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俊飛
摘 要:隨著我國社會的不斷發展,人才需求越來越多,在數控技術專業方面,如果能豐富學生的工作經驗,對于人才的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學校和企業進行合作,建立生產性實訓基地,培養新型人才,這樣才能夠推動專業向前發展。將校園和社會深度融合,最大程度為學生未來的發展提供幫助,幫助學生完成社會與實踐的深度融合。本文主要說明數控技術專業生產性實訓基地功能建設,然后探索生產性實訓基地運行機制。
關鍵詞:數控技術;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
數控技術專業是數控裝備應用的專業,具有較長的發展歷史,那么在當前急需人才的背景下,就需要升級當前數控技術專業人才水平,然而生產性實訓基地就是當前培訓數控技術專業人才的重要手段,能夠為學生創設真實生產環境。
一、數控技術專業生產性實訓基地工程建設
校企合作共同建立相應的生產性實訓基地,這種模式是校企更加深入合作的一種表現,所建立的生產性實訓基地需要保證生產環境的真實性,并且需要保證實訓基地的產品為真實產品,在真實的環境下進行學習,能夠幫助學生豐富經驗,并且能夠培養學生的專業素質。[1]數控技術專業和相關的機械制作企業進行合作,在企業的幫助下建立相應的高機械化作業工廠,其中有工業機器人、自動化倉庫等多種功能集一體的工廠,能夠讓學生適應當前制造業的生產環境,并且為國家培養技術、技能綜合一體的應用實踐型人才。生產性實訓基地需要保證其合理性,要在真實生產的基礎上進行,相比于模擬環境來說,模擬環境雖然能夠提升學生的專業技能,但是卻無法提升學生的專業素質,生產性實訓基地卻能夠保證提升學生的經驗,還因為教學項目和生產項目相匹配,所以能夠保證實訓能夠順利完成。
(一)實訓教學功能
生產性實訓基地主要是以教學為核心,在實訓基地中所采用的是企業管理模式,在這其中學生需要按照相關的管理制度進行工作,學生真正地參與到工廠制作、加工中,這樣能夠很大程度上提高學生的職業素養。在新時代的背景下,各大高職院校開始創新培養方法,將原本對學生的基礎機械使用要求,上升到使用智能機械,需要學生能夠準確了解智能機械中的使用方法和操作要素。[2]
(二)生產運營功能
生產性實訓基地直接承擔著企業的生產任務,需要企業相關人員和教師共同努力,通過生產來獲得相應的經濟收益,這樣的方法能夠很好地彌補在生產中可能出現的問題,這樣有利于生產性基地的向前發展。
(三)科學研究功能
在生產性基地中,教師帶領學生進行產品研發、制作,在這個過程中能夠提升教師的專業能力,而且也能夠在這個過程中發現問題,并且及時進行解決,以此來提高教學水平。在生產過程中,教師可以對出現的問題進行深入研究,從而提高教師的科研能力,教師通過了解市場走向,將新型工藝帶到課堂上來,從而保證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四)創新創業功能
生產性實訓基地能夠為學生提供多種活動,并且在這個過程中給予相應的技術支持。通過運行生產性實訓基地,學生能夠創新思維,改變傳統模式,這樣才有助于學生未來的發展。
二、生產性實訓基地運行機制
(一)企業化管理機制
生產性實訓基地如果想要順利開展,就需要建立相應的運行管理機制。管理機制需要由學校負責人和企業管理層根據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方案,并且加以管理和經營。學校和企業都需要配備人員建立多個部門,來完善生產性實訓基地的運轉,這些部門也是負責生產性實訓基地運轉的重要保障,促進實踐和教學共同發展,與此同時,企業和學習也需要對其進行監督。
(二)產教融合運行機制
生產性實訓基地要優于傳統實驗室,能夠很好地鍛煉學生,這也是企業和學校合作的新型發展,如果想要保證生產產品的質量,就需要操作人員具備相應的專業水平,培養高素質學生。企業為了增加經濟收益,會積極參與到提升學生能力的工作中來,建立相應的教學體系,完善數據資料庫,并且制定相應的考核制度,從而突出課程的專業性,保證學生水平和產品質量共同發展。
(三)協同創新共贏機制
在生產過程中需要將企業遇到的問題,作為研究對象,保證學生能夠積極參與到生產研究中,針對企業在生產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需要選擇正確的解決辦法進行解決,以此來提高企業發展速度,并且需要保證教師水平也有所提升,學生的角色以此發生變化。還需要利用生產性實訓基地的工程,來承接相應的生產任務,將生產所獲得的經濟收入,在用到生產性實訓基地發展上,這樣企業就能夠在保證經濟收益的同時,獲得相應的員工,教師還能在這個過程中提升自身水平。
(四)考核評價整改制度
高職院校需要培養高素質人才,那么就需要通過多方面對學生進行考核,制定相應的考核制度,從資格、要求等方面對學生進行考核,并要以企業生產中對員工的標準來要求學生,將衡量標準作為學生未來步入社會的憑證,通過對其多方面的培訓,能夠保證人才水平。
結語
總得來說,生產性實訓基地對于學生未來的發展影響非常大,能夠促進學生轉變自身職能,并且豐富學生經驗,這樣學生在真正步入社會后,才能夠很快地適應社會。
參考文獻
[1] 姜云龍.關于高職數控技術專業課程體系與內容改革探索[J].課程教育研究,2019(25):239.
[2] 向志淵,須麒.關于高職院校康復工程技術專業建設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的思考[J].中外企業家,2018(20):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