旦智宇
摘 要:抗日戰爭時期,浙江大學加大了在遵義、渭潭的辦學力度。浙江大學從一所普通大學躍升為全國知名大學,被譽為“東方劍橋”。浙江大學在西遷的過程中,樹立“求是”的學風,大力發展師資隊伍,加強“通才”教育,明確培養目標,服務于地方經濟發展,為貴州高校教育內涵式發展提供了豐富的經驗借鑒和啟示。基于浙大西遷成就“東方劍橋”的基礎上,本文主要對新時代貴州高校內涵式發展展開探究,以期為貴州高校內涵式發展提供一定的參考依據。
關鍵詞:浙大西遷;貴州高校;內涵式發展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新時代對高校教育水平和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教育的內涵式發展對于加快教育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浙江大學成立于1897年,至今已有115年的發展歷史,1936—1949年,竺可楨校長在抗日戰爭動蕩艱苦階段,他率領浙大向西遷。在這個艱難的過程中,在竺校長的精心管理下,浙江大學從一所普通大學發展成為國內外著名的“東方劍橋”。本文基于浙大西遷“文軍長征”的壯舉,對新時代貴州高校內涵式發展展開探究。
一、內涵式發展的內涵
所謂“內涵式發展”就是要抓住事物的本質屬性,強調事物“質”的發展。內涵式發展是美英等國世界著名大學的成功經驗,它們始終把提高質量、培養世界創新型人才作為核心追求。走內涵式發展之路也是我國大學堅持改革開放,學習借鑒世界一流大學發展經驗的理性選擇。大學的內涵式發展應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從自身校情出發,按教育規律辦事,實事求是,量力而行,形成適合自身發展的管理、師資、學風等方面的特色。
內涵式發展是相對于外延式發展所提出來的,如果說外延式發展關注的是學校規模量的擴大,那么內涵發展就是一種追求質的辦學質量;如果把外延式發展看為粗放式發展,那么內涵式發展就是一種精細發展;如果把外延式發展看為同質發展,那么內涵式發展就是特色發展;如果把外延式發展看為一種模仿發展,那么內涵式發展就是一種創新發展。
二、浙江大學西遷對貴州高校內涵式教育發展的重要影響
竺可楨任職浙江大學校長期間,帶領浙江大學實現了教育發展與內地建設的相互結合,推動浙江大學快速發展,并帶動整個貴州省高校教育的發展。
(一)帶動師資與學科建設
竺可偵校長高度重視師資隊伍的建設和發展,把引進各部門的人才作為首要任務。他以多種方式吸引人才,尊重和珍惜人才,為幫助和促進人才發展創造條件。同時,竺可偵通過擴招院系,建立了人文學科,實現了浙江大學各學科的綜合建設和各學科人才的全面聘用。竺可偵對人才的聘用模式給貴州其他高校的師資隊伍和學科建設產生巨大影響,各高校建立了科學的人才招聘模式。
(二)形成嚴格招生與精心育人的教學目標
竺可楨認為,學校三要素包括人第一,書第二,房屋第三。從人的因素來看,一所大學的優劣不僅與教師的水平有關,而且與學生的招生和培養有關。竺可楨一貫堅持招生而不是虐待、嚴格控制的原則。他總是盡力幫助那些需要資助的優秀學生。在培養學生方面,優化課程,注重知識的整合,加強思維和能力的培養,實行導師制,實現教學與培訓的結合,開拓多種形式的課堂,開闊學生的眼界,豐富學生業余生活。竺可楨精心育人的教學目標對貴州高校培養人才的模式產生巨大影響,各高校逐步實施建立導師制教學模式,開展多種形式的教育課堂和人才培養模式。
(三)推動民主辦學理念與管理方式
竺可楨始終堅持民主辦學理念和管理方式。充分發揮教授在學校管理中的作用,努力倡導和實施教授管理。對學生的管理,他主張言論自由,學生自主的、有效地教授和學生追求真理自由的充分支持和鼓勵。對于學校的資金和硬件設施的管理,竺可楨不僅動員了所有的人際關系,還到處去努力,積極通過各種渠道提高學校設施建設,充實圖書、儀器和設備資源。竺可楨的辦學理念與管理模式極大的推動了貴州各高校的模仿與參考,紛紛建立民主辦學理念和教學模式。
三、浙江大學西遷對新時代貴州高校內涵式發展的啟示
浙江大學在向西遷徙的過程中,特別是遵義大學已經發展了七年,浙江大學發展迅速。這些成功的辦學經驗對當今貴州高校的發展和建設無疑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鑒作用。
(一)大力培養“求是”學風
學校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與其優良學風息息相關。竺可楨在抵達浙江大學不久后在一次演講中指出:“浙江大學的精神可以用“真誠”和“勤奮”來表達”。浙江大學的前身,浙江求是學院都可以用“真誠”和“勤奮”兩個詞代表了它的風格。學生不夸大其詞,做事勤奮,在社會上有良好的聲譽。學風為浙江大學西遷后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促進了學生和學校的健康有序發展。這種學習方式為逐步發展的地方本科院校提供了有益的經驗。這是值得我們總結的。竺可楨校長確立的“求是”學風,為新時代貴州高校的內涵式發展提供了實踐經驗。貴州高校在浙江大學的積極影響下,高等教育要實現內涵式發展,必須要抓住實事求是、力求真實的校園學風建設目標。基于此,應深入推進實施目標導向、分類發展、分類考核和績效工資相結合的“四位一體”的綜合改革,進一步推進高校內部管理模式改革,特別是采取加強院系預決算管理,調控資源下撥模式等手段,以充分發揮院系積極性,賦予院系更多的自主權,真正實現學院責、權、利的統一,實現校園學風建設的務實化與真實化。
(二)大力發展師資隊伍
一是以學術聲望教授為各部門的學術核心,提高一個系的學術水平和教學質量。通過吸引學者,推動學校向核心方向發展。二是聘請國外著名的教授、學者。三是建設研究所,旨在豐富研究生教師隊伍。貴州地處中國經濟欠發達地區,與全國相比,高等教育資源相對缺乏。貴州各大高校應該不遺余力地引進教師和人才。不僅要通過各種渠道引進國外高層次人才,還要培養學校人才。地方本科院校由于經費有限,應積極采用自身的培訓方法,加大對原有教師的培訓力度,帶動貴州高校向內涵式方向發展。
(三)服務社會,促進地方經濟發展
浙江大學的師生一方面努力求知,另一方面努力普及科學知識,激發人們的智慧。例如:浙江理工大學曾經在遵義東門外舉辦過一次展覽,展覽內容包括發動機、電燈等,供當地的居民參觀。同時,浙江大學的教學與研究也與地方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緊密結合。例如:農學院科研采取與陸壽芳的稻作育種、亞麻雜交等地方生產相結合的方式,以及吳邦國甘薯、西瓜、洋蔥等蔬菜水果新品種的試種和推廣等。那么,關于貴州各高校在這方面也應具備相應的教育理念,首先,高校要解放思想,大膽嘗試“教學服務型高校”的普通高校新分類和新定位,從辦學思想頂層設計上突出強調“社會服務”職能。其次,將高校內涵式發展理念與本地的需要、本校的實際緊密結合,明確將學校定位于教學服務型大學,通過整體系統的革故鼎新,全面地推動了各自學校的發展。理論研討和辦學實踐均證明,部分高校向應用型轉型發展,教學服務型大學為其提供了合適的定位和助推力。通過多種途徑并用、多力量協作的師資隊伍建設機制,強化校內管理制度建設,增強高校為地方社會經濟發展服務的意識。
結語
浙江大學在西遷過程中積累的經驗,為新時代貴州高校的發展提供了經驗借鑒作用。浙江大學在辦法方向、理念及目標等方面都具有其自身的特色,對貴州高校辦學提供了諸多經驗教訓。同時,竺可楨校長的辦學理念對新時代貴州地方高校的內涵式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參考文獻
[1] 杭州浙江大學教育系. 浙大教育系近訊[M]. 教育系, 1936.
[2] 鄭強.艱苦的歷程 輝煌的歲月:浙江大學西遷湄潭辦學記[J]. 當代貴州, 2012(23):46-49.
[3] 周善菊.試論浙大西遷辦學之精神[J]. 教育文化論壇, 2010, 2(6):11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