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培雄
(山西省臨汾市第二人民醫院 山西臨汾 041000)
前言 在骨折疾病中最為常見的則是股骨粗隆骨折,其多屬于髓部骨折疾病,多發于老年人群,以往多采用保守治療方法,但其存在較多的并發癥問題,且骨折時間較長,對患者的正常生活帶來了十分嚴重的影響。在治療期間,最為常用的則是固定方法,患者期間還應配合進行早期肢體活動。本文對比分析了動力髖螺釘、鎖定鋼板、股骨近端抗旋髓內釘等三種固定方法對于股骨粗隆骨折的治療應用效果,指出了應用對策,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在本次研究中,我院2018年1月至2019年收治的180 例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屬于研究對象,其中85 例女性以及95 例男性,年齡23~87 歲。隨后隨機分組所有患者,均分為三組,每組60 例,分別采用動力髖螺釘、鎖定鋼板、股骨近端抗旋髓內釘等三種治療方法。三組患者早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方面的差異不具備統計學意義,但具備可比性。除此之外,實際過程中,患有嚴重腦血管疾病的患者被排除研究。
1.2 固定手術方法 入院后,患者進行常規檢查,若存在內科疾病及時治療。麻醉時采用腰硬聯合方法,患者開始在骨科牽引床上呈仰臥姿勢,矯正時C 臂機應對準骨折部位。在本次研究過程中,2~10 天內所有患者開始進行治療。
首先是動力髖螺釘固定方法,切口在股骨外側處,醫護人員利用導線器在患者粗骨大粗隆點頂點下2~3 厘米處將導針鉆入,保證角度為135 度。之后透視采用C 臂機,效果良好后鉆入髓螺釘,并利用鋼板進行固定。其次是鎖定鋼板固定方法,在充分暴露大粗隆及股骨上段后,醫護人員在患者股骨外側進行側切,之后利用固定鋼板進行臨時規固定,利用導向器在股骨頸至股骨頭下1cm 處打入3 枚克氏針,透視時采用B 臂機,檢查發現患者保持較好的恢復效果后,將克氏針去除,利用股骨干鎖釘進行固定。最后采用股骨近端抗旋髓內釘固定方法,在患者大粗隆頂點上方4~5 厘米處進行縱切,保證3~4 厘米大小的切口。透視時采用C 臂機,充分保證髓腔內導針可以達到擴髓的效果,之后打入股骨近端抗旋髓內釘,保證傾角為150°,之后安裝瞄準器,軟骨下方5mm 處插入股骨頸內導針,期間輔助采用經套筒,直接打入適度長度的螺旋刀片,確保遠端鎖釘的固定性。
1.3 術后處理 術后,為了避免感染應及時為患者服用抗生素藥物,且及時放置引流管,在術后24 小時后,患者應及時進行關節康復訓練,期間不能負重站立,7~10 天后利用雙拐走路,在恢復6~8 周后,患者可以根據自身的實際恢復情況進行負重行走,完全恢復愈合后,則開始完全負重。
1.4 隨訪評定指標 分析三組患者的術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時間、手術時間以及術后并發癥等指標。
1.5 統計學分析 利用SPSS 21.0 統計軟件統計分析數據,并采用 t 檢驗方法,當 p<0.05 時,差異具備統計學意義。
隨訪此次研究中180 例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發現相較動力髖螺釘以及鎖定鋼板等治療方法,股骨近端抗旋髓內釘在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以及骨折愈合時間等方面均具備明顯的優勢,且并發癥的發生幾率較低。具體見下表1 所示。

?
老年人群較常發生股骨粗隆間骨折問題,且發生時間較場,大多為粉碎性骨折問題,期間極易出現畸形愈合問題,嚴重干擾了患者的正常工作與生活。實際治療方面,多數醫生治療時主要進行內固定,包括股骨近端抗旋髓內釘、動力髖螺釘以及鎖定鋼板等三種固定方法。
其中動力髖螺釘可以刺激骨折斷面,促進其早期愈合,但其屬于偏心固定,導致較多應力集中于股骨粗隆的內側皮質,螺釘很容易出現斷裂問題。對此,應利用動力髖螺釘完成對相對穩定股骨粗隆間的骨折治療,且患者還應及時配合進行早期鍛煉,但其并不牢固,加壓會導致肢體短縮問題,不宜采用。鎖定鋼板屬于多孔設計,螺釘發散分布,增大了螺釘與鋼板之間的固定強度,具備良好的抗切割以及抗旋轉作用,且鋼板與骨皮之間沒有緊密接觸,可以保證血運的良性循環,降低了骨膜損傷程度。且治療期間螺釘的松動率較低,適用于老年骨質疏松患者的治療。但其骨折端的應力較小,不利于骨折愈合,因此患者無法進行早期的鍛煉。股骨近端抗旋髓內釘屬于髓內固定系統,明顯縮短了力臂,使得負重軸更加靠近髓關節,增強了固定強度,患者可以進行早期鍛煉。且螺旋刀打入期間可以增大周圍疏松骨質的密度,具備抗旋轉效果,保證了愈合速度。在整個治療過程中,不需要剝離骨折近端軟組織,可以進行閉合復位,減少了術中出血量,也避免了并發癥的發生。
由此看出,股骨近端抗旋髓內釘固定方法比動力髖螺釘與鎖定鋼板等固定方法在降低術中時間以及減少術中出血等方面效果更好。在臨床中值得進行大面積的推廣與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