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艷華
摘 要:自然界的進化論中強調適者生存,在人類社會中同樣適用。就業初期的大學生面臨從較為單純的學生角色向較為復雜的社會職業角色的轉變,其社會屬性不斷增強,在這段時期,大學生快速適應新的環境將是一項必備能力,適應能力是畢業生培養各項能力的基礎。
關鍵詞:職業適應性;就業初期;環境藝術設計
所謂的職業適應,指得是某人在從事職業的時候,在后天培養起的職業素質與心理素質,而其形成并非過往學習所養成的,而是在就業后循序漸進地形成。伴隨我國社會的進一步發展,社會對高職畢業學生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競爭壓力大是不爭的事實。為了更好培育全面的人才,教師應當在平日教學的過程中,有意識地引入一定的職業適應相關教學。
一、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畢業生就業初期社會適應現狀
(一)水平能力適應
在初入職場的1至2年適應期內,很多學生所從事的職業或所在崗位與所學專業不對口,很多畢業生入職后反映“學非所用”,并表示對工作不滿意,導致學生在職業適應期有失落感。
(二)角色不適應
大學生在校期間習慣了緩慢的學習節奏,進入職場后很難一下適應緊湊的工作節奏,環境藝術設計行業時有加班情況,也需要下到工地去跟進工作,超過半數學生表示不能適應,這是離職率高的一個重要原因。
(三)人際交往能力弱,與客戶溝通不順利
大學生進入職場后身份伴隨著人際關系的重大變化,單純的同學、師生關系被復雜的同事、上下級關系替代,并且,環境藝術設計是常常需要與客戶面對面溝通交流的行業,迅速地適應人際關系是大學生職業適應的重要能力。
大學生在初入職場時遇到的人際關系問題主要是同事不主動指導幫助,讓畢業生感到“人情冷漠”。其次,與客戶面對面溝通顯得局促,還不能完全將自己的設計作品表達清楚。
二、出現職業不適應的原因
(一)個人就業素質
自以為接受了高等教育,就端起了架子,而忽視了通過實際項目實踐的重要性。通常表現為眼高手低,不愿從基層做起、不愿加班、不愿做一些臟活累活、不愿意到施工現場和工人師傅對接項目,甚至認為大學畢業生干一些不起眼、有失身份的事是大材小用,總幻想著做高薪且不累的工作,造成高不成低不就、難以立足的局面,從而產生職業適應問題。
部分學生在進入社會工作后,在面對陌生的同事與事物的時候,很容易產生缺乏自信的現象,尤其是在崗位上表現得較為膽小,由于缺乏應有的工作經驗,會讓自己產生自我懷疑的循環,導致無法盡快融入崗位之中。
除了一定的工作內容不熟悉以外,這樣的不自信還有學生學習基礎不扎實的因素,從而導致其能力無法匹配工作需求。尤其是針對高職畢業的學生而言,其本身學習能力相較于高校畢業的學生有劣勢,如果沒有良好的職業適應能力,也不具備較強的學習能力,非常容易在工作中迷失自己,形成惡性循環。
(二)融入角色嚴重缺失
在學生畢業直接進入社會的過程中,由于生硬地進行了學生至社會職場人員的轉變,學生往往會出現較為明顯的不適應現象,其心理狀態仍然停留在學生時代,針對事物的分析仍然采用學生視角。由于學生與社會崗位存在現實的區別,因此在邏輯判斷和工作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出現較多的問題,從而導致了學生的自信心一再下降,最終對其工作產生較大的負面影響。
(三)心態與想法過于浮躁
不可否認,部分高職階段的學生存在一定的厭學心理,往往渴求直接畢業融入社會,因此在其工作的過程中也存在較為浮躁的狀態,沒有擺正自己的位置與心態,在工作中只追求升職加薪,缺乏腳踏實地的態度與嚴謹、認真的工作作風。頻繁跳槽是學生常見的心理,往往會認為工作不適應自己。尤其是在還沒有充分知道某一項工作的深刻價值與內涵的情況下,往往直接進行空想與探討。往往年輕人過于心浮氣躁,使得一些基礎性的工作沒有落實到位,也缺乏了應有的工作道德水準。在現代工作崗位統計之中,高職畢業學生的離職率非常高,很大原因是因為其過于浮躁的狀態導致的。
三、建議
(一)學生預先做好自己的職業規劃工作
根據長期以往的經驗表明,能夠在未來就業崗位中有著較好表現的學生,其具備的能力除了學習成績名列前茅、積極參與課外活動、具備一定實習經驗以外,還要具備開朗活潑善于與他人交流溝通性格,能夠主動展開學習與提問、以及具備自我調節消化能力的學生,即使學習成績不好也能較快適應工作的節奏。因此,學生如果能夠預先做好職業規劃,具備相應的調整和適應能力,能夠更好度過就業的初期階段。針對目前社會上的就業現象,作為高職教育的主要場所,學校也意識到職業教育的價值與作用,因此開展了一系列的課程教育,其中職業規劃與就業指導成為其中最為核心的兩個課程。職業規劃的目的是幫助學生找準自己的定位以及興趣,從而更好地幫助其明確自己的方向,盡快投身到社會工作中。而后者則主要幫助學生學習理論知識以外的內容,包括在職場上的為人處事等技能,在潛移默化間幫助學生更好了解就業的能力與需求,加快對職場的適應。部分學校還會提供一定的咨詢服務,在學生外出實習或一段時間內的就業遇到的問題,進行交流和互動。學校要根據學生的專業特點,有針對性地設置指導課程,達到更好的教育培訓效果。
(二)校企合作,產學結合
根據相關的走訪調查表明,超過五成的高職畢業學生認為,缺乏一定的社會實踐經驗是導致其工作不順利的最主要原因。換言之,良好的實習是保證學生進一步提升自己的學習效果最為重要的前提和基礎,學生也充分意識到實習的價值與作用,希望能夠通過專業的崗位實習來豐富自己的學習經驗,因此高職學校需要開展校企合作的教學模式。目前最為常見的模式即為“項目工作室”,將社會企業的部分產業內容融入校園之中,讓學生能夠不走出學校即可體驗到真實的崗位情況。可讓部分具備教育能力且多年工作經驗的職能人員擔任教師,幫助學生提升自己的理論知識水平的同時,真正意義上達到“學以致用”的教學目的,讓學生將自己的知識結合實踐所用,從而發現崗位實習與學習的差異所在,并有針對性地找出自己的不足,進行更有目的性的學習工作,以求更好夯實自己的基礎。
(三)用人單位增強員工培訓
盡管現代化的高職教學內容已經相對豐富與完善,但與實際工作仍然存在現實的差距與問題,因此作為社會企業為了更快幫助學生完成思想上的轉變,就需要一定程度上開設專門的培訓工作,用以更好地深入指導廣大學生,迅速融入工作崗位中理解自己的工作需求,達到最佳的工作效果。
參考文獻
[1] 吳天真.獨立學院畢業生就業初期職業適應性問題淺析[J].科教導刊,2018(17):170-171.
[2] 魏玉曦,閆莉菲.地方本科高校大學生職業適應現狀及相應對策研究[J].中國市場,2018(3):124-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