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華松 張世忠 譚維選
(遵義醫科大學附屬醫院 貴州遵義 563000)
肩周炎屬常見疾病,可導致局部疼痛、肩關節活動受限等多種臨床癥狀的出現[1-2],對患者的工作和正常生活等影響較大。肩周炎的臨床治療方法較多,傳統醫學在肩周炎臨床治療方面具有諸多獨特的方式和豐富的治療經驗,治療手段也較為多樣。目前,推拿療法因具備簡單、易操作等特點,在肩周炎的臨床治療中應用較多。為提高療效,本院嘗試將其與針刀療法予以聯合應用。本次研究通過選擇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間80 例肩周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探討對肩周炎患者實施針刀聯合推拿治療的臨床療效,現進行如下報告。
1.1 一般資料 80 例肩周炎患者被納入此次研究,資料選擇起止時間為 2018年1月至 2018年12月。男性 49 例、女性 31 例;年齡 23歲 ~75 歲,平均年齡為(47.12±3.15)歲。入組患者臨床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疼痛、肩關節活動受限等癥狀,且臨床資料完整。排除合并骨折、嚴重頸椎病及韌帶斷裂等情況的患者,以及合并嚴重心血管疾病、肝腎功能異常的患者。將入組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每組40 例,分別命名為推拿治療組與聯合治療組。兩組年齡等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 P>0.05,可以進行分組對比。
1.2 方法 推拿治療組接受常規推拿治療,聯合治療組接受推拿聯合針刀治療,推拿療法與推拿治療組保持一致,并聯合對患者實施針刀治療。治療過程中患者保持坐位,保持患側上肢處于自然下垂狀態。于患者在喙突等處準確定位。選擇患者最為敏感的痛點實施標記,消毒后進行局部麻醉。術者利用左手拇指按住原部位不動,右手持4 號針刀采取垂直皮膚方式進刀,進行分層次剝離、疏通。之后,取1 支中粗鎢合金火針,利用酒精燈燒紅后,迅速在阿是穴或其它痛點刺入患處。將針柄捻轉后出針,反復操作2~3 次。操作結束利用棉球適度壓迫針孔,妥善覆蓋針刀口。每7 天治療1 次,連續治療4 周。
1.3 療效判定標準 經治療患者臨床癥狀、肩關節活動范圍較治療前均得到顯著改善,肩部疼痛完全消失或者顯著緩解,肩關節活動功能基本恢復正常為治療顯效;經治療患者臨床癥狀、肩關節活動范圍、肩部疼痛、肩關節活動功能均得到一定的改善為治療有效;患者臨床癥狀、肩關節活動范圍、肩部疼痛、肩關節活動功能經治療未得到明顯改善甚至加重為治療無效。
1.4 統計學方法 整理各項實驗數據,并基于SPSS20.0 版本統計學軟件建立模型對相關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組間比較采用X2檢驗,P<0.05 表示數據間比較存在明顯差異。
兩組臨床療效經判定與組間比較存在顯著差異,聯合治療組的總有效率為92.50%,推拿治療組的總共有效率為82.50%,聯合治療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推拿治療組(P<0.05)。見表1。

?
中醫角度分析肩周炎,屬于“痹證”范疇,在發病原因方面,與患者日常勞動對肩部產生損傷,以及肝腎不足等因素相關[3]。患者關節筋骨出現氣血凝滯狀態,筋脈拘緊,聚而為腫,進而引發疼痛和活動受限等癥狀。中醫療法治療肩周炎的過程中,推拿是一種十分重要的方法。推拿治療過程中,醫生可以通過對患者肩部實施攘、按、揉等多種治療措施,來達到疏通經絡、行氣活血、整筋理復等目的,以促進局部軟組織痙攣的緩解,達到減輕患者疼痛感等效果[4]。針刺具有協調陰陽、扶正祛邪和疏通經絡的作用,以針法刺激穴位,通過經絡的傳導作用而治療全身疾病,臨床應用范圍極其廣泛[5]。此次研究中,即嘗試將推拿與針刀療法予以聯合應用。經本組研究發現,兩組臨床療效經判定與組間比較存在顯著差異,采用推拿聯合針刀治療的聯合治療組的總有效率達到92.50%,明顯高于單純應用推拿治療的推拿治療組(82.50%)。即證明,將推拿與針刀療法予以聯合應用,可以更好的對肩周炎患者實施治療。分析其中的原因,可能是因為針刀療法的應用可以對患者關節粘連情況予以有效的松解,促進患者局部疼痛等臨床癥狀的改善。火針刺入后,患者肩部局部會產生灼熱、瘙癢、微痛的針感,針刺可以發揮出調和氣血,疏通經絡等效果,促進患者體內氣血狀態的改善,進而通過經絡的傳導起到溫經通絡,行氣活血,祛寒逐濕,消腫散結的作用[6-7]。因此,上述兩種療法聯合應用可以更好的改善患者的臨床疼痛程度,改善患者肩關節功能等,獲得更為理想的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通過本次研究可以發現,對肩周炎患者實施針刀聯合推拿治療有效率更高,效果確切,值得臨床推廣應用,為后續臨床相關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實踐基礎和參考價值。