案例、非典型案例、特殊的病情等教學資源,并在長期工作中形成了護理差錯的處理、醫療糾紛的防范能力,在經驗中形成了良好的臨床思維能力、綜合分析能力。如何能把這些豐富、生動、寶貴的教學資料成功地展現給學生,是臨床護理教學思考和努力的方向。可以根據教學目標和學生實際情況的不同,醫教協調,合理選擇并應用PBL教學法、演示教學法、情境教學法、案例教學法、多媒體教學法以及經驗教學法等,達到激發學習興趣,提高專業技能,培養職業道德素養的目的 [8]。
(三)醫教協調建立臨床教學管理體系,做好教學評價與反饋工作
學校、醫院應在衛生教育行政主管部門指導下,建立醫教協同管理機構,醫院應成立由業務副院長分管的教學管理機構,與學校教學管理部門共同組織教學,建立一套較為完善的臨床教學管理運行機制和反饋機制,對臨床教學安排、教學內容、教學計劃和教學方法進行實時質控,以保證全面、順利地完成教學任務。同時,校企合作建立科學、高效、實用的臨床教學評價系統,對整個教學環節進行動態的監控及評價。做好教師的核心能力、基本素質、知識能力、臨床技能、教學態度和方法、科研意識和能力等方面的評測。評價可以由學校教育專家、企業專家、教學督導、護理部、學生、病人等來完成,評價的類型包括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對評價結果及時反饋和建立配套的臨床教學激勵制度,通過評價—反饋—激勵機制來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和臨床教師的教學能力[11]。
醫教協同,加強 “雙師型”護理臨床教師教學能力的建設是培養高素質護理人才的基礎和前提。作為教學醫院,必須把提升教師教學能力放在醫院內涵建設的首位,充分利用自身的醫療資源優勢,緊跟時代步伐,深化產教融合,通過醫教協同模式為社會輸送更多的高素質技能型護理專科人才。
參考文獻
[1]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醫教協同進一步推進醫學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意見(國辦發[2017163號)[EB/0L].(2017—11—17).
[2] 國家衛生計生委關于印發全國護理事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的通知(國衛醫發〔2016]64號)[EB/0L].(2016—11—24).
[3] 鄭智,侯淑肖.臨床護理教師教學能力現狀的調查分析[J].中華護理教育,2008(3):128-130.
[4] 趙杰剛,陳士芳,李轉珍.臨床護理教師有效教學行為的質性研究[J].護理學雜志,2011,26(17):65-68.
[5] 黎燕清.我國臨床護理教學的現狀與對策[J].中華護理教育,2008(6):266-269.
[6] 高思民.“雙師型”臨床護理帶教教師教學能力提升的新思考[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7,17(25):220-221.
[7] 孫覃莉,張麗.臨床護理教學方法新探索[J].當代醫學,2014,20(31):163-164.
[8] 丁佳鑫.常見的臨床護理教學方法及其應用注意事項[J].科技資訊,2017,15(34):153,157.
[9] 沈勤,高菲菲.高等護理臨床教師職業素養現狀及其對學生的影響[J].中國護理管理,2006(3):38-39.
[10] 邱楚瑾,馮先瓊.臨床護理教師教學評價量表的比較分析[J].護理學雜志,2018,33(10):81-85.
[11] 張榮芳,朱秀敏,李杏杏,申培紅.工學結合、醫教協同模式下構建高職護理專業實踐教學體系[J].衛生職業教育,2016(4):7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